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聂华苓的《珊珊你在哪儿》《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三部小说为例,旨在探究聂华苓小说中的“流浪的中国人”形象。有移民就有流浪,聂华苓以冷静而客观的书写姿态,把自身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塑造了流浪的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特定背景下流浪者的漂泊人生和流浪意识,呈现了他们依托精神的原乡,寻找精神归属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聂华苓 流浪的中国人 精神归属
  冷战时期的台湾作家较多地塑造了悲剧性的“流浪的中国人”的形象,个人在近现代中国苦难记忆中自我的失调与失重,如白先勇《孽子》中李青的父亲、《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一把青》中的朱青、聂华苓《珊珊你在哪儿》中的李鑫、《桑青与桃红》中的桑青(桃红)等,以及两岸分离与国家裂痕带给海外游子的无所适从之苦,如於梨华的《又见棕榈》中的牟天磊等。他们从大陆到台湾蜉蝣寄身的生活,强烈地感受到身份认同的困扰。大陆—台湾—美国,这种历史的裂痕让20世纪中叶的海外华人对民族国家有了难言的痛切感受。
  《珊珊你在哪儿》是聂华苓在台湾所创作的短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和《三生三世》是其在美国所写的长篇小说。本文试图从这三部作品中,窥探聂华苓小说中“流浪的中国人”形象。萨义德认为:“小说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着其社会的历史和经验,也被其社会所塑造。”聂华苓作品中,融入其现实经验,在小说中寄寓着自己的情感归属。她的作品,始终存在着祖国大陆的影子。这是一个旅美作家对祖国大陆和故乡家园的回忆,对根的怀念和追寻。《珊珊你在哪儿》以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为线索,写了台湾的人物众生相,他们从大陆“流浪”到台湾,失根的他们在台湾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精神的无所寄托使他们变得空虚、消沉。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写了桑青从大陆到台湾又到美国,身份的尴尬处境使得原本纯洁活泼的桑青变成了纵欲狂桃红。在历史的车轮下,小人物遭遇着巨大的从身体上到精神上的折磨,一生都在流浪的桑青在外力的压迫下,彻底沦落。晚年自传体小说《三生三世》以一个经历了历史沉浮的过来人的眼光审视了聂华苓自身一生的遭际,也是半部中国的历史,纵观全书,始终传达出的是一生漂泊的流浪意识以及对故国家园的眷恋。
  一、两岸分离带来的回忆与现实的失重——以《珊珊你在哪儿》为例
  聂华苓的短篇小说创作多以国民党控制下的台湾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笔触,塑造出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她的作品以一种冷静、透视的眼光来观察、描摹社会生活和人物遭际,让我们看到个人在时代动荡中的悲剧性。《珊珊你在哪儿》中故事的主人公李鑫和珊珊都是流落到台湾的大陆人。小说用大量篇幅写李鑫对珊珊的记忆,背景是大陆的四川省,无论是被落日照射的乡间小路,还是橘林,都散发着浓郁的对祖国故土的怀念之情。
  珊珊是李鑫对少年,对故土的怀念的象征。记忆中的珊珊纯洁、美好,虽然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李鑫的内心始终保留了一分希望,这源于其对少年时期在大陆的青春记忆。多年来,李鑫独守这片小天地,一个人默默守护,静静缅怀。青春、故土、女孩、少年这一切在李鑫的心里升华,记忆中的美与现实的污浊不堪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梦的映照下,现实中的人和事显得庸俗无趣,李鑫将记忆中的珊珊与连同关于珊珊的一切记忆,小心地供奉在心灵的神坛加以呵护,顶礼膜拜。
  小说在回忆、现实中来回穿梭,对记忆的描写,多呈现如诗如梦的氛围,而对现实的描写,又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出社会灰色的众生相。公交车上,李鑫对记忆的想象与现实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也随着李鑫的回忆对珊珊充满好奇,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出人意料。理想的美和现实的丑,对比鲜明,面对美好的幻灭,作者没有半句嗦和议论,故事戛然而止,把无限的唏嘘留给读者。“珊珊你在哪儿”好比一声痛切的呼唤,结局那无声的沉默更显现出现实的一种无可辩驳、无法逃遁的强势与压力,既是对现实的嘲笑,更是无声的怜悯和叹息。
  聂华苓笔下从大陆流落到台湾的人,虽然在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回忆与现实的失重造成人物内心的孤寂、凄苦,但他们仍然有意识地保留和继承了对“原乡”的精神归属。
  二、国家裂痕带来的海外游子的无所适从——以《桑青与桃红》为例
