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许多灿烂瑰宝,传统文化就是先辈们留下的丰厚馈赠,如何在课堂中促进的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是教师们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传统文化传承对我国国情建设发展有十分深远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文明演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形态、文化认同、成长风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學作为学生汲取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课本亲近古诗词,从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文化。
常言“以诗言志”,在诗词吟诵时,我们会有深厚的共鸣感。诗词之中,都凝聚着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看法,丰富的想象力,浓缩了作者的思想,饱含了着充沛的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精简与汇集。例如从《论语十二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言,可以让学生们认知到辩证的学习观念;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词,可以带领学生们感受到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言,学生仿佛亲身领略了塞外壮丽美景;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学生们可以领略到诗人杜甫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阙,又可以向同学们讲解一代枭雄曹操的伟大胸襟。由此可见,这些古诗词里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入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品味的。初中教材也是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古诗词与古文学习,深研这些篇目,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土壤,扎根我国国情,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民俗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日都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发展、蕴含厚重的文化底蕴、承接着自古以来的丰富文化内容、积淀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渊源历史。在日常学习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欢乐节日气氛中品味特有的民族风情。例如学生们可以了解春节,这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可以体味古人在年末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奔波在外的游子们要赶回家乡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漫天里迎新春;从端午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感怀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对于国家的忧思忧民;在重阳节,可以向学生们讲解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学习到古人在丰收之余如何祭祖、登高、敬老,思乡,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悟;从中秋佳节,我们可以感受中秋佳节自古以来的繁盛景象,一家人祈求团聚,共赏圆月、分时月饼,饮桂花美酒等习俗都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这些古老的节日,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都是弥足珍贵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们切身经历,在语文学习中去亲身探究、实践感受,这样的文化传承语文教学才是意义深远浓重的。
三、阅读写作之中活用,从生活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发展迅速,作为学生,将学习掌握到的知识学思结合,读写融契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之中层叠堆砌的描述,就不如一句诗词来的贴切。例如在作文之中如果描写冬日风景,一个学生写道:“厚厚的积雪给大地铺上白霜,银装素裹下格外美丽。”;另一位学生描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忽来,如梦一般。”意境的描绘之中,高下立见。写作是一种直接反应内心的行为,可以最直观反应执笔者自身情感,引发读者的深思。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好的展现方式。只有落到笔端的写作,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的含义,才能达到学习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近些年,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传导授业解惑的执教者,更应该深度挖掘解读传统文化背后含义,传递给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作教学,规范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德行、助力学生成长。
四、总结
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质变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开拓与努力探索。在日常工作之中,笔者将持续关注“初中语文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这一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良好进步。
参考文献
[1]蓝海.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10(2):56-58,2008.
[2]蒋雪艳,杜晓霞.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J].山东教育(中学版)(26):21-23.2000.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传统文化传承对我国国情建设发展有十分深远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文明演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形态、文化认同、成长风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學作为学生汲取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教师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立足课本亲近古诗词,从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文化。
常言“以诗言志”,在诗词吟诵时,我们会有深厚的共鸣感。诗词之中,都凝聚着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看法,丰富的想象力,浓缩了作者的思想,饱含了着充沛的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精简与汇集。例如从《论语十二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言,可以让学生们认知到辩证的学习观念;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词,可以带领学生们感受到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言,学生仿佛亲身领略了塞外壮丽美景;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学生们可以领略到诗人杜甫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阙,又可以向同学们讲解一代枭雄曹操的伟大胸襟。由此可见,这些古诗词里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入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品味的。初中教材也是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古诗词与古文学习,深研这些篇目,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土壤,扎根我国国情,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民俗节日感受传统文化。
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节日都清晰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发展、蕴含厚重的文化底蕴、承接着自古以来的丰富文化内容、积淀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渊源历史。在日常学习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在欢乐节日气氛中品味特有的民族风情。例如学生们可以了解春节,这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可以体味古人在年末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奔波在外的游子们要赶回家乡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漫天里迎新春;从端午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感怀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对于国家的忧思忧民;在重阳节,可以向学生们讲解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学习到古人在丰收之余如何祭祖、登高、敬老,思乡,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悟;从中秋佳节,我们可以感受中秋佳节自古以来的繁盛景象,一家人祈求团聚,共赏圆月、分时月饼,饮桂花美酒等习俗都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这些古老的节日,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都是弥足珍贵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们切身经历,在语文学习中去亲身探究、实践感受,这样的文化传承语文教学才是意义深远浓重的。
三、阅读写作之中活用,从生活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发展迅速,作为学生,将学习掌握到的知识学思结合,读写融契就是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之中层叠堆砌的描述,就不如一句诗词来的贴切。例如在作文之中如果描写冬日风景,一个学生写道:“厚厚的积雪给大地铺上白霜,银装素裹下格外美丽。”;另一位学生描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忽来,如梦一般。”意境的描绘之中,高下立见。写作是一种直接反应内心的行为,可以最直观反应执笔者自身情感,引发读者的深思。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写作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好的展现方式。只有落到笔端的写作,才能真正掌握文化的含义,才能达到学习与写作两者相辅相成。近些年,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传导授业解惑的执教者,更应该深度挖掘解读传统文化背后含义,传递给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作教学,规范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德行、助力学生成长。
四、总结
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质变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开拓与努力探索。在日常工作之中,笔者将持续关注“初中语文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这一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良好进步。
参考文献
[1]蓝海.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10(2):56-58,2008.
[2]蒋雪艳,杜晓霞.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J].山东教育(中学版)(26):21-2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