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刘金玉,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院校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洋思教学模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核心研究者之一,出版《高效课堂八讲》等专著四部。
一、 “阳光语文”的思考
学生学习语文十来年,成效如何?书写不正确,字形不美观,阅读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听说能力差,表达不准确,作文水平低,认识太肤浅;在具体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改变语文教学之“惨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了我思考。他在《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中说:“让我选择太阳作为模仿的对象,因为它提供了自然运用的显著的例子。它的职能是辛苦的,几乎是无限的(即是说,为全世界送出光线,提供各种元素、矿产、植物、动物,其中有无数种靠光、热、生命和力量生存),它证明它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每年以最令人敬仰的方式完成一系列任务。”[1]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到“语文”。
为什么“语文”不能像阳光一样?为什么不能好好研究阳光、学习阳光,将阳光引向“语文”、引进“语文”?为什么不能用阳光来指导“语文”、实践“语文”?
——“阳光语文”由此诞生。
确实,“阳光”与“语文”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阳光是宇宙中太阳发生核变燃烧后发出的光,它为地球提供不可缺少的光和热;语文,乃是母语,它不也应该为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成长提供有意义的知识原料吗?
阳光一视同仁地照向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享受阳光;语文不也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吗?
阳光从高处照射下来,缓缓地照向每一个事物,让每一个事物都能吸收;语文不也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不也应该实施“慢语文”的教学方式吗?
阳光每天都按时出来,每天都按时回归,做它应该做的工作;语文不也应该做到有序地、富有规律地学习、研究、提升吗?
阳光并没有每时每刻都在照射,而是在该照射的时候才照射;语文不也应该在该学习时用心学习,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吗?
阳光一天之内早中晚光亮不一样,一年之内春夏秋冬表现形式也不一样;语文不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色彩各异的吗?
阳光总是静静地把其光芒照向万物,让万物默默地吸收;语文不也应该让学生安静地学习,默默地吸纳、内化语文的营养吗?
阳光周而复始,每天虽然表面都一样,但其实它每天都是新的;语文不也应该每天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新鲜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吗?
阳光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把光亮给大地万物,让大地万物同样乐此不疲地吸纳;语文不也应该让学生能够充满乐趣地学习与享受吗?
阳光不仅能给世间万物以光和热,还能给人以希望、憧憬、追求;语文不也应该不只给人以语言、文字,还应该给人以丰富的内涵、精神的营养、人文的思想吗?
……
学习阳光,研究阳光,会让语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味。
“阳光语文”就是运用阳光的思想、阳光的特点、阳光的方法、阳光的行为、具有阳光内涵的语文教材,使我们师生所教与学的语文如同阳光一样,具有阳光性质、体现阳光意义、发挥阳光作用、突出阳光思想,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都能具阳光性,即通过“阳光语文”的实施最终使师生教与学的语文成为幸福语文、营养语文、全员语文。
——幸福语文。“阳光语文”就是使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一改难教、难学语文,厌教、厌学语文的现状,一改语文教与学是一种负担、一种担心、一种拖累的状况,使教与学语文有一种幸福感,能够从中得到教与学语文的快乐,获得语文教与学的享受。
——营养语文。“阳光语文”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具有阳光的营养性,就是要使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语文中获得语文应有的基本营养,获得身心的发展,无论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还是听说读写,无不给人以语文的营养。
——全员语文。“阳光语文”就是要使我们师生在实施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教与学的人负责,达到人人喜欢语文,人人感念语文,人人有志于语文,人人都有“既为中国人,就要学习语文,就要学好语文”的思想,使所有教与学语文的人都真正成为语文人。
无论是幸福语文、营养语文,还是全员语文,说到底就是“人的语文”“人本语文”“本真语文”,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语文,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语文,“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生命色彩的语文”。
二、 “阳光语文”的实践
(一)“阳光语文”教师
我们给“阳光语文”教师制定了五条基本的标准:
一是具有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二是具有丰富的语文人文情感;三是具有很强的语文实施能力;四是具有科学的语文引领方法;五是具有前瞻的语文发展思想。
(二)“阳光语文”学材
为什么是“学材”,而不叫“教材”?这可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而是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刻认识与应用上。“阳光语文”要求教师重新定义“教材”,正确使用“教材”,即教材是教师教的材料,而不是学生学的材料。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有自己学习的材料,一切应该围绕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手上所用的语文教科书当然是首选的学材。不过,我们不能叫它为“教材”,而叫“学材”,即变“教材”为“学材”。在教学中,应该要化“教材”为“学材”,制定科学的“学法”——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设计“自学指导”,循之而学,拾级而上,让“学材”成为自己学习的助力棒,不断促进自己向更高处迈进、攀升。 现在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也是很好的“学材”。“要学好语文,仅守着一套课本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课外多读各类优秀作品。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2]确实,只有课内的“学材”,而没有课外的“学材”,学生学习是不全面不充分的。
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编写“‘阳光语文’校本学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3]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各年级教科书、学生学情编制了六册相配套的“校本材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提供更多的有用的营养材料。
(三)“阳光语文”课堂
“阳光语文课堂”是最终落实“阳光语文”思想的根本阵地,有了“阳光语文课堂”,“阳光语文”才能有最终的落脚点、生长点和生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实施“阳光语文课堂”的科学策略,它全面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绽放语文学习的生命色彩;它契合了新课改理念,契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契合了时代要求,是经过实践和理论检验的科学的语文教学策略。
1.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科学的引领下,同学们先自我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尝试进行文本质疑、文本思考、文本解答。