  聂华苓197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凝聚了作者半生飘零的人生经验。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桑青因中国和世界的动乱,从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变成疯子,易名为桃红的故事。作者曾在一次答访中道出用心所在:“我不仅是写一个人的分裂,也是写一个人在中国变难之中的分裂和整个人类的处境:各种恐惧,各种的逃亡。”作品铺展出历史的纵剖面,表达动乱的时局给人类精神造成的错位。作品反映的时代,是中国最为动荡的时代:抗日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及失根的中国人在美国遇到的身份认同危机,等等。作品中桑青的一生都在逃亡,都在流浪,从南京逃到重庆,又到北京,到台湾,到美国……是时代的动乱造成了桑青个人的命运悲剧,在时代面前,个人显得无助、无力,个人命运被时代所摆弄。桑青日记中有这样沉痛的自语:“中国人是没有地方递解的外国人。这是他们调查其他国籍的外国人所没有遭遇到的困难。”小说人物宿命式的漂泊被渲染了一层家国政治悲剧色彩。
  《桑青与桃红》是一首流浪儿的悲歌,是失根的中国人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聂华苓以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为背景,融入自身经验,写现代中国人的流放和精神分裂。《桑青与桃红》塑造的桑青这个“流浪的中国人”形象,触目惊心地为我们展示了离散华人的认同困境与精神悲剧。
  三、自身的流放经验——寻找精神的原乡
  《三生三世》是聂华苓1991年写成的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一生的经历,融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和祖国历史为一体,反映了作者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三个地方的经历。王蒙评论说:“为什么叫《三生三世》?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别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国人一生就得经历三生三世的试炼和痛苦。”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一、故园春秋:写了作者在祖国大陆的经历(1925—1949);二、生·死·哀·乐:写了作者在台湾的生活(1949—1964);三、红楼情事(1964—1991):写了作者到美国爱荷华州后与保罗·安格尔的生活。整部书叙述了作者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的流放经验,为《桑青与桃红》提供了现实注脚。如果说《桑青与桃红》是客观的、理性的,那么《三生三世》是主观的、感性的。全书百感交集,在历史与现实中,回忆过去与现在,既热烈又温柔,充满欢笑与泪水。
  聂华苓流浪了一辈子。抗战时期,她是流亡的学生;在台湾,她是“大陆人”;在美国,是中国人;在中国,是华裔美国人。她的一生,经历了动荡与传奇,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一生犹如三世。她虽然漂泊着,但她的作品始终不变的是对故土的思念,对根的认同。她以“流浪般”的人生经历,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苦难和传奇。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对根的哲学思考,在流浪中极力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
  四、结语
  聂华苓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的漂泊者对于自身处境与生命方式的反思。其作品写了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精神貌相,在生命的漂泊中完成了个体建构的写作。聂华苓把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身上,充满了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和忧虑。她用写作来对抗个体漂泊的零落和历史变迁的虚无,塑造了一个个流浪的中国人形象,从而以空间的在场来寻找历史和个体的存在。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一个人类学的实验室。”聂华苓的书写姿势客观而又冷静。她以一个个普普通通人物展现中国特定年代的辛酸泪史,在作品中书写着普通人物的人生与人性。其笔下的“流浪的中国人”的形象,并没有走向自我消解,走向绝望,在其深处,呈现着意义的热量。从李鑫到桑青再到聂华苓自身,亦如聂华苓,在看似温柔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韧、坚强的心,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坚韧、纯粹。
  参考文献:
  [1] 李章辉.后殖民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聂华苓.台湾轶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
  [5] 聂华苓.三生三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项目《台湾文学研究》立项编号:YJSXWKC201557
  作 者:郑瑞娟,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学困生是每一个学校不能忽略的现实问题。学校必须正视学困生的存在,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转化学困生。而有效转化学困生,整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以及每一位教师所期待的事情。达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于寻找一条好的转化方法。因此,在新课标实施的今天,转化学困生自然就成为目前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普遍问题。  关键词:学困生 找成因 寻差距 树自信修其行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追求升
