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装饰艺术中极具魅力的一部分。我國传统装饰图案是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的重要手段,显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分析归纳,明确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分类、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同时,分析当今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目前书籍装帧设计中运用传统装饰图案的成功案例,探讨如何使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与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完美融合。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书籍装帧;应用
一、书籍装帧的概述
所谓的书籍装帧设计,就是经过艺术设计赋予书籍一个恰当的形式,设计的对象包含了一本书所以成形的全部因素,即护封、封面、扉页、环衬、书脊、插图、版式、字体、开本等等,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视觉传达活动,它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的形式传达出设计者的思想、气质和精神。一本优秀的书从内容到装帧设计都是高度和谐统一的,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体。它不但能使读者获得知识,而且能给读者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图案的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留给世人的是一部浩瀚广博的百科全书。传统装饰图案借着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纹样之丰富、内容之璀璨,举世瞩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中国传统图案依据朝代划分,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图案,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图案,春秋战国到汉代的漆器图案,秦汉时期的瓦当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图案,唐代的纺织品,以及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敦煌,还有明代的明锦,清代的清绣图案、吉祥纹饰等。
传统图案作为装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视觉艺术的不断进步。从远古的彩陶、青铜器装饰图案到唐宋器皿装饰(唐三彩、银器及瓷器等),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图案装饰的广泛应用。直至今天,汉唐装饰图案仍然是世界图案艺术的经典。它一直影响着当今艺术设计,在平面设计尤其是在书记装帧设计中,有大量的作品选用我国传统图案作为装饰图案。这也是我国传统图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书籍装幀设计中的应用
1、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
自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面对迅猛吹入的外来之风,昔日淡雅和谐的弦音被一种狂飙似的轰鸣所淹没。如何对待民族传统与外国文化,是中国近几百年来几代人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历来就有几种态度:一是拒绝与排斥,故步自封地拒绝一切外来文化,不加分析地指责一切外来文化的吸收。第二种态度是,对外来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齐照搬,认为中国艺术要走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之金,来否中国之古”。区别以上两种态度的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都编织在自己的网络结果之中。
无疑,这第三种态度是正确的。因此,用现代的世界眼光,站在新的高度,把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参照系,对中西文化精神作深入比较,也就成了我们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设计家在对外来文化大胆借鉴的同时,从未忘记对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继承。《彷徨》封面上的两条横线及金石味十足的书名字,使“西式装订”的封面显现出了一种中国特有的韵味。《文艺志》、《心的探险》等不少封面使用了汉画像砖图案,使新的书籍样态增添了中国气派。
例如日本装帧家菊地信义设计的《热绢》、《白蔷薇之声》、《俳句徒然草》等书籍的封面,均是以花草的纯自然美做点缀的。日本书记封面中的花草形象,除了体现与书籍内容一致以外,并没有太多地赋予人格化的寓意,只是凝聚着日本人对自然的崇尚。日本人虽然也用一些花草寓意吉祥,但只是简单的比喻,而不是教化人格的升华。日本封面“非功利的纯欣赏性”,酿造出了日本审美的独特趣味。
从设计观念上看,不论东方或西方,其书籍装帧设计与各自的书籍艺术发展史和历史渊源不无关系。书籍装帧的形式与艺术风格是在文化、民族、风俗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书籍设计形式和艺术风格。故采用本土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弘扬本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2、中国元素在书籍中的运用典范
(一)国画图形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梅、兰、竹、菊是国画中常用的造型元素,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经过艺术加工被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加以运用。如果某一本书籍装帧的设计以梅、兰、竹、菊做封面的设计元素,则绝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或只是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而是在张扬梅、 兰、竹、菊所寓意的教化功能。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早已超越了对花草本身的审美意义,而赋予其人格内容,自然形式的感受升华为明确的道德意义的感悟。历史的诗人和画家们,用梅之高洁赞美坚贞不屈的精神,用兰之清幽寓意超凡脱俗的品格,用竹之气节来歌颂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情操,用菊之傲骨赞誉不畏强暴、敢于抗拒的浩然正气。