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很多年轻人怀着朝圣一样的心情来到这里,他们在这个被称为“首都”的地方寻找着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可能性。时过境迁,有多少人会在这座城市赢得自己的栖身之所?有多少人只会是这座城市的过客?
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的人,要长期地把话藏在心间;
有一天,要点燃电火光的人,要长时期地做天上的云。
——尼采
逼近理想
想换一份新工作的郑宇,趴在床上睡不着,时针指向凌晨三点钟。这是他要寻找的第四份工作。
郑宇是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员工,负责单位的网络运行,同事喊他“网管”。在郑宇的简历上,“工作经验”一栏上写着:三年。他的个人经历乏味可陈,两前年毕业于东北某大学信息系,迄今换过三份工作。
2005年,他带着一卷行李、几件衣服还有一箱子书从辽宁来到了北京。当时还在读大四的他,很有优越感,因为在他成为北漂族时,一些同学还在家乡四处托关系寻觅实习岗位。
2008年春节,同学聚会上,有同学认为他在北京混迹很有勇气,有魄力,有发展。桌上的一些留守家乡的同学,是动用家里所有火力安排了工作,郑宇甚至对他们开始羡慕,因为在北京吃过的苦头,旁人很难知道,他曾在博客上写过“只有自己懂自己,只有自己善待自己”。
尽管今天的大学生,已消褪了“天之骄子”的光辉,但在找工作上,郑宇还是最看不惯两类人:一种是依靠家里关系,一种是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或结婚。
2005年夏天刚来北京的他,寄居在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师兄家里,白天四处寻找工作,晚间悻悻地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第一份工作还算顺利,来京后的第七天,在国展招聘会上,一家网络公司相中了他。虽然薪水仅有700块,师兄笑话他等同于做销售的底薪。他却很高兴,当天晚上买了两瓶啤酒,与师兄对饮,算是犒劳自己一次,他自己说这有点像罗兰•巴特所说:“有节制的醉”。
一周之后,他搬进了海淀清河清缘里小区的一家地下室,付了200块钱的房租后,还有余钱,翻开箱子里的带来的大学时买的小说,一个人对着墙傻笑。
“现在回头来看,第一份工作还很顺利,至少把就业难题解决了”,郑宇告诉记者,只是在地下室住了一年之后,才知道刚就业的兴奋劲已烟消云散。地下室潮湿阴冷,洗后在屋子里挂了两天的衣服还没干。床下长着蘑菇,偶尔墙上有蟑螂虫子爬过.
但一想到,还有很多与自己一样情境的北漂族,他复杂的心思便开始坦然,他逐渐习惯与蘑菇、虫子以及没有干透的衣服做朋友。
一年后,屋子里新增添了电视,这是除了床铺、衣架之外惟一的家居摆设。也正是在这时,他所在的公司因资金链问题倒闭,郑宇被波及,仅有的700块工资也成了奢望。此后的一个月,郑宇吃着馒头,连5元钱的豆腐乳都舍不得买,电视里最大声地放着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他认为这对得起他23岁的青春。
2006年8月份,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他去了中关村卖电脑,月收入在2000块左右。10月份,他从地下室搬家到海淀西苑的一间平房,这里离中关村比较近,集中的多是“IT族”,在郑宇看来,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卖电脑的。
屋子与先前的地下室面积几乎相近,七八平米,但租金贵了两百。屋子离公交车站有三站地,与公共厕所有50米,每天上班走在公交站点的路上,能看到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拎着几元钱买来的夜壶,急冲冲赶往厕所。
夏天,公共厕所散发的难闻味道,吹进他的屋子,郑宇并不在意。蚊蝇聚集的垃圾堆就在屋子对面,他业已习惯。他最在乎的是,一个理想青年能在北京坚持住自己的理想,以及靠自己的拼搏,会换得职业的发展。
他不安于卖电脑,因为这不是他的理想。虽然大学所学专业是网络信息产业,但是他认为自己有文艺细胞。2007年7月,他找到了第三份工作,在一个文化传播公司,虽然做着网络维护工作,但至少与公司名称的“文化”二字沾边,他很是高兴。
直到工作至今,他有了新的想法,跳槽,或者改行。在北京,这很常见。只是迷茫的是,他不知道下一份工作该做什么,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他在十字路口从未有过的困顿和彷徨。
记者采访郑宇的两天前,邻居搬走了,房东告诉郑宇说,邻居在北京混不下去了,“三个月没有工作,心态毁了”。
