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具有良好素质和创造性的人才,后专业时代背景下大学通识教育因其特有的目的与功能倍受关注。学术讲座,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彰显了大学之理念。通过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境界、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健全人格的功能。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学术讲座;综合素质
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与贯通,是为了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教育方式的学术讲座,增强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整合,对实现学生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人本教育
纵观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通常,国外将大学功能概括为“Teaching,Research,Service”,三者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培养是“体”,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中派生出来的“两翼”。在教育功能多元化中,强调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而著称,并不是就学术论学术,而是围绕培养学生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高尚品格。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亦深刻指出,“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近期,国家和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高扬育人为本的旗帜,将其作为核心理念贯穿文本始终。
人本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以人为本。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大学引以为傲的,是拥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即便宣称是以学生为本或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教育资源也未能公平惠及所有学生,而以牺牲普通学生的正常教育为代价,换取一些所谓优异学生的超常教育和过度教育并非个案。这不仅严重背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著名观点,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应“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随着商业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不懈追求。而实际运行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教育。现在,大学里高深研究和教书育人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究其原因,前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一语道破:前者是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后者却或多或少地成为大学不愿承担的负荷,只是用来维持其存在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过去常常忽视本科生教育,现在依然如此,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等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鉴于此,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回归大学本质,重振本科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现代通识教育以适应社会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为其内核,其要义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个体藉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获得真正自由。通识教育鼓励反省求真,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
在我国,自由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大鲜明特征,不仅体现为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还体现为对批判性思维的崇尚。通识教育并非共识教育或认同教育。通识教育作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之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要点。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
(三)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二、从学术讲座视角审视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在专业教学中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获取解决某一难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出发,尤其从通识教育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学术讲座尚存在一定不足。从而也映射了现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之问题所在。
(一)学术讲座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学术讲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质量与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二是指学科上的不平衡性。质量与数量上的不平衡是指学术讲座在各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学术讲座的研究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一年所举办的学术讲座有千场之多,而某些省属院校和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的学校,一年所举办的学术讲座不足百个,甚至几乎没有学术讲座。学科上的不平衡。主要是指因为学校发展及资源的原因,在开设讲座时片面强调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缺乏文、理的融通。
(二)对学术讲座的规划不充分
有些高校开设学术讲座,但大部分缺乏整体规划,内容比较无序,成为提供给学生一种“丰富”而无序的大拼盘学术讲座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思想和主题,或过分“丰富”,或过分单一,这样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从通识教育内涵可知,通识教育理想追求的重要方面之一,就在于超越功利,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的人。而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讲座前期宣传很不到位,只会使人生活表层化、实利化、短暂化,人们不再去思考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不利于提高讲座的质量。
(三)学术讲座中科学与人文的疏离
从讲座的内容不难看出,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疏离现象,即片面强调人文、或片面强调科学,缺乏文、理的融通,而通识教育强调的恰恰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与贯通。就其实质而言,首先,科学与人文都有着自己的强烈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而且“真”与“善”不可分割。其次,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方式与能力,尽管表面上主导方面各有不同,一个强调逻辑思维,一个强调形象思维,但两者不可分割,同起作用,只是隐显、主次随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从学术讲座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消极影响尚未被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将进一步以学术讲座为视角来探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期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打造高水平学术讲座,深化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就高等教育来说,通识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是更新一种教育途径,它代表着整个教育理念的创新,即高等教育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高水平学术讲座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通识教育的实践是一项伟大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参与。教师是教育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学术讲座为核心,加强非专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表现为校园环境、教学生活设施等物质文化,更表现为校训、校风、学风、大学精神、师生人文涵养等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更为重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精神文化最终要体现在人的身上,要通过全体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人文素养来体现出来。
学术讲座是大学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必不可少的方式。它既是学者知识浓缩和思想精华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学术讲座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和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大学是要培养专业人才的,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应当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学术讲座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学术讲座巩固、加深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阔眼界,了解最新的专业学科动态,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峰.大学学术讲座的重要性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7(34):120.
[2]彭未名,陈峰.依托大学城讲座资源优势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8-71.
[3]王瑜.通识教育的产牛背景及其实施方法[J].江苏高教,2003(3).
[4]张晓红.试论高水平学术讲座对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教育界,2010(12).
[5]王积顺,延立军,张娜.校园讲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和学生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6-108.