在“先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领——引领“学习目标”,引领“自学指导”;教师必须全过程将首学权、首读权、首研权、首答权、首思权、首试权、首创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扮演好观察者、调查者、思考者的角色。
2.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在充分“先学”基础上,在老师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下,同学们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探讨等方式彼此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质疑文本、思考文本,深入文本。
在“后教”中,教师不教,而把“教”的权利拿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教,让学生“兵教兵”;教师不教,但要“导教”——“导”出学生“先学”真正不会的问题;“导”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出“兵教兵”最为有效的方式;“导”出问题背后的思想与规律。
3.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在“学”与“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反馈、检测、拓展、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深化与迁移。
在“当堂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训练”在课堂上;一定要让训练题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定要做到像考试一样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没有任何作假、作弊行为的发生,才能保证“训练”的结果是真实的,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有利于师生发现和改正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才能使“练”达到促进师生发展的效果。
(四)“阳光语文”活动
1.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变知为能,变能为慧。
为此,我们开展了诸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图书馆”“我家的开心辞典”“我爱文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情感。
我们还引导学生做了专题研究,如“荷”的专题研究,从“读荷”“观荷”“赏荷”“赞荷”“做荷”几个方面对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使大家在“荷”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常识,更获得了语文实践的体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2.扎实开展“三进”工作,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
“三进”工作是指“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
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把“三进”工作作为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有力推手。我们充分利用长廊,将优秀古诗词张贴到长廊中;从初一到初三均编写了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诵读教材,安排上好书法课、阅读课;全校各班设置了“美文鉴赏角”“书法园地”“图书漂流柜”,利用双休日时间、课余时间有序引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在课间,我们安排优秀学生带领全校同学进行诵读,每天一人;晚上,我们安排专人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书法指导讲座;积极开展朗读比赛、小小故事会、读书节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活动,在推动了“三进”工作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广泛的提升。
(五)“阳光语文”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择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4]。
要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阳光起来,我们认为不仅要有思想的阳光,教与学行为的阳光,更要有一套能够促进师生教与学阳光起来的评价体系。
为此,我们除了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科学评价外,还一改过去语文教与学只注重知识、只注重结果、只注重校评的评价方式,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校评、家评、自评并重的评价方式。
“阳光语文”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了十多年,可以说是小有成果。“阳光语文”促进了教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曾经获得“基础教育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也出版了图书《刘金玉讲阅读》。但我们深知,语文教学本身就博大精深,故我们将继续不懈地研究与实践,使“阳光语文”更接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努力获得更为丰硕的教学成果,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0.
[2]洪宗礼主编.语文读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6.
刘金玉,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国家行政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院校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洋思教学模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核心研究者之一,出版《高效课堂八讲》等专著四部。
一、 “阳光语文”的思考
学生学习语文十来年,成效如何?书写不正确,字形不美观,阅读不到位,理解不透彻,听说能力差,表达不准确,作文水平低,认识太肤浅;在具体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怎样改变语文教学之“惨状”?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了我思考。他在《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中说:“让我选择太阳作为模仿的对象,因为它提供了自然运用的显著的例子。它的职能是辛苦的,几乎是无限的(即是说,为全世界送出光线,提供各种元素、矿产、植物、动物,其中有无数种靠光、热、生命和力量生存),它证明它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事物,每年以最令人敬仰的方式完成一系列任务。”[1]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让我想到“语文”。
为什么“语文”不能像阳光一样?为什么不能好好研究阳光、学习阳光,将阳光引向“语文”、引进“语文”?为什么不能用阳光来指导“语文”、实践“语文”?
——“阳光语文”由此诞生。
确实,“阳光”与“语文”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点。
阳光是宇宙中太阳发生核变燃烧后发出的光,它为地球提供不可缺少的光和热;语文,乃是母语,它不也应该为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成长提供有意义的知识原料吗?
阳光一视同仁地照向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都享受阳光;语文不也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吗?
阳光从高处照射下来,缓缓地照向每一个事物,让每一个事物都能吸收;语文不也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不也应该实施“慢语文”的教学方式吗?
阳光每天都按时出来,每天都按时回归,做它应该做的工作;语文不也应该做到有序地、富有规律地学习、研究、提升吗?
阳光并没有每时每刻都在照射,而是在该照射的时候才照射;语文不也应该在该学习时用心学习,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吗?
阳光一天之内早中晚光亮不一样,一年之内春夏秋冬表现形式也不一样;语文不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色彩各异的吗?
阳光总是静静地把其光芒照向万物,让万物默默地吸收;语文不也应该让学生安静地学习,默默地吸纳、内化语文的营养吗?