最近一年间,他的几个同学来到北京,不久又相继离开,因为曾经到这里奔赴闯荡的梦想破碎。离京前,他们给郑宇打了电话,让他一定坚持住,不要像他们做“逃兵”、“过客”。
郑宇的住所没有空调,24小时开着的电风扇,一直吹着热风。几乎每个周末,他都步行去四站地之外的海淀桥北,去中关村图书大厦读书,或者去旁边的中国书店、第三极书城。
郑宇认为,书店是夏天避暑的好天堂。有空调,很凉爽,既不花钱,又可以求学获知。“一举多得”,郑宇告诉记者,他往往带着一瓶从家里灌进瓶子里的凉开水,在书店里坐上一整天。偶尔看书累的时候,去卫生间抽根烟。直到天气炽热高峰阶段过后,再步行回家。
只是自诩禀赋优秀的郑宇,越发地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北京这座城市。就是在最近,他发现自己“病”了,对如今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薪水不高,离自己理想却很远。“这是心病”,郑宇告诉记者。
郑宇在博客上写出一段文字,“城市烟火,城市面容,城市憔悴,城市病态。这些都与生活有关,与心情有关,与性格有关,更是与工作有关。”
这天晚上,郑宇摸着兜里仅有的十元钱,想去买一包泡面。等到拎着泡面回来时,他顺便买了一包三元钱的劣质烟。很久没抽了,他想改善一下,放纵自己,哪怕只一次。
三天后的2008年7月25日,在落日的余晖中,西苑,这个北漂族的集散地,开始骚动起来。像往常一样,公交车上簇拥的人流中,郑宇挤下来,与很多上班下班的人一起,钻入了回家的洪流。他认为自己还是幸福的,尽管明天还要奔赴下一个应聘地点,但因为青春,年轻,还有远处看不清的理想等着他。
他的背包里装着一本卡夫卡的《城堡》,在这个玄幻的意识流小说中,他对未来充满迷茫,充满期许。他想起了卡夫卡的那句话,“人生的所有差别,在于道路的选择。”
冲向北京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湖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
再有两个月,涛子就去北京把自己“卖”掉。现在的他,蜗居在辽宁锦州的一所房子里,锻炼吃苦,他说这是去北京前的基本功。
对北京,毕业生涛子坦陈并不了解,虽然因学习来过北京两次。但是,他认为这里是理想主义者的求职“圣地”。
殊不知,两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角落,渐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廉价聚居地。
这一“高知贫民”群体,与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创业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见到了更多的繁华与破败的对比,体验了更多骄傲与卑微的落差,聚居一起,更容易对自身的命运与境遇进行反思,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被社会学冠名为“新失业群体”。
但涛子透过北京这块理想“圣地”,看到的不仅有就业坦途,还有青春的演绎和梦想的落实。“把青春洒在北京,是很值得的事”,虽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生一毕业喜欢一股脑涌向北京,但是他知道,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之下,在有利的环境中出售自己,却很必要。“千里马常有,但北京的伯乐会更多,”他想。
他的想法代表的不止他一人。在记者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初步就业目标期许值并不高。
“无论工资多少,只要能在北京活下来,能学到东西,就算解决第一步问题,然后再图发展”。涛子说。
涛子今年刚刚毕业于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读作曲专业的他,制作音乐将是他日后的发展方向。来北京后,他想在一些制片公司适应这个音乐行业的环境,“进这个圈子先学习一下”。
如果不是赶在奥运,他现在就能来北京。迄今,他为来北京做了一些准备,每天除了看书、看电影、作曲、练琴、熟悉电脑软件操作之外,还锻炼着吃苦:和低年级的同学合租了40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每天吃着挂面,偶尔打个荷包蛋。
涛子抽着5元钱的“红河”烟,他告诉记者,到北京后,抽烟可降低标准。他经常幻想着两个月后的场景:北京的某个角落,叼着劣质烟,吃着馒头,弹着吉他,听着让自己浑身有力的音乐,然后喟叹一下。
他对自己北漂后的生存标准是,“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我想在这个竞争激烈、机会颇多的环境里,慢慢积淀”,他的目标不是“一日走红”,却是“能给这个快餐音乐盛行的浮躁时代里,留点记忆和经典”,涛子不善言辞,但说完这些话的时候,他笑了,他说自己有点狂。