基金项目:本文属台州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GG1101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英杰(1979-),女,台州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学术讲座;综合素质
组成部分,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与贯通,是为了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般性知识的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种教育方式的学术讲座,增强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整合,对实现学生通识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人本教育
纵观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通常,国外将大学功能概括为“Teaching,Research,Service”,三者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人才培养是“体”,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从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和核心功能中派生出来的“两翼”。在教育功能多元化中,强调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而著称,并不是就学术论学术,而是围绕培养学生将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高尚品格。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亦深刻指出,“对一所大学来说,再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近期,国家和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高扬育人为本的旗帜,将其作为核心理念贯穿文本始终。
人本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以人为本。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各大学引以为傲的,是拥有世界知名的教授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即便宣称是以学生为本或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教育资源也未能公平惠及所有学生,而以牺牲普通学生的正常教育为代价,换取一些所谓优异学生的超常教育和过度教育并非个案。这不仅严重背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著名观点,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应“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随着商业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不懈追求。而实际运行的大学已经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教育。现在,大学里高深研究和教书育人存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平面上,究其原因,前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一语道破:前者是愉悦、成名和奖励之源,后者却或多或少地成为大学不愿承担的负荷,只是用来维持其存在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过去常常忽视本科生教育,现在依然如此,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等倾向,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教育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鉴于此,教育界众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回归大学本质,重振本科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现代通识教育以适应社会要求、满足学生兴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为其内核,其要义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个体藉着知识、智慧、善意与爱,在精神上摆脱物质的束缚,在生活中摆脱各种利害,不为物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获得真正自由。通识教育鼓励反省求真,追求心灵的成长和人性内在的精神解放,在真正的学习和探究中,展现个体的潜能,体悟生命的意义,诠释生活的真谛,实现对功利的超拔,对自我的超越。
在我国,自由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大鲜明特征,不仅体现为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追求,还体现为对批判性思维的崇尚。通识教育并非共识教育或认同教育。通识教育作为摆脱各种奴役成为自由自主之人的教育,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是“自由教育”的要点。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精神品格、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养成健全有力的人格。
(三)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以北师大分校为例,在通识教育中,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鼓励学生从难、从严、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素质。
二、从学术讲座视角审视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
作为课内教学的延伸,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尤其在专业教学中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就重点、难点内容,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获取解决某一难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出发,尤其从通识教育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学术讲座尚存在一定不足。从而也映射了现今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之问题所在。
(一)学术讲座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学术讲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质量与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二是指学科上的不平衡性。质量与数量上的不平衡是指学术讲座在各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笔者通过对国内高校学术讲座的研究发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一年所举办的学术讲座有千场之多,而某些省属院校和学科专业比较单一的学校,一年所举办的学术讲座不足百个,甚至几乎没有学术讲座。学科上的不平衡。主要是指因为学校发展及资源的原因,在开设讲座时片面强调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缺乏文、理的融通。
(二)对学术讲座的规划不充分
有些高校开设学术讲座,但大部分缺乏整体规划,内容比较无序,成为提供给学生一种“丰富”而无序的大拼盘学术讲座的设计缺乏统一的思想和主题,或过分“丰富”,或过分单一,这样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从通识教育内涵可知,通识教育理想追求的重要方面之一,就在于超越功利,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的人。而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讲座前期宣传很不到位,只会使人生活表层化、实利化、短暂化,人们不再去思考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不利于提高讲座的质量。
(三)学术讲座中科学与人文的疏离
从讲座的内容不难看出,存在着科学与人文的疏离现象,即片面强调人文、或片面强调科学,缺乏文、理的融通,而通识教育强调的恰恰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与贯通。就其实质而言,首先,科学与人文都有着自己的强烈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而且“真”与“善”不可分割。其次,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方式与能力,尽管表面上主导方面各有不同,一个强调逻辑思维,一个强调形象思维,但两者不可分割,同起作用,只是隐显、主次随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从学术讲座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消极影响尚未被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我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将进一步以学术讲座为视角来探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对策,期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打造高水平学术讲座,深化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就高等教育来说,通识教育的提出,不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是更新一种教育途径,它代表着整个教育理念的创新,即高等教育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高水平学术讲座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无疑可以让学生开阔思路,增强创新意识,给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通识教育的实践是一项伟大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参与。教师是教育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三)以学术讲座为核心,加强非专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表现为校园环境、教学生活设施等物质文化,更表现为校训、校风、学风、大学精神、师生人文涵养等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更为重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精神文化最终要体现在人的身上,要通过全体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人文素养来体现出来。
学术讲座是大学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必不可少的方式。它既是学者知识浓缩和思想精华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学术讲座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和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问题出在哪里,因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大学是要培养专业人才的,但是,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全跟着跑,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应当大力提倡通识教育。学术讲座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各种学术讲座巩固、加深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阔眼界,了解最新的专业学科动态,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峰.大学学术讲座的重要性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07(34):120.
[2]彭未名,陈峰.依托大学城讲座资源优势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8-71.
[3]王瑜.通识教育的产牛背景及其实施方法[J].江苏高教,2003(3).
[4]张晓红.试论高水平学术讲座对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教育界,2010(12).
[5]王积顺,延立军,张娜.校园讲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和学生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06-108.
基金项目:本文属台州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GG1101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英杰(1979-),女,台州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