在中国书籍的封面中,用花草、石竹、青松、巨岩寓意某种精神以“教化”读者的作品数不胜数。如市川英夫装帧设计的《天虫花》,封面采用的一些花草装饰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欣赏趣味,荡漾着纯一的装饰美。而中国台湾设计家柯鸿图设计的《春泥》一书,封面也采用了植物元素花,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是“品味”型的,“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书法元素和民间工艺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如今,有许多装帧设计家正在探索追求自己的民族风格,把中国古老的文字进行再创造并转换成具有装饰功能的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进行广泛运用,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书,黑色的封面上印着七个鲜红的大篆标题字,黑与红运用的是马王堆帛画、漆画的基本色调,显得非常凝重、大方,而篆字的运用则体现此书内容的悠久与古老,使之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民族特点与艺术特点。
(三)民族文化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混合运用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的装帧设计师在设计该丛书时,做了多套方案,受到了中国画、书法、工艺美术、民间艺术、雕塑、甚至电影所带来的种种启示。为了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水墨画。中国水墨画本身就具有浓郁书卷气,雅致清新。用水墨效果做底,其上再现古香古色的古代城市画卷。书名竖置于仿古的线框中。只是后来发现这种做法相对保守,不见新意!
第二套方案采用了民间艺术中剪纸的形式,书封由内外两层组成,剪纸形式的红色外层包于白色内层之上,两层左右错开。书名用书法题字,中国风味浓厚,个性鲜明,视觉冲击力和形式感很强。但是在后来的操作中发现,模切的工艺对纸张力度和韧性要求很高,同时镂空后的外层虽然精致,但是却容易损坏,不适合多次翻阅。
第三套方案吸取了前几次的优势和经验,同样采用内外两层结构,外层用5种不同颜色的特种纸张,印上代表各个朝代的古代生活画卷。封面中间模切出一个古代窗口,就像历史的窗口,里面现出古人生活的场景。如同透窗看到了古代先辈的生活情形。内层同样印上与外层对应的画卷。内外封错开,内外层画面衔接,让读者翻阅的时候更有层次感。书名用书法的笔触感和老宋体的结构组合放在内层右侧,辅以拓印的效果,更显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整套书形式独特,结构新颖,既有中国味又有现代感。
(四)中国传统图案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离不开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中国传统图案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日臻完美起来的,它的内容极为繁博、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它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大多数图案主题内容具有健康向上、吉祥美好的寓意。在艺术成就上,有许多纹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堪称是图案的典范,它们具有简炼的艺术语言。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的取舍、独具匠心的添加结合、强烈明快的色彩,完美而别致的装饰风味。这些图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老的人民的智慧、艺术才能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中國学术通史》是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重点图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呢?龙是中国民间图腾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图案,因此唯有中国龙最能体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书籍封面及封底各有一条相对的龙,颜色较淡。用龙衬托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方案之中,运用了不同朝代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为各卷的标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学术通史正好切题,也更倾向于统一、简洁。在书脊上用不同纹饰展现各朝代的特点,在统一中赋予变化。
《客家文化研究丛书》属于历史文化类,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设计基调古朴大方,且具有时代特色。根据三册书的不同内容,分别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云纹、波浪纹和狮子纹作为封面、封底的基本图形,并在质感丰富的材料纸上用印银和烫银的工艺,产生古朴而又现代的效果。引导读者对丛书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该丛的内涵。
《尘世奇谈》以富有古典意趣的淡雅设计风格来诠释这部世界最长长篇小说的神韵。函套采用米金凝彩特种纸,正中书名烫金竖排,底衬圆形国画荷花图样,两侧蓝色仿园林窗格图案包裹原稿手迹,古雅中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精装封面选用漂雪金砂纸,凹凸技术围绕国画图案压印圆形三色牡丹纹样,洁又不失变化。
《金叶辉煌纪念邮册》的内容主要是展现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厚烟草文化。设计师在封面设计上删繁留简,运用直截了当的设计手法,把书名完整地设计在一个形式感极强的古印章内,尽显金石之气,又极具分量,较好地发展了中国深邃而极具特色的烟草文化。
《法律哲学研究》是中文创作的法律文集,作者要求封面设计在传统中有所突破。结合该书特色和作者要求,设计时采用了传统元素,但在元素运用上采用了新的手法,背景汉画像砖体现了法律的意义,经过转90度摆放,使视觉效果更加新奇,同时产生至上自下的流动感。包围书名文字的黑框被笔触突破,形成传统与现代、规则与创新的对比。
四、结论
综合上述,现代的平面设计师将我国传统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把他们转换成具有装饰功能的图案,进行新的诠释,灵活的、恰到好处的使用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充实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并充分扩展了她的外延,使中国传统图案获得了新的生命,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图案!
