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在许多高校显现出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无责任意识”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无责任意识”现象的表现、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提出从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教育的措施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责任意识;对策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在许多高校亦显现出一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无责任意识”现象,如果不警惕这种弊病并阻止其蔓延,将严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笔者试图对此现象加以分析,并提出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无责任意识”现象的表现
当前大学毕业生中的“无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没有责任意识,如有的毕业生认为现在反正不包分配,不到毕业生接收部门报到,对自己的人事关系在哪里不了解,还有的人对自身的档案户口等重要事件也不关心;二是对家庭没有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因对工作挑三拣四或好高骛远而未就业后,长期呆在家里白吃白住,做起了啃老族;三是对他人没有责任意识,就业时不讲信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就业简历“注水”,提供假成绩、假证书、假鉴定等;四是对社会没有责任意识,国家的一些“三支一扶”、支援西部建设计划等基层项目很少或几乎无人响应。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畸形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二、“无责任意识”现象产生的根源
1.时代与社会原因
首先,无责任倾向是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80、90后”的大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如腐败现象、假冒伪劣、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等各种社会矛盾也暴露出来了。在社会转型中的一些人或由于知识能力跟不上时代,适应性不强、竞争力太弱,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惨遭失败或者被淘汰,他们因此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甚至有的失去了起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依托,从而演化出一种无责任化倾向。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尚浅,再加上青春的躁动,社会中的“无责任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影响非常大。他们有的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用片面的社会现象代替社会整体,忽略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责任。同时,部分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缺乏力度和有效的手段,也误导着青年大学生,会在责任意识规范和责任行为的选择方面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他们产生迷茫困惑心理。
2.学校教育原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责任教育强化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客观的说,人的责任意识是不会自动形成的,它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各级学校的责任教育已经落后于社会对青少年的责任要求,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多数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德育教育也是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学生受到的“责任教育”就是对考试负责,对分数负责。其次,学校德育没有正确把学生责任当做主体进行培养,仍继承德育是应试教育的工具的模式,某些老师向学生灌输一些道教条主义式的道德规范,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责任实践中去。其三,一些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也造成了重要的负面影响,而教育者自身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却是对学生最有效的责任课程。
3.家庭教育及个人原因
中国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培养观念上一般都比较传统,他们不但在孩子未成年时为孩子支付教育费用,而且当孩子成年后,他们也继续为小孩的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操劳,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的重点放在了物质上,而他们精神是否独立,意志是否坚强,人格是否健康,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下一代青年对父母有着严重的依附思想,并且经济上也难以独立。特别是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有些人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成年以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弱,还有些大学生从小在家就倍受宠爱,不但挥霍无度,好逸恶劳,而且还好高骛远,贪图安逸。有些毕业生工作后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日常开销,更不用提成家立业,因此就索性不去工作,在家长期依靠父母。同时,大学生容易产生“无责任化”倾向还和青年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有关。青年学生一般心态都不是特别稳定,学习成绩不好,工作不如意,毕业分配不理想等都可能使他们感到意志消沉,他们的这种脆弱心态与社会中的消极情绪合拍,很容易陷入责任意识淡化的精神状态。并且,如今的大学生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可是部分学生的择业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还没有向真正的“大众化”转型,因此一些毕业生就业时只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福利,而对于艰苦行业企业等便少有人问津,这样主动不就业的学生逐渐增多,而许多毕业生在父母的纵容下已形成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面对就业形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干脆躲在家庭的逍遥窝里不思进取。
三、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措施
1.加强舆论引导,用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去鼓舞青年大学生
青年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没有强烈的理想信念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包括全体大学生在内的共同理想,它是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的鲜明旗帜,也是推动大学生勇往无前地肩负历史责任的巨大力量。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就必须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中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用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去鼓舞青年大学生。
2.优化校园环境,建立高效责任教育体系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应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健康的学术、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培养高雅的校园风气,良好的校园秩序,丰富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二,建立具有高素质高度责任意识的学生工作队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会达到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企及的效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使得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等。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最终还应通过实践来检验,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最好的方式无异于社会实践。个人责任感是认知过程、意识行为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们才能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承担责任的行为,才能获得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积极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爱心公益活动等。第四,发挥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责任教育中,应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人格。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责任教育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了抵触进而逆反的心理。为此,新式的责任观教育应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责任主体人格培养,实现责任教育的目标。
3.加强家庭责任教育,挖掘家庭在责任意识教育上的协同作用
家庭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在教育体系中是最基础的环节,但其影响力却非常大。家庭教育要通过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经常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懂得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从而对家庭、对他人进而对社会负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家长的行为应与学校大力倡导的责任观要求相符,使大学生在家中能够更好地对学校教育内容接收、理解与转化。因此,学校应该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成长、责任意识教育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及时给“无责任意识”的毕业生“断乳”。父母也应该让孩子适当地去接触社会,担当一些社会责任,体验一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成才。我们的媒介也应积极宣传那些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让其他家长们进行学习,得到启示。
参考文献
[1]丁泗.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N].光明日报,2006-12-21.
[2]郭刚.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运用[J].青年科学,2009(1):43-44.
[3]况志华,王汉清.大学生责任教育深层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3-48.
