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阑珊”作“辉煌”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a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灯火阑珊的希尔顿酒店大堂如今已经空无一人,只有门口放置的酒店营运总监彼得鲁格的致歉信吸引着路人的目光。(《第一财经》2010年6月25日)
  在上句中,“阑珊”一词明显被误用。笔者发现,纵观近几年的报纸杂志,这个词被误用的情况随处可见,有的赫然出现在标题之中。
  1.《书吧,开在灯火阑珊处》 (《羊城晚报》2007年11月4日D6版)
  2.《灯火阑珊不夜城》 (某摄影展“最佳组图奖”)
  3.现在整个城市夜色阑珊,市民们在广场上尽兴地游玩。
  4.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在这些句子当中,“阑珊”都被当作“辉煌”、“繁华”、“美好”理解,但“阑珊”之意正好与其意思相反。
  “阑珊”语出唐代白居易《咏怀》诗:“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将尽,衰落”,常见搭配有春意阑珊、意兴阑珊,意思分别为春意衰落、意兴快没了。“阑珊”是一个书面语,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外还有南唐李煜《浪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那么,人们在使用这个词时为什么屡用屡错呢?
  我觉得这是许多人“以貌取人”的结果,想当然地认为“阑珊”是一个“好词”。比如上文提到的辛弃疾词中的名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被国学大师王国维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第三境界后,更是广为流传。但许多人不能准确理解,可能认为是主人公千辛万苦寻找之后,却在灯火通明之处发现了意中人,表达了欣喜之情。其实全词的这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呆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作者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最后举两个正确使用的例子:
  1.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
  2.眼见得春意阑珊,面对这残花落瓣,勾起她无限的伤春愁思。(《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单位:玉田县一中)
其他文献
<正>保证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安全;减少精神病人的出走,一直是精神疾病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对肇祸精神病人显得尤为重要。为更好地发挥安康医院的公安职能作
会议
镇静催眠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抗惊厥、镇静和催眠,若用药不当,误用或滥用可导致一种特殊的药源性疾病———药物依赖性。目前由此而引发的药物依赖性问
SnRK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Ser/Thr类蛋白激酶,在植物逆境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利用隐马可夫模型搜索和系统建树的方法,在苹果基因组中鉴定出了16个SnRK2基因家族成员,然
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随时变动的,教师的教学灵感是随时会出现的,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就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在吃透教学大纲、文本及学生的情况下灵活地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这样做: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都作预设,但在预设的时候往往图省事,只是借助现成的教案或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参考书,不加改动或很少改动地做了“课堂教学预设”。由于不是自己很好地“吃透”课
本研究致力于克隆油棕低温相应转录因子基因CBF.以NCBI网站上公布CBF基因设计引物,对油棕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其进行回收,转化和测序。总共测了11个克隆,测序结果显示这11个克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的写作就开始了与高考应试作文的接轨:注重包装,行文充斥大量古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陶渊明再到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乃至蒲松龄曹雪芹,开口曰“太史公”,闭口云“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到蒲松龄的屡败屡战,不一而足。年轻的学子高擎古人的猎猎大旗,豪迈而又悲壮,那貌似古人深沉的思想中充满言不
<正> 三七临床应用甚广。所致过敏反应少见,笔者曾遇一例,现介绍如下: 尤某某,男,50岁,村干部。一九七七年七月十二日,不慎失足落水,右胸撞伤致痛,当地医生检查未发现明显血
朱庆华在《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文学创作不
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发展的变化.使组织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组织管理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未来的领导者必须要担负起组织学习的责任.建立让每一个成员
为了掌握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旱作冬小麦粒重受生态气候因素的影响规律,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冬小麦生产效益,使用1995—2009年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农业区的甘肃西峰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