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數学作为比较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基本上都是从兴趣出发的,他们兴之所致,正是学习的积极性最高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玩乐活动,成为同伴互助的交流活动,成为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探究活动。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的课堂会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如故事激趣、制造悬念激趣、游戏激趣、竞赛激趣等均为较好的办法。这些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用情境让新内容与旧知识和已有经验接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红苕(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换一个近1千克的萝卜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不好说,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使他们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二、增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认知活动容易受兴趣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在备课中就应该加入一些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进行分析,而且要有新意和启发性,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完《比例尺》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量出校园主体楼的实际长度,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并制作出自己家的平面图,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很轻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亲切感。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有较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想法和意见,并且对他们的各种想法报以宽容的态度,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提供多种适合学生不同需要的材料,让学生利用学习材料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能得出哪些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些分数的。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学具,有的选8个果冻,有的选6个正方体木块,有的选10根吸管,也有的选1张纸,1分米长的线段,还有的选择1幅图,进行操作,进行平均分,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整节课水到渠成。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确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
四、重视数学学习活动,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棒,分成2份,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操作后得到有三种:1和5,2和4,3和3.教师进一步问:有一种分法和其他两种不一样,你找到了吗?学生很快找到,是分成3和3,因为分得两份一样多。教师这时候说道:把6根小棒分成两份一样多的方法叫做“平均分”。你会将8根小棒平均分吗?……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了教学的重点,也促使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束语: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化目标意识,积极自觉的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17,11(07):156-157.
[2] 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杂志,2018,10(10):145-146.
[3] 梁香平.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导报,2017,24(06):441-442.
[4] 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湖南教育,2017,14(09):423-42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引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发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基本上都是从兴趣出发的,他们兴之所致,正是学习的积极性最高时。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上课一开始就以趣引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玩乐活动,成为同伴互助的交流活动,成为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探究活动。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的课堂会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如故事激趣、制造悬念激趣、游戏激趣、竞赛激趣等均为较好的办法。这些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用情境让新内容与旧知识和已有经验接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个红苕(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换一个近1千克的萝卜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不好说,但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使他们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二、增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认知活动容易受兴趣的影响。这时候,我们在备课中就应该加入一些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和活动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进行分析,而且要有新意和启发性,找准情境与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客观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学习完《比例尺》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合作量出校园主体楼的实际长度,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并制作出自己家的平面图,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很轻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亲切感。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有较多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展示自己想法和意见,并且对他们的各种想法报以宽容的态度,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提供多种适合学生不同需要的材料,让学生利用学习材料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能得出哪些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些分数的。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学具,有的选8个果冻,有的选6个正方体木块,有的选10根吸管,也有的选1张纸,1分米长的线段,还有的选择1幅图,进行操作,进行平均分,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整节课水到渠成。一位教育家曾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确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
四、重视数学学习活动,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棒,分成2份,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操作后得到有三种:1和5,2和4,3和3.教师进一步问:有一种分法和其他两种不一样,你找到了吗?学生很快找到,是分成3和3,因为分得两份一样多。教师这时候说道:把6根小棒分成两份一样多的方法叫做“平均分”。你会将8根小棒平均分吗?……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了教学的重点,也促使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束语: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强化目标意识,积极自觉的促进自己的观念转变,就一定能实现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小明.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与管理,2017,11(07):156-157.
[2] 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读与写杂志,2018,10(10):145-146.
[3] 梁香平.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导报,2017,24(06):441-442.
[4] 邓友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湖南教育,2017,14(09):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