往届的学长们,以及与他一起毕业的艺术生,多是回老家发展,一部分在当地做了音乐教师,一部分转行谋生。涛子对这些依靠多方关系稳定工作的同学很不屑,“在人多与人少的两条路上,我选择了人少的那条”,涛子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一直怀揣着鲁迅的一句话,用作奋斗的职业信条:“总要有一些人,去做不可能为之之事;只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世界不那么寂静。”
与涛子类似,决意冲向北京的,还有关键,这是一个刚读大四的学生。
一年前,关键看过《中国新闻周刊》推出“向下的青春”专题,深有感慨,北京等大城市周边聚集着庞大的“毕业即失业”群体,他们有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困窘。一年后,他也许会成为这个群体中一员。
面对用人单位多是招聘有经验者,关键说他并不恐慌,这点与涛子相像,“只要能挣钱、能糊口,这就是就业。有人对薪水过高要求,这个不实际,其实只要能活下来就好”,关键说。
关键的职业目标,是在北京做摄像,或编导。他就读于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担任学校电视台执行台长。
他自信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因为熟练掌握专业非线性编辑软件及摄像的他,曾在地方电视台实习过,拍摄制作过多部专题片、宣传片。从简历上可以看到,他与好朋友合作的纪录片《过年》曾入围过人民网DV大赛决赛单元奖。
他原本想考研,但是后来考虑到“学历在贬值”, 于是作罢。虽然仅是大四,但对就业规划的筹备却已紧锣密鼓起来。当看到同校学生毕业后有在学校附近当服务员,卖盒饭,或者回到家乡卖电脑,他便构画着“北漂梦”。
关键给自己做过最坏的打算,“如果五年之后,在北京混不下去,那我就回家,或者去南方一带发展”。
饶有意思的是,他的QQ个性签名是:“残羹冷炙,也是饕餮盛宴!”关键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多少有点指涉“就业窘迫”的签名,带有禅宗的意味。他觉得,自己说出了很多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的心里话。
忧伤与幻灭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鲁迅
王飞困惑着。
27岁的他,在北京生活了8年,这个从湖南的乡村跑到北京寻梦的青年,在上班四年后的今天,遇到了严重的再发展瓶颈。
王飞,北京一书商,现在海淀区某出版公司上班。他的工作是出版、策划中小学教辅教材。四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来到这家公司工作,从一开始的校对工作,一直做到今天的策划图书的项目经理职位。
尽管对外的名片十分光鲜,但对自己的职业状态却很“不满意”。职业再发展的困惑,让这位项目经理时常面对外人时常常面露愠色,私下自卑。
在这个不具知名度的公司里,上班四年,一直做个好员工,从未酝酿过跳槽发展的想法。但当他得知公司里曾经的同事,跳槽后有拿到8000元的薪水时,他有些尴尬。直到今天,他的月薪收入仅是3000元。
在采访中,王飞多次向记者提及三个字,“不满意”。他所处的生活现实,是入不敷出的薪酬,和进退维谷的职业尴尬境地。生活的窘迫,以致于如果有人问到他有几年工作经验时,他习惯缄口沉默。
王飞的优点是做事专注,上级发布的工作任务总能落实到位。但是他告诉记者,他吃亏于“思想观念过于保守”,以至于错失了多个机遇。几年前,图书行业内一直有公司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一一谢绝。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首先想着应该在一个公司专注下来,做深做透做专,然后求得稳定发展。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王飞有着N种假设。其中他最想在自己擅长的图书领域里,酝酿着开一家公司或工作室。但因图书行业近几年发展出现严重滑坡,以及缺少恰当的合作伙伴,导致这个不错的“产业创意”无疾而终。
至今,对这个“项目”的流产,他还心疼不已。因为早在四年前,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他就有过这个想法,那时,他仅拿着1000元的薪水。
“自主创业,这个职业目标一直很明确”,王飞强调道。直到今天,这个目标也很明确,他认为只是缺少一个最佳时机而已。
此后,他开始酝酿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甚至想过转行来发展自己,“把自己的图书编辑本职工作当爱好,然后涉及从商”。
