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学习和践行课改理论,可以说大家都充分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魅力。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成长的空间更加广泛。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中获取学习资源,还可以从学生、同事、自身及各种书籍、网络中得到提升。也就是教师的学习方式呈现多样化,学习资源多元化。下面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希望与大家分享,同时以期得到领导、专家的指导。
一、向教材学习.傲教材的研读者和研发者
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各试验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新教材都有其共同特点: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内容。教材的编排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不唯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再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深刻地理解了比的实际意义,体验了学习比的必要性,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二、向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分享者
众所周知,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样强烈。但是,另一方面,尤其是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和隔代沟通难、教育监管不到位等消极因素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如何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切需求和真实感受,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
1.关爱特殊学生,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对特殊学生而言,他们的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明显的距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显得自卑和敏感。针对他们的教育,究竟是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学习成绩,还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我一直都比较困惑。在一次班级的歌唱比赛后,我对她才有了清楚的认识。有这样一名学生,学习水平确实明显滞后,但却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劳动积极,班上有什么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在班级合唱排练时,她哭着来告诉我:其他同学不让她参加,说她唱歌不好听。安抚好其他学生后,这名学生又回到了队伍中,看到她开心的样子,谁说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呢?这件事使我感触很多:对这样的学生,我真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了吗?对他们的成长给予了多少帮助呢?……我应该感谢这位学生,是她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任何一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体验。
2.指导学习方法,分享他们个性化的建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知识,不如教会学习”。这些言论都强调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质疑的方法、预习的方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等等。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每个单元的新课学习结束后,我都要求他们自主进行整理,并交回来检查。对完成较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不够好的提出改进建议。逐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改进,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建构。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圆这一单元后,作了如上图的整理。在课堂上,我请这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她说:本单元有三个知识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就好像三颗珍珠分布在圆上,我之所以把圆周率放在圆心的位置,是觉得它非常重要。因为圆的周长和面积都需要它的参与,再加之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带头给这名学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投以钦佩的目光。在这幅作品中,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己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独特理解,而且用特殊的数学符号展现了自己的建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向自己学习。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
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领导的帮扶和其他教师的引领,但更不可缺的是自己经验的积累,因为这些东西才是自己身体力行、亲自体验过的,才是能真正融入自身条件性知识体系的东西。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总是坚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思考再教此课或此类型的课该怎样改进。例如,初次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我按照如下流程教学:学生做2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说说运算顺序一教师抛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完全相同)一出示例题,学生独作,集体订正一学生练习一总结全课。虽然课堂教学环节还是比较完整,进行得也比较流畅,但是我总感觉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生气。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比较表面,不够深入。关于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师推出的结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真切的体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比较肤浅。事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汪明了这一点。②学生的活动量少,形式单一,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整堂课中几乎就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一种单向的师生交流,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并且练习没有层次性,形式变化不大。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指导不到位。由于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平淡、冷清就可想而知了。加之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不清楚学生存在哪些学习困难,也不清楚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因此导致教学中失去了针对性,缺少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一位数学专家曾淡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共赢,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简单、精炼的16个字突出说明了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追求,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基于以上思考,我觉得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如此改进:①让学生主动去获取运算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学习兴趣;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加大活动量。
其实,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其他学习方式同样重要、有效,比如同伴的促进、专家的引领、学习报刊书籍、参加各级培训等等。总之,课程就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人、事、物也是资源,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可供学习和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变得更加有效。
一、向教材学习.傲教材的研读者和研发者
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各试验区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但是这些新教材都有其共同特点: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的数学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作为问题情境的内容。教材的编排理念就是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不唯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创设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再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深刻地理解了比的实际意义,体验了学习比的必要性,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二、向学生学习,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分享者
众所周知,新课程环境下的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广泛和丰富,他们的思维活跃,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样强烈。但是,另一方面,尤其是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和隔代沟通难、教育监管不到位等消极因素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如何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切需求和真实感受,既面向全体,又尊重个体,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
1.关爱特殊学生,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对特殊学生而言,他们的许多方面与其他学生都有明显的距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显得自卑和敏感。针对他们的教育,究竟是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学习成绩,还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我一直都比较困惑。在一次班级的歌唱比赛后,我对她才有了清楚的认识。有这样一名学生,学习水平确实明显滞后,但却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劳动积极,班上有什么活动,她都积极报名参加。在班级合唱排练时,她哭着来告诉我:其他同学不让她参加,说她唱歌不好听。安抚好其他学生后,这名学生又回到了队伍中,看到她开心的样子,谁说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呢?这件事使我感触很多:对这样的学生,我真正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了吗?对他们的成长给予了多少帮助呢?……我应该感谢这位学生,是她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任何一位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体验。
2.指导学习方法,分享他们个性化的建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知识,不如教会学习”。这些言论都强调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质疑的方法、预习的方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等等。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每个单元的新课学习结束后,我都要求他们自主进行整理,并交回来检查。对完成较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不够好的提出改进建议。逐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改进,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建构。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圆这一单元后,作了如上图的整理。在课堂上,我请这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她说:本单元有三个知识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就好像三颗珍珠分布在圆上,我之所以把圆周率放在圆心的位置,是觉得它非常重要。因为圆的周长和面积都需要它的参与,再加之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带头给这名学生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都投以钦佩的目光。在这幅作品中,不仅仅体现了学生自己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独特理解,而且用特殊的数学符号展现了自己的建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向自己学习。在反思总结中不断成长
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领导的帮扶和其他教师的引领,但更不可缺的是自己经验的积累,因为这些东西才是自己身体力行、亲自体验过的,才是能真正融入自身条件性知识体系的东西。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总是坚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思考再教此课或此类型的课该怎样改进。例如,初次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我按照如下流程教学:学生做2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目,说说运算顺序一教师抛出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完全相同)一出示例题,学生独作,集体订正一学生练习一总结全课。虽然课堂教学环节还是比较完整,进行得也比较流畅,但是我总感觉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少生气。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认为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比较表面,不够深入。关于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师推出的结论,学生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也就没有真切的体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比较肤浅。事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就汪明了这一点。②学生的活动量少,形式单一,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整堂课中几乎就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一种单向的师生交流,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并且练习没有层次性,形式变化不大。③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指导不到位。由于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平淡、冷清就可想而知了。加之课前对学情的分析不够,不清楚学生存在哪些学习困难,也不清楚哪些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因此导致教学中失去了针对性,缺少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一位数学专家曾淡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教学共赢,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个性共扬。简单、精炼的16个字突出说明了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追求,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基于以上思考,我觉得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如此改进:①让学生主动去获取运算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学习兴趣;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加大活动量。
其实,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其他学习方式同样重要、有效,比如同伴的促进、专家的引领、学习报刊书籍、参加各级培训等等。总之,课程就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人、事、物也是资源,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许多可供学习和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