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国加入WTO后,对经营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他们学会创业,懂得创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或公司无疑是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但是当前开展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创业教育应具有更广阔而深刻的内涵。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构想,一个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一种法律实践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等。对于学生来说,重点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开创新的行业、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新设计,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
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也有区别。换言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及工程型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是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他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工程型人才是把科学原理演变成设计、规划、决策,他侧重于承担设计、规划和决策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所以,工程型人才既要有所从事学科的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所掌握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研究、实验、总结、改进的综合性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人才,他们了解一般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而应用型人才是只能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人才亦即高技能的人才,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情况,解决问题。
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谋职或就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就业或谋职时,他们就会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迎接挑战,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抓好创业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所以,新生入校后,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使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状况,以及应用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培养他们树立创业的初步意识,启发他们产生创业需要,产生创业的要求和愿望,并将创业需要升华为创业动机,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创业。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不够的。因为,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将不能得到正常的运用和发挥。
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创造创业教育的实施条件
为保障创业教育的正常实施,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如在部分专业中可首先试行学分制,只要不超出学校统一规定的范围,结合专业性质和特点可以灵活确定学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从而鼓励学生创业。对提前修满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对不能在规定基本学制年限内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可推迟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申请创业、就业、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其次,有计划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再次,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如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训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各专业课的教师要注意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
着手创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创业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的等方面;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着手建立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实验培训中心,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可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委员会的成员,并经常邀请他们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讲座和报告,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创业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风险,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推行“双证制”教育,将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二级); 会计电算化的学生就必须考取“会计上岗证”: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
注重创业教育的内容体验,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这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而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的体验,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育部高教司刘军谊处长曾提出,到2005年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目标之一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所以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诸如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不定期见习,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情况:实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尤其是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岗位资格证书,以真正推动学生的“双证制”教育;到高校进行业务进修,更新和拓展原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积极从企事业和科研单位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等,从而能够使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或公司无疑是创业和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但是当前开展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创业教育应具有更广阔而深刻的内涵。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创业教育,开展创业实践,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刊物或报纸的策划与创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构想,一个科研或学术研究的立项起草与申请:一种法律实践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等。对于学生来说,重点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开创新的行业、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新设计,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
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训)也有区别。换言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及工程型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是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他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工程型人才是把科学原理演变成设计、规划、决策,他侧重于承担设计、规划和决策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所以,工程型人才既要有所从事学科的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所掌握技术进行探索性的思考、研究、实验、总结、改进的综合性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人才,他们了解一般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个主要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都在生产第一线工作。而应用型人才是只能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型人才亦即高技能的人才,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情况,解决问题。
创业教育是一种提高受教育者谋职或就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就业或谋职时,他们就会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迎接挑战,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抓好创业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所以,新生入校后,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使他们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状况,以及应用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培养他们树立创业的初步意识,启发他们产生创业需要,产生创业的要求和愿望,并将创业需要升华为创业动机,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创业。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仅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不够的。因为,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将不能得到正常的运用和发挥。
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创造创业教育的实施条件
为保障创业教育的正常实施,高职院校要在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如在部分专业中可首先试行学分制,只要不超出学校统一规定的范围,结合专业性质和特点可以灵活确定学生的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从而鼓励学生创业。对提前修满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提前毕业,对不能在规定基本学制年限内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可推迟毕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申请创业、就业、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其次,有计划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再次,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如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实训课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各专业课的教师要注意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
着手创业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品质的培养
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创业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的等方面;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着手建立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实验培训中心,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可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委员会的成员,并经常邀请他们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介绍他们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以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讲座和报告,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创业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风险,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推行“双证制”教育,将毕业实践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二级); 会计电算化的学生就必须考取“会计上岗证”: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必须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
注重创业教育的内容体验,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创业教育有关内容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和创办企业的意识,这是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而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教育的体验,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育部高教司刘军谊处长曾提出,到2005年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目标之一是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要有80%达标。所以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诸如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不定期见习,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的运作情况:实行岗位资格证书制,尤其是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岗位资格证书,以真正推动学生的“双证制”教育;到高校进行业务进修,更新和拓展原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积极从企事业和科研单位聘请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等,从而能够使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