几年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兴起,王飞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2006年3月份,王飞在淘宝网上开办了一个名为“飞恩莅服饰”的网络店铺,主要经营期刊正版合订本以及国际一线品牌男装。
一年过后,因专心经营,网店已获得了相关部门“三钻”信誉,生意红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年初,因一次失误操作,网店受到了停店处罚几个月。这让王飞焦虑十分。但他并没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偏颇。
今年6月30日,王飞决定重新注册网店,名字还是“飞恩莅服饰”,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只是网址改为“http://shop36023709.taobao.com”)。凭借原有的开店经验,王飞目前的网络营业额已达到2500元。在竞争激烈的网店生意中,这个数据还属可观。
“我想通过电子商务,切入商海,到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几年前,他一直住在香山脚下,那里的平房便宜,是外地来京务工者的集散地。王飞吃了很多苦,早起晚归,住的地方经常缺水,偶尔有水时,水质也是黏黄一片,他当时买了一个大水桶,把水沉淀几日之后再用来洗衣、做饭。
如今虽已告别那个住处,搬家到石景山,但生存压力也逐日加大,困惑依旧伴随王飞。
困惑来源两方。一个是低收入带来的生存压力,买房买车的压力让人窒息,甚至成为不敢想的“梦想”。王飞把自己归类为“社会底层”群体。虽然他认为在北京就业不是难题,自己也有跳槽机会,但是物价飞涨、竞争激烈的现实让他不堪重负。
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出现今天的瓶颈,不止我一人。我们不是输在个人能力上,而只是缺少优秀的平台和机遇”。
另一个困惑是来自行业的发展现状。图书出版业已从春天走向寒冬,“低折扣、高成本”的行业特点让图书市场暴露萧条征兆。但是王飞始终认为,依据四年的工作经验,“一旦认清自己适合的行业发展后,关注市场、潜心钻研,是绝对没有错的”。
只是面对职场事业的二次再发展,王飞低着头,一脸忧虑和茫然。他说自己徘徊着,因为这涉及的是日后的冷与暖,涉及的是27岁以后要走的职业二次发展之路。
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的人,要长期地把话藏在心间;
有一天,要点燃电火光的人,要长时期地做天上的云。
——尼采
逼近理想
想换一份新工作的郑宇,趴在床上睡不着,时针指向凌晨三点钟。这是他要寻找的第四份工作。
郑宇是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员工,负责单位的网络运行,同事喊他“网管”。在郑宇的简历上,“工作经验”一栏上写着:三年。他的个人经历乏味可陈,两前年毕业于东北某大学信息系,迄今换过三份工作。
2005年,他带着一卷行李、几件衣服还有一箱子书从辽宁来到了北京。当时还在读大四的他,很有优越感,因为在他成为北漂族时,一些同学还在家乡四处托关系寻觅实习岗位。
2008年春节,同学聚会上,有同学认为他在北京混迹很有勇气,有魄力,有发展。桌上的一些留守家乡的同学,是动用家里所有火力安排了工作,郑宇甚至对他们开始羡慕,因为在北京吃过的苦头,旁人很难知道,他曾在博客上写过“只有自己懂自己,只有自己善待自己”。
尽管今天的大学生,已消褪了“天之骄子”的光辉,但在找工作上,郑宇还是最看不惯两类人:一种是依靠家里关系,一种是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或结婚。
2005年夏天刚来北京的他,寄居在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师兄家里,白天四处寻找工作,晚间悻悻地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第一份工作还算顺利,来京后的第七天,在国展招聘会上,一家网络公司相中了他。虽然薪水仅有700块,师兄笑话他等同于做销售的底薪。他却很高兴,当天晚上买了两瓶啤酒,与师兄对饮,算是犒劳自己一次,他自己说这有点像罗兰•巴特所说:“有节制的醉”。
一周之后,他搬进了海淀清河清缘里小区的一家地下室,付了200块钱的房租后,还有余钱,翻开箱子里的带来的大学时买的小说,一个人对着墙傻笑。
“现在回头来看,第一份工作还很顺利,至少把就业难题解决了”,郑宇告诉记者,只是在地下室住了一年之后,才知道刚就业的兴奋劲已烟消云散。地下室潮湿阴冷,洗后在屋子里挂了两天的衣服还没干。床下长着蘑菇,偶尔墙上有蟑螂虫子爬过.