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传统才是民族固有的、切实的发展基础。传统图案更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在此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是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桥梁,也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只有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图案的基础上,以我为主,辅之以对外国一切优秀图案的吸收,从社会主义新生活中选取新的母题,并充分利用图案有用的一切科学技术,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又新又美的图案来,从而推动中国图案的再次转变。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科技的电脑与中国完美文化底蕴得到完美结合。电脑的使用,为中国装帧设计者为神韵与气韵的追求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可随心所欲地调动着各种设计要素。中国的新一代装帧设计家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作品中酿造新的东方神韵——中国传统图案的再创造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C].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次。
[2]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C].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
[3]孙彤辉. 书装设计[C].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4].设计金典[R].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8月1号。
[5]郭磊.装饰图案黑白设计与表现 [C].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年9月1号。
[6]胡红忠,郑浩华.装饰图案设计[C].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7]李泽厚.美的历程[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2月。
[8]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12月1号。
【关键词】:传统图案;现代书籍装帧;应用
一、书籍装帧的概述
所谓的书籍装帧设计,就是经过艺术设计赋予书籍一个恰当的形式,设计的对象包含了一本书所以成形的全部因素,即护封、封面、扉页、环衬、书脊、插图、版式、字体、开本等等,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视觉传达活动,它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的形式传达出设计者的思想、气质和精神。一本优秀的书从内容到装帧设计都是高度和谐统一的,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的结合体。它不但能使读者获得知识,而且能给读者带来美的精神享受。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图案的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明留给世人的是一部浩瀚广博的百科全书。传统装饰图案借着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纹样之丰富、内容之璀璨,举世瞩目。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中国传统图案依据朝代划分,它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图案,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图案,春秋战国到汉代的漆器图案,秦汉时期的瓦当图案,汉代的画像砖图案,唐代的纺织品,以及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敦煌,还有明代的明锦,清代的清绣图案、吉祥纹饰等。
传统图案作为装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视觉艺术的不断进步。从远古的彩陶、青铜器装饰图案到唐宋器皿装饰(唐三彩、银器及瓷器等),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图案装饰的广泛应用。直至今天,汉唐装饰图案仍然是世界图案艺术的经典。它一直影响着当今艺术设计,在平面设计尤其是在书记装帧设计中,有大量的作品选用我国传统图案作为装饰图案。这也是我国传统图案艺术的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书籍装幀设计中的应用
1、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
