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方能出“真味”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上好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然而将语文课上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目前的语文课堂,前卫的教学理念被挂在嘴上,先进的教学技术也正粉墨登场,但这华丽的背后,许多语文课其实已没有了语文的“真味”。
  客观地扫描当前的语文课堂,这些现象并不少见:1.海阔天空式。课堂花样很多,随心所欲。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立足点的文本、文本语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2.空中楼阁式。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是独到的,阐发也许是个性化的。然而,忽略了文本语言本身,课堂教学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无飘渺。3.急功近利式。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悟,以所谓的应试技巧取代文本的品读涵咏。4.蜻蜓点水式。文本语言浅尝辄止,师生在思想内容上纠缠,空谈。
  这些现象,归结起来说还都是文选式的语文教材惹的祸,因为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师就极容易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走极端,使语文课堂失了重心,降了质量。因为少了专业的成分,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失了“真味”,没了尊严。
  其实,语文课的“真味”就体现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细品文本,便能在语文教学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之间找到这个关键点、平衡点、突破点。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文中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愛和赞美之情:有直抒胸臆的,有在创设的意境中流露深情的,还有在联想中饱含着感情的。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思想是同构的。语言是情意的载体,让人文栖息。意义是文本的“灵魂”。那么,老舍先生的情意是借助什么样的载体来表达的呢?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对词语修辞的选用十分讲究。这些前人他人都在研读,都在鉴赏。其实,进一步细品,我们会发现,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情意还在一些常人容易疏忽的“针头线脑”处不经意流露出来了。
  一、简单的修饰语不简单
  “小”是极简单的一个修饰语。在描写济南的地理环境时,有这样的句子:“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在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里的山是小巧可爱的,她就像是安放济南城的一个“小摇篮”。“小摇篮”这一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再加上“安静不动”、“低声”这两个写神态、写声调的修饰语,使人自然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济南城外山是小山,济南冬天雪也是小雪。写雪后小山时,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情感:“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爷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在赞小雪后小山的秀美。此外,作者在写“村庄”“水墨画”“团花”“灰色树影”时,也都用一个“小”字来修饰。在文中,“小”不再仅仅是一个与“大”相对的概念,更多的是带上了一种玲珑、可爱、秀气的意味。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恰恰包含了作者对济南浓浓的呵护之意,深深的喜爱之情。
  二、寻常的儿化音不寻常
  在北京的方言中,儿化音是“寻常之物”。老舍先生是北京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现较多的儿化音是不足为奇的。儿化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的功能。但还有一类儿化则是带上了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通常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请看写雪后小山的这一句:“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里“厚点儿”“一道儿”“一道儿”“风儿”几个儿化的连用,不只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描绘在联想雪后山坡上雪色草色相间的美景,在联想“风吹衣动”的飘逸之美,更让读者咀嚼到了作者对此美景的陶醉之感。再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通过写水藻之绿来突显冬水之温,而“天儿”“影儿”的说法,使得语气更加亲切,读来更加温馨。此外“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口儿”“一髻儿白花”等儿化的运用也都收到了同样的表达效果。
  三、普通的语气词不普通
  “吧”“呀”“呢”是三个普通不过的语气词,可在最恰当的地方极自然的出现了,其表达效果就不普通了。“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里两个“吧”字句是冬天济南人们在特定的“度冬如春”的环境中自然产生的幻想,自然产生的猜度,也是自然产生的幸福感。而一个“呢”字,正是极享受极满足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再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里的“吧”,让读者心生亲近感,觉得作者犹如一位贴心的导游在热情地引导你欣赏冬天济南美丽的山水风光。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句末一个“呀”字是感叹语气,饱含了作者对小雪后小山美景的深深赞叹之情。
  老舍散文的美表现在多个层面,其中不容忽略的就是它独有的情怀,就是它字里行间透出的浓浓真情。今天,我们细细品读,就能发现,这种“真味”还表现在这些被常人遗忘的修饰语、儿化音、语气词上。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能忽视。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指出:“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课实践案例甚少。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的《小王子》是20世纪流传最广的童话,阅读率仅次于《圣经》,故以《小王子》为例
期刊
教学目标:  1.在梳理核心概念基础上,整体把握全书的论述框架;  2.尝试用书中的概念来解释当下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我们用近两周的时间通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反馈了一些阅读成果。就昨天作业而言,大家在14篇论文内容概述上基本达成共识,但在14篇论文的分组问题上,有很多不同意见。也就是说大家对于整本书的逻辑脉络还是比较不清晰的,今天我们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交流。  活动一
期刊
《父母的心》是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说(苏教版语文八年级)。这个发生在轮船上“送子换子索女”的故事,情节曲折,感情真挚,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也使该作品成为现代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文中穷夫妇家有四个孩子,当家里无孩的贵妇人与多子的穷夫妇磋商,送一个孩子给她家时,于是就有了送长子、用次子换回长子、用女儿换回次子,最后要回女儿的故事。穷夫妇家四个孩子由大到小送了三次,文章为什么没接着写用第四个——“
期刊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争论起来面红耳赤,谈起事来眉飞色舞,但一到写文章则搜肠刮肚、抓耳挠腮,最后“不知所写”。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学生的写作不是为了对话,不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应试。若想让学生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教师可以采取交际语境写作这一写作范式,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写什么、为何写、怎么写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却并不喜欢完成语文作业。究其原因,无非是语文作业的刻板统一特点,使得学生丧失兴趣。笔者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最有趣,同样,认为语文作业枯燥无味的学生,同样高达70%。这种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个性赋予在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何等重要!为此,笔者建议从层次、独立、共生三个方面接近这一目标。  一、作业
期刊
“意识流”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于19世纪提出的。詹姆斯认为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拼凑与连缀,而是斩不断、理还乱的混沌不堪的洪流,他称其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①。詹姆斯虽然提出这个问题,但他未能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要深入探究“意识流”这一心理学现象,就不能不借助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类似于睡眠前的自由联想,随意自
期刊
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表明,初中经典小说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原因往往有两点。一是课堂教学与生活绝缘,二是课堂教学重复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够感知理解的内容。关于第一点,前人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了。关于第二点,学界也达成了一些共识: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在独立状态下感知理解不了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学生不会的”。我们把学生在独立状态下能感知理解的内容称为学生的阅读“初感”。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 “初感”
期刊
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精选了不少散文与小说经典作品,其中包括节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第三到第六章,所选内容主要讲了风光秀丽的湘西边城端午节的风俗赛龙舟活动与翠翠心中悄悄滋长的爱情故事。遗憾的是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以悲劇收场的,这在文本的所选内容中也可看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
期刊
《扬州慢》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以其凄清低回的旋律,唱出了哀时伤乱之悲慨,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现实。在教学中如何脱离那种“一解题二作者三释词四手法五思想”的程式化教学,如课程标准所言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去发现作品意蕴,领悟作品的魅力,并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对高中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  (教学片断)  师:清角吹寒,第四悲。(板书:四悲黄昏清角 虚写见悲)这个悲,
期刊
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过程”呈现出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的转化。“线性程序结构”组合的课堂注重学科知识的线性传授和学科学习行为形态的程序设计;“要素行动解释系统”构建的课堂则不仅追求通过学习行为学得学科知识,更强调的是通过课堂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内容和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过程培育学科能力和素养。  本文从“组织层面”和“发展地带”两个方面来阐述语文“学力发展”课堂“要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