但一想到,还有很多与自己一样情境的北漂族,他复杂的心思便开始坦然,他逐渐习惯与蘑菇、虫子以及没有干透的衣服做朋友。
一年后,屋子里新增添了电视,这是除了床铺、衣架之外惟一的家居摆设。也正是在这时,他所在的公司因资金链问题倒闭,郑宇被波及,仅有的700块工资也成了奢望。此后的一个月,郑宇吃着馒头,连5元钱的豆腐乳都舍不得买,电视里最大声地放着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他认为这对得起他23岁的青春。
2006年8月份,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他去了中关村卖电脑,月收入在2000块左右。10月份,他从地下室搬家到海淀西苑的一间平房,这里离中关村比较近,集中的多是“IT族”,在郑宇看来,他们和自己一样,都是卖电脑的。
屋子与先前的地下室面积几乎相近,七八平米,但租金贵了两百。屋子离公交车站有三站地,与公共厕所有50米,每天上班走在公交站点的路上,能看到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拎着几元钱买来的夜壶,急冲冲赶往厕所。
夏天,公共厕所散发的难闻味道,吹进他的屋子,郑宇并不在意。蚊蝇聚集的垃圾堆就在屋子对面,他业已习惯。他最在乎的是,一个理想青年能在北京坚持住自己的理想,以及靠自己的拼搏,会换得职业的发展。
他不安于卖电脑,因为这不是他的理想。虽然大学所学专业是网络信息产业,但是他认为自己有文艺细胞。2007年7月,他找到了第三份工作,在一个文化传播公司,虽然做着网络维护工作,但至少与公司名称的“文化”二字沾边,他很是高兴。
直到工作至今,他有了新的想法,跳槽,或者改行。在北京,这很常见。只是迷茫的是,他不知道下一份工作该做什么,职业规划、人生定位,他在十字路口从未有过的困顿和彷徨。
记者采访郑宇的两天前,邻居搬走了,房东告诉郑宇说,邻居在北京混不下去了,“三个月没有工作,心态毁了”。
最近一年间,他的几个同学来到北京,不久又相继离开,因为曾经到这里奔赴闯荡的梦想破碎。离京前,他们给郑宇打了电话,让他一定坚持住,不要像他们做“逃兵”、“过客”。
郑宇的住所没有空调,24小时开着的电风扇,一直吹着热风。几乎每个周末,他都步行去四站地之外的海淀桥北,去中关村图书大厦读书,或者去旁边的中国书店、第三极书城。
郑宇认为,书店是夏天避暑的好天堂。有空调,很凉爽,既不花钱,又可以求学获知。“一举多得”,郑宇告诉记者,他往往带着一瓶从家里灌进瓶子里的凉开水,在书店里坐上一整天。偶尔看书累的时候,去卫生间抽根烟。直到天气炽热高峰阶段过后,再步行回家。
只是自诩禀赋优秀的郑宇,越发地觉得自己无法融入北京这座城市。就是在最近,他发现自己“病”了,对如今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薪水不高,离自己理想却很远。“这是心病”,郑宇告诉记者。
郑宇在博客上写出一段文字,“城市烟火,城市面容,城市憔悴,城市病态。这些都与生活有关,与心情有关,与性格有关,更是与工作有关。”
这天晚上,郑宇摸着兜里仅有的十元钱,想去买一包泡面。等到拎着泡面回来时,他顺便买了一包三元钱的劣质烟。很久没抽了,他想改善一下,放纵自己,哪怕只一次。
三天后的2008年7月25日,在落日的余晖中,西苑,这个北漂族的集散地,开始骚动起来。像往常一样,公交车上簇拥的人流中,郑宇挤下来,与很多上班下班的人一起,钻入了回家的洪流。他认为自己还是幸福的,尽管明天还要奔赴下一个应聘地点,但因为青春,年轻,还有远处看不清的理想等着他。
他的背包里装着一本卡夫卡的《城堡》,在这个玄幻的意识流小说中,他对未来充满迷茫,充满期许。他想起了卡夫卡的那句话,“人生的所有差别,在于道路的选择。”
冲向北京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湖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
再有两个月,涛子就去北京把自己“卖”掉。现在的他,蜗居在辽宁锦州的一所房子里,锻炼吃苦,他说这是去北京前的基本功。
对北京,毕业生涛子坦陈并不了解,虽然因学习来过北京两次。但是,他认为这里是理想主义者的求职“圣地”。
殊不知,两年前,就有专家指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的角落,渐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廉价聚居地。