自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面对迅猛吹入的外来之风,昔日淡雅和谐的弦音被一种狂飙似的轰鸣所淹没。如何对待民族传统与外国文化,是中国近几百年来几代人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关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历来就有几种态度:一是拒绝与排斥,故步自封地拒绝一切外来文化,不加分析地指责一切外来文化的吸收。第二种态度是,对外来文化不分青红皂白一齐照搬,认为中国艺术要走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之金,来否中国之古”。区别以上两种态度的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都编织在自己的网络结果之中。
无疑,这第三种态度是正确的。因此,用现代的世界眼光,站在新的高度,把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参照系,对中西文化精神作深入比较,也就成了我们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设计家在对外来文化大胆借鉴的同时,从未忘记对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继承。《彷徨》封面上的两条横线及金石味十足的书名字,使“西式装订”的封面显现出了一种中国特有的韵味。《文艺志》、《心的探险》等不少封面使用了汉画像砖图案,使新的书籍样态增添了中国气派。
例如日本装帧家菊地信义设计的《热绢》、《白蔷薇之声》、《俳句徒然草》等书籍的封面,均是以花草的纯自然美做点缀的。日本书记封面中的花草形象,除了体现与书籍内容一致以外,并没有太多地赋予人格化的寓意,只是凝聚着日本人对自然的崇尚。日本人虽然也用一些花草寓意吉祥,但只是简单的比喻,而不是教化人格的升华。日本封面“非功利的纯欣赏性”,酿造出了日本审美的独特趣味。
从设计观念上看,不论东方或西方,其书籍装帧设计与各自的书籍艺术发展史和历史渊源不无关系。书籍装帧的形式与艺术风格是在文化、民族、风俗等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同时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书籍设计形式和艺术风格。故采用本土文化的元素进行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弘扬本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2、中国元素在书籍中的运用典范
(一)国画图形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梅、兰、竹、菊是国画中常用的造型元素,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经过艺术加工被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加以运用。如果某一本书籍装帧的设计以梅、兰、竹、菊做封面的设计元素,则绝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或只是意味着对自然的欣赏,而是在张扬梅、 兰、竹、菊所寓意的教化功能。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梅、兰、竹、菊早已超越了对花草本身的审美意义,而赋予其人格内容,自然形式的感受升华为明确的道德意义的感悟。历史的诗人和画家们,用梅之高洁赞美坚贞不屈的精神,用兰之清幽寓意超凡脱俗的品格,用竹之气节来歌颂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情操,用菊之傲骨赞誉不畏强暴、敢于抗拒的浩然正气。在中国书籍的封面中,用花草、石竹、青松、巨岩寓意某种精神以“教化”读者的作品数不胜数。如市川英夫装帧设计的《天虫花》,封面采用的一些花草装饰仅仅是为了让读者产生欣赏趣味,荡漾着纯一的装饰美。而中国台湾设计家柯鸿图设计的《春泥》一书,封面也采用了植物元素花,根据中国人的审美方式是“品味”型的,“味”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书法元素和民间工艺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如今,有许多装帧设计家正在探索追求自己的民族风格,把中国古老的文字进行再创造并转换成具有装饰功能的元素在现代设计领域中进行广泛运用,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书,黑色的封面上印着七个鲜红的大篆标题字,黑与红运用的是马王堆帛画、漆画的基本色调,显得非常凝重、大方,而篆字的运用则体现此书内容的悠久与古老,使之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民族特点与艺术特点。
(三)民族文化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混合运用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的装帧设计师在设计该丛书时,做了多套方案,受到了中国画、书法、工艺美术、民间艺术、雕塑、甚至电影所带来的种种启示。为了体现中国特色,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中国水墨画。中国水墨画本身就具有浓郁书卷气,雅致清新。用水墨效果做底,其上再现古香古色的古代城市画卷。书名竖置于仿古的线框中。只是后来发现这种做法相对保守,不见新意!