[4]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66-6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责任意识;对策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在许多高校亦显现出一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无责任意识”现象,如果不警惕这种弊病并阻止其蔓延,将严重制约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远发展,笔者试图对此现象加以分析,并提出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无责任意识”现象的表现
当前大学毕业生中的“无责任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没有责任意识,如有的毕业生认为现在反正不包分配,不到毕业生接收部门报到,对自己的人事关系在哪里不了解,还有的人对自身的档案户口等重要事件也不关心;二是对家庭没有责任意识,一些大学生在毕业时,因对工作挑三拣四或好高骛远而未就业后,长期呆在家里白吃白住,做起了啃老族;三是对他人没有责任意识,就业时不讲信誉,违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就业简历“注水”,提供假成绩、假证书、假鉴定等;四是对社会没有责任意识,国家的一些“三支一扶”、支援西部建设计划等基层项目很少或几乎无人响应。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畸形和责任意识的缺失。
二、“无责任意识”现象产生的根源
1.时代与社会原因
首先,无责任倾向是当今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社会问题错综复杂,“80、90后”的大学生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为每个人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如腐败现象、假冒伪劣、分配不公平、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等各种社会矛盾也暴露出来了。在社会转型中的一些人或由于知识能力跟不上时代,适应性不强、竞争力太弱,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惨遭失败或者被淘汰,他们因此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甚至有的失去了起码的行为准则和心理依托,从而演化出一种无责任化倾向。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尚浅,再加上青春的躁动,社会中的“无责任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影响非常大。他们有的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用片面的社会现象代替社会整体,忽略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责任。同时,部分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缺乏力度和有效的手段,也误导着青年大学生,会在责任意识规范和责任行为的选择方面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他们产生迷茫困惑心理。
2.学校教育原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责任教育强化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客观的说,人的责任意识是不会自动形成的,它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需要规章制度的约束。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各级学校的责任教育已经落后于社会对青少年的责任要求,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多数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德育教育也是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好好考试,学生受到的“责任教育”就是对考试负责,对分数负责。其次,学校德育没有正确把学生责任当做主体进行培养,仍继承德育是应试教育的工具的模式,某些老师向学生灌输一些道教条主义式的道德规范,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责任实践中去。其三,一些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也造成了重要的负面影响,而教育者自身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却是对学生最有效的责任课程。
3.家庭教育及个人原因
中国的父母对待孩子的培养观念上一般都比较传统,他们不但在孩子未成年时为孩子支付教育费用,而且当孩子成年后,他们也继续为小孩的结婚、买房、养育下一代等操劳,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的重点放在了物质上,而他们精神是否独立,意志是否坚强,人格是否健康,却很少关注。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下一代青年对父母有着严重的依附思想,并且经济上也难以独立。特别是目前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有些人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成年以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弱,还有些大学生从小在家就倍受宠爱,不但挥霍无度,好逸恶劳,而且还好高骛远,贪图安逸。有些毕业生工作后的收入根本不足以支付日常开销,更不用提成家立业,因此就索性不去工作,在家长期依靠父母。同时,大学生容易产生“无责任化”倾向还和青年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有关。青年学生一般心态都不是特别稳定,学习成绩不好,工作不如意,毕业分配不理想等都可能使他们感到意志消沉,他们的这种脆弱心态与社会中的消极情绪合拍,很容易陷入责任意识淡化的精神状态。并且,如今的大学生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可是部分学生的择业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还没有向真正的“大众化”转型,因此一些毕业生就业时只选择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福利,而对于艰苦行业企业等便少有人问津,这样主动不就业的学生逐渐增多,而许多毕业生在父母的纵容下已形成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面对就业形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干脆躲在家庭的逍遥窝里不思进取。
三、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对策措施
1.加强舆论引导,用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去鼓舞青年大学生
青年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没有强烈的理想信念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包括全体大学生在内的共同理想,它是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的鲜明旗帜,也是推动大学生勇往无前地肩负历史责任的巨大力量。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就必须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理想中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用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去鼓舞青年大学生。
2.优化校园环境,建立高效责任教育体系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应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泼健康的学术、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培养高雅的校园风气,良好的校园秩序,丰富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胸怀,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第二,建立具有高素质高度责任意识的学生工作队伍。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会达到其他教育方法所无法企及的效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培育良好的师德师风,另一方面,也要制定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使得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意识、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等。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最终还应通过实践来检验,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最好的方式无异于社会实践。个人责任感是认知过程、意识行为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们才能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承担责任的行为,才能获得对承担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高校应创造条件,营造氛围,积极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爱心公益活动等。第四,发挥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责任教育中,应树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主体人格。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责任教育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了抵触进而逆反的心理。为此,新式的责任观教育应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这样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责任主体人格培养,实现责任教育的目标。
3.加强家庭责任教育,挖掘家庭在责任意识教育上的协同作用
家庭教育贯穿了人的一生,在教育体系中是最基础的环节,但其影响力却非常大。家庭教育要通过责任意识教育,使他们经常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的言行,懂得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从而对家庭、对他人进而对社会负责。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家长的行为应与学校大力倡导的责任观要求相符,使大学生在家中能够更好地对学校教育内容接收、理解与转化。因此,学校应该及时向家长传达学生成长、责任意识教育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同时,家长也应该转变观念,及时给“无责任意识”的毕业生“断乳”。父母也应该让孩子适当地去接触社会,担当一些社会责任,体验一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成才。我们的媒介也应积极宣传那些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让其他家长们进行学习,得到启示。
参考文献
[1]丁泗.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N].光明日报,2006-12-21.
[2]郭刚.浅谈大学生就业存在的思想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运用[J].青年科学,2009(1):43-44.
[3]况志华,王汉清.大学生责任教育深层问题分析及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3-48.
[4]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手段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6(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