这一“高知贫民”群体,与上个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创业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见到了更多的繁华与破败的对比,体验了更多骄傲与卑微的落差,聚居一起,更容易对自身的命运与境遇进行反思,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被社会学冠名为“新失业群体”。
但涛子透过北京这块理想“圣地”,看到的不仅有就业坦途,还有青春的演绎和梦想的落实。“把青春洒在北京,是很值得的事”,虽然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生一毕业喜欢一股脑涌向北京,但是他知道,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之下,在有利的环境中出售自己,却很必要。“千里马常有,但北京的伯乐会更多,”他想。
他的想法代表的不止他一人。在记者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初步就业目标期许值并不高。
“无论工资多少,只要能在北京活下来,能学到东西,就算解决第一步问题,然后再图发展”。涛子说。
涛子今年刚刚毕业于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读作曲专业的他,制作音乐将是他日后的发展方向。来北京后,他想在一些制片公司适应这个音乐行业的环境,“进这个圈子先学习一下”。
如果不是赶在奥运,他现在就能来北京。迄今,他为来北京做了一些准备,每天除了看书、看电影、作曲、练琴、熟悉电脑软件操作之外,还锻炼着吃苦:和低年级的同学合租了40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每天吃着挂面,偶尔打个荷包蛋。
涛子抽着5元钱的“红河”烟,他告诉记者,到北京后,抽烟可降低标准。他经常幻想着两个月后的场景:北京的某个角落,叼着劣质烟,吃着馒头,弹着吉他,听着让自己浑身有力的音乐,然后喟叹一下。
他对自己北漂后的生存标准是,“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我想在这个竞争激烈、机会颇多的环境里,慢慢积淀”,他的目标不是“一日走红”,却是“能给这个快餐音乐盛行的浮躁时代里,留点记忆和经典”,涛子不善言辞,但说完这些话的时候,他笑了,他说自己有点狂。
往届的学长们,以及与他一起毕业的艺术生,多是回老家发展,一部分在当地做了音乐教师,一部分转行谋生。涛子对这些依靠多方关系稳定工作的同学很不屑,“在人多与人少的两条路上,我选择了人少的那条”,涛子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
他一直怀揣着鲁迅的一句话,用作奋斗的职业信条:“总要有一些人,去做不可能为之之事;只有这些人的存在,才让世界不那么寂静。”
与涛子类似,决意冲向北京的,还有关键,这是一个刚读大四的学生。
一年前,关键看过《中国新闻周刊》推出“向下的青春”专题,深有感慨,北京等大城市周边聚集着庞大的“毕业即失业”群体,他们有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困窘。一年后,他也许会成为这个群体中一员。
面对用人单位多是招聘有经验者,关键说他并不恐慌,这点与涛子相像,“只要能挣钱、能糊口,这就是就业。有人对薪水过高要求,这个不实际,其实只要能活下来就好”,关键说。
关键的职业目标,是在北京做摄像,或编导。他就读于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担任学校电视台执行台长。
他自信于自己的专业技能,因为熟练掌握专业非线性编辑软件及摄像的他,曾在地方电视台实习过,拍摄制作过多部专题片、宣传片。从简历上可以看到,他与好朋友合作的纪录片《过年》曾入围过人民网DV大赛决赛单元奖。
他原本想考研,但是后来考虑到“学历在贬值”, 于是作罢。虽然仅是大四,但对就业规划的筹备却已紧锣密鼓起来。当看到同校学生毕业后有在学校附近当服务员,卖盒饭,或者回到家乡卖电脑,他便构画着“北漂梦”。
关键给自己做过最坏的打算,“如果五年之后,在北京混不下去,那我就回家,或者去南方一带发展”。
饶有意思的是,他的QQ个性签名是:“残羹冷炙,也是饕餮盛宴!”关键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多少有点指涉“就业窘迫”的签名,带有禅宗的意味。他觉得,自己说出了很多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的心里话。
忧伤与幻灭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鲁迅
王飞困惑着。
27岁的他,在北京生活了8年,这个从湖南的乡村跑到北京寻梦的青年,在上班四年后的今天,遇到了严重的再发展瓶颈。