亲爱的读者:  您提供的宝贵意见,将作为《轻兵器》的改进依据(此表复印、自制有效)。2018年第1期评刊活动抽取20位幸运读者,各赠送轻兵器T恤衫一件。参加活动的读者请将2018年1、2、3三期杂志一起阅评。年底,我们还会在常年评刊的读者中抽取20位幸运读者,赠送2019年上半年杂志。  3期杂志中您最喜欢的封面:  ________  3期杂志中您最喜欢的文章:  ________  3期杂志中
沉迷游戏的危害不在于“游戏”,而来自于“沉迷”。我们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游戏。对很多人来说,可沉迷的对象并不限于游戏。从产业角度来说,一些国家的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的重要推力。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人民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  当家长或老师看到、听到孩子在与朋友们交流网络游戏话题时,应坦然面对,不要暴跳如雷,因为这是孩子们建立友谊的一些基础话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学习和践行课改理论,可以说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魅力。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成长的空间更加广泛。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从学生、同事、自身及各种书籍、网络中得到提升。也就是教师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学习资源多元化。下面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分享,同时以期得到领导、专家的指导。  一、向教材学习.傲教材的研读者和研发者  从课程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我就课堂中出现的两个片段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一题多解,让数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教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很有争议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滑冰场原来有68人,有8人先走了,后来又有20人加入了,问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孩子们都是这样列的算式:68-8 20(即先从总数里去掉
影片内容概要  一位名叫塞达的土耳其女记者,与伊拉克籍摄影师和制作人一起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区域内采访时,被极端组织——IS绑架。IS企图在迫使塞达宣读她们准备的讲稿之后将其斩首。由韦塞伊尔率领的一支7人组成的土耳其特种部队,奉命深入到伊拉克境内解救塞达。就在极端组织将要杀死塞达之时,特种兵们及时出手将其全部歼灭,救出了塞达。  本来,救出塞达特种部队就完成了任务,韦塞伊尔也准备率队带着塞达撤退,
摘 要: 阿城小说《棋王》是“寻根”文学潮流中的经典文本,该小说首先因为“知青”题材而被关注,后来才在“寻根”文学浪潮中被相关批评追认为“文化”小说。在“知青”题材和“文化”视角之外,一些批评者以及阿城本人针对《棋王》还提出过“传奇”这一解读视角。充分发掘阿城《棋王》中的“传奇”因素,有利于认识该文本的故事性和世俗化特征;分析《棋王》后来被追认为“传奇”故事的原因也可以解读这背后的社会文化思潮的变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狙击手?换句话说,优秀狙击手需要怎样的选材?本文作者之一王宝来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从武警部队选拔训练狙击手,并带队参加匈牙利世界军警狙击大赛,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在选拔和训练中,他和他的同事先后对600余名狙击手进行调查测试与训练跟踪,总结并完善出一套科学而有效的狙击手心理选材法。你具有优秀狙击手的心理品行吗?来测试一下吧——  狙击手担负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等任务
两位年轻班主任向我感慨:现在的孩子,真让人寒心那!  王老师的故事:  我和学生关系一向融洽,我像姐姐一样待他们;他们也和我说说笑笑,感觉他们也喜欢我。可是有一天,一名女生向我借了一百块钱以后,好像再也不认得这个姐姐了,见了我连招呼都不打。现在她已经高二了,我也不带他们了——钱也没影了,人也没影了。唉!  霍老师的故事:  我刚带上他们语文课不久,一次周末,有个男生对我说:“老师,我钱花完了,回不
苏亚雷斯国际公司  坐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普雷斯科特市的苏亚雷斯国际公司(Suarez International)是一家轻武器制造与培训公司。该公司的培训业务基本面向执法部门的武器和战术训练。轻武器制造方面也是随着培训而产生的一些需求而派生的。最初,苏亚雷斯国际公司推出的是格洛克手枪配件,随后,公司将格洛克系列手枪进行整体升级,再销售给给执法部门,很受欢迎。最近,苏亚雷斯国际公司开始踏入霰弹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