第二套方案采用了民间艺术中剪纸的形式,书封由内外两层组成,剪纸形式的红色外层包于白色内层之上,两层左右错开。书名用书法题字,中国风味浓厚,个性鲜明,视觉冲击力和形式感很强。但是在后来的操作中发现,模切的工艺对纸张力度和韧性要求很高,同时镂空后的外层虽然精致,但是却容易损坏,不适合多次翻阅。
第三套方案吸取了前几次的优势和经验,同样采用内外两层结构,外层用5种不同颜色的特种纸张,印上代表各个朝代的古代生活画卷。封面中间模切出一个古代窗口,就像历史的窗口,里面现出古人生活的场景。如同透窗看到了古代先辈的生活情形。内层同样印上与外层对应的画卷。内外封错开,内外层画面衔接,让读者翻阅的时候更有层次感。书名用书法的笔触感和老宋体的结构组合放在内层右侧,辅以拓印的效果,更显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整套书形式独特,结构新颖,既有中国味又有现代感。
(四)中国传统图案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离不开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也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中国传统图案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日臻完美起来的,它的内容极为繁博、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它除了具有装饰功能外,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大多数图案主题内容具有健康向上、吉祥美好的寓意。在艺术成就上,有许多纹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堪称是图案的典范,它们具有简炼的艺术语言。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大胆夸张的取舍、独具匠心的添加结合、强烈明快的色彩,完美而别致的装饰风味。这些图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老的人民的智慧、艺术才能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中國学术通史》是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重点图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什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呢?龙是中国民间图腾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图案,因此唯有中国龙最能体现书籍的主题思想,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书籍封面及封底各有一条相对的龙,颜色较淡。用龙衬托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方案之中,运用了不同朝代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为各卷的标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学术通史正好切题,也更倾向于统一、简洁。在书脊上用不同纹饰展现各朝代的特点,在统一中赋予变化。
《客家文化研究丛书》属于历史文化类,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到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设计基调古朴大方,且具有时代特色。根据三册书的不同内容,分别采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中的云纹、波浪纹和狮子纹作为封面、封底的基本图形,并在质感丰富的材料纸上用印银和烫银的工艺,产生古朴而又现代的效果。引导读者对丛书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该丛的内涵。
《尘世奇谈》以富有古典意趣的淡雅设计风格来诠释这部世界最长长篇小说的神韵。函套采用米金凝彩特种纸,正中书名烫金竖排,底衬圆形国画荷花图样,两侧蓝色仿园林窗格图案包裹原稿手迹,古雅中透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精装封面选用漂雪金砂纸,凹凸技术围绕国画图案压印圆形三色牡丹纹样,洁又不失变化。
《金叶辉煌纪念邮册》的内容主要是展现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深厚烟草文化。设计师在封面设计上删繁留简,运用直截了当的设计手法,把书名完整地设计在一个形式感极强的古印章内,尽显金石之气,又极具分量,较好地发展了中国深邃而极具特色的烟草文化。
《法律哲学研究》是中文创作的法律文集,作者要求封面设计在传统中有所突破。结合该书特色和作者要求,设计时采用了传统元素,但在元素运用上采用了新的手法,背景汉画像砖体现了法律的意义,经过转90度摆放,使视觉效果更加新奇,同时产生至上自下的流动感。包围书名文字的黑框被笔触突破,形成传统与现代、规则与创新的对比。
四、结论
综合上述,现代的平面设计师将我国传统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加工,把他们转换成具有装饰功能的图案,进行新的诠释,灵活的、恰到好处的使用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充实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并充分扩展了她的外延,使中国传统图案获得了新的生命,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图案!
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传统才是民族固有的、切实的发展基础。传统图案更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在此基础上发展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是我国的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桥梁,也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只有在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图案的基础上,以我为主,辅之以对外国一切优秀图案的吸收,从社会主义新生活中选取新的母题,并充分利用图案有用的一切科学技术,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又新又美的图案来,从而推动中国图案的再次转变。
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科技的电脑与中国完美文化底蕴得到完美结合。电脑的使用,为中国装帧设计者为神韵与气韵的追求提供了高科技手段,可随心所欲地调动着各种设计要素。中国的新一代装帧设计家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作品中酿造新的东方神韵——中国传统图案的再创造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C].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北京第一版次。
[2]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C].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
[3]孙彤辉. 书装设计[C].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1月。
[4].设计金典[R].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8月1号。
[5]郭磊.装饰图案黑白设计与表现 [C].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年9月1号。
[6]胡红忠,郑浩华.装饰图案设计[C].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7]李泽厚.美的历程[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2月。
[8]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12月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