王飞,北京一书商,现在海淀区某出版公司上班。他的工作是出版、策划中小学教辅教材。四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来到这家公司工作,从一开始的校对工作,一直做到今天的策划图书的项目经理职位。
尽管对外的名片十分光鲜,但对自己的职业状态却很“不满意”。职业再发展的困惑,让这位项目经理时常面对外人时常常面露愠色,私下自卑。
在这个不具知名度的公司里,上班四年,一直做个好员工,从未酝酿过跳槽发展的想法。但当他得知公司里曾经的同事,跳槽后有拿到8000元的薪水时,他有些尴尬。直到今天,他的月薪收入仅是3000元。
在采访中,王飞多次向记者提及三个字,“不满意”。他所处的生活现实,是入不敷出的薪酬,和进退维谷的职业尴尬境地。生活的窘迫,以致于如果有人问到他有几年工作经验时,他习惯缄口沉默。
王飞的优点是做事专注,上级发布的工作任务总能落实到位。但是他告诉记者,他吃亏于“思想观念过于保守”,以至于错失了多个机遇。几年前,图书行业内一直有公司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一一谢绝。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首先想着应该在一个公司专注下来,做深做透做专,然后求得稳定发展。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王飞有着N种假设。其中他最想在自己擅长的图书领域里,酝酿着开一家公司或工作室。但因图书行业近几年发展出现严重滑坡,以及缺少恰当的合作伙伴,导致这个不错的“产业创意”无疾而终。
至今,对这个“项目”的流产,他还心疼不已。因为早在四年前,刚踏上工作岗位时,他就有过这个想法,那时,他仅拿着1000元的薪水。
“自主创业,这个职业目标一直很明确”,王飞强调道。直到今天,这个目标也很明确,他认为只是缺少一个最佳时机而已。
此后,他开始酝酿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甚至想过转行来发展自己,“把自己的图书编辑本职工作当爱好,然后涉及从商”。
几年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兴起,王飞迅速抓住了这一机遇。2006年3月份,王飞在淘宝网上开办了一个名为“飞恩莅服饰”的网络店铺,主要经营期刊正版合订本以及国际一线品牌男装。
一年过后,因专心经营,网店已获得了相关部门“三钻”信誉,生意红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年初,因一次失误操作,网店受到了停店处罚几个月。这让王飞焦虑十分。但他并没认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偏颇。
今年6月30日,王飞决定重新注册网店,名字还是“飞恩莅服饰”,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只是网址改为“http://shop36023709.taobao.com”)。凭借原有的开店经验,王飞目前的网络营业额已达到2500元。在竞争激烈的网店生意中,这个数据还属可观。
“我想通过电子商务,切入商海,到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几年前,他一直住在香山脚下,那里的平房便宜,是外地来京务工者的集散地。王飞吃了很多苦,早起晚归,住的地方经常缺水,偶尔有水时,水质也是黏黄一片,他当时买了一个大水桶,把水沉淀几日之后再用来洗衣、做饭。
如今虽已告别那个住处,搬家到石景山,但生存压力也逐日加大,困惑依旧伴随王飞。
困惑来源两方。一个是低收入带来的生存压力,买房买车的压力让人窒息,甚至成为不敢想的“梦想”。王飞把自己归类为“社会底层”群体。虽然他认为在北京就业不是难题,自己也有跳槽机会,但是物价飞涨、竞争激烈的现实让他不堪重负。
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出现今天的瓶颈,不止我一人。我们不是输在个人能力上,而只是缺少优秀的平台和机遇”。
另一个困惑是来自行业的发展现状。图书出版业已从春天走向寒冬,“低折扣、高成本”的行业特点让图书市场暴露萧条征兆。但是王飞始终认为,依据四年的工作经验,“一旦认清自己适合的行业发展后,关注市场、潜心钻研,是绝对没有错的”。
只是面对职场事业的二次再发展,王飞低着头,一脸忧虑和茫然。他说自己徘徊着,因为这涉及的是日后的冷与暖,涉及的是27岁以后要走的职业二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