阳光周而复始,每天虽然表面都一样,但其实它每天都是新的;语文不也应该每天提供给学生最好的、新鲜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策略吗?
阳光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把光亮给大地万物,让大地万物同样乐此不疲地吸纳;语文不也应该让学生能够充满乐趣地学习与享受吗?
阳光不仅能给世间万物以光和热,还能给人以希望、憧憬、追求;语文不也应该不只给人以语言、文字,还应该给人以丰富的内涵、精神的营养、人文的思想吗?
……
学习阳光,研究阳光,会让语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味。
“阳光语文”就是运用阳光的思想、阳光的特点、阳光的方法、阳光的行为、具有阳光内涵的语文教材,使我们师生所教与学的语文如同阳光一样,具有阳光性质、体现阳光意义、发挥阳光作用、突出阳光思想,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与结果都能具阳光性,即通过“阳光语文”的实施最终使师生教与学的语文成为幸福语文、营养语文、全员语文。
——幸福语文。“阳光语文”就是使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一改难教、难学语文,厌教、厌学语文的现状,一改语文教与学是一种负担、一种担心、一种拖累的状况,使教与学语文有一种幸福感,能够从中得到教与学语文的快乐,获得语文教与学的享受。
——营养语文。“阳光语文”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具有阳光的营养性,就是要使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语文中获得语文应有的基本营养,获得身心的发展,无论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还是听说读写,无不给人以语文的营养。
——全员语文。“阳光语文”就是要使我们师生在实施教与学语文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教与学的人负责,达到人人喜欢语文,人人感念语文,人人有志于语文,人人都有“既为中国人,就要学习语文,就要学好语文”的思想,使所有教与学语文的人都真正成为语文人。
无论是幸福语文、营养语文,还是全员语文,说到底就是“人的语文”“人本语文”“本真语文”,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语文,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语文,“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生命色彩的语文”。
二、 “阳光语文”的实践
(一)“阳光语文”教师
我们给“阳光语文”教师制定了五条基本的标准:
一是具有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二是具有丰富的语文人文情感;三是具有很强的语文实施能力;四是具有科学的语文引领方法;五是具有前瞻的语文发展思想。
(二)“阳光语文”学材
为什么是“学材”,而不叫“教材”?这可不是简单的名称的改变,而是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刻认识与应用上。“阳光语文”要求教师重新定义“教材”,正确使用“教材”,即教材是教师教的材料,而不是学生学的材料。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有自己学习的材料,一切应该围绕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手上所用的语文教科书当然是首选的学材。不过,我们不能叫它为“教材”,而叫“学材”,即变“教材”为“学材”。在教学中,应该要化“教材”为“学材”,制定科学的“学法”——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设计“自学指导”,循之而学,拾级而上,让“学材”成为自己学习的助力棒,不断促进自己向更高处迈进、攀升。 现在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也是很好的“学材”。“要学好语文,仅守着一套课本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课外多读各类优秀作品。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2]确实,只有课内的“学材”,而没有课外的“学材”,学生学习是不全面不充分的。
学校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编写“‘阳光语文’校本学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该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3]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各年级教科书、学生学情编制了六册相配套的“校本材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成长提供更多的有用的营养材料。
(三)“阳光语文”课堂
“阳光语文课堂”是最终落实“阳光语文”思想的根本阵地,有了“阳光语文课堂”,“阳光语文”才能有最终的落脚点、生长点和生命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实施“阳光语文课堂”的科学策略,它全面促进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绽放语文学习的生命色彩;它契合了新课改理念,契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契合了时代要求,是经过实践和理论检验的科学的语文教学策略。
1.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科学的引领下,同学们先自我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尝试进行文本质疑、文本思考、文本解答。
在“先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领——引领“学习目标”,引领“自学指导”;教师必须全过程将首学权、首读权、首研权、首答权、首思权、首试权、首创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到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扮演好观察者、调查者、思考者的角色。
2.所谓“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在充分“先学”基础上,在老师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下,同学们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探讨等方式彼此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质疑文本、思考文本,深入文本。
在“后教”中,教师不教,而把“教”的权利拿出来还给学生,让学生教,让学生“兵教兵”;教师不教,但要“导教”——“导”出学生“先学”真正不会的问题;“导”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出“兵教兵”最为有效的方式;“导”出问题背后的思想与规律。
3.所谓“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在“学”与“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一种反馈、检测、拓展、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深化与迁移。
在“当堂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训练”在课堂上;一定要让训练题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定要做到像考试一样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没有任何作假、作弊行为的发生,才能保证“训练”的结果是真实的,才能真正检测出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与水平,从而有利于师生发现和改正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才能使“练”达到促进师生发展的效果。
(四)“阳光语文”活动
1.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变知为能,变能为慧。
为此,我们开展了诸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图书馆”“我家的开心辞典”“我爱文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情感。
我们还引导学生做了专题研究,如“荷”的专题研究,从“读荷”“观荷”“赏荷”“赞荷”“做荷”几个方面对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使大家在“荷”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常识,更获得了语文实践的体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2.扎实开展“三进”工作,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
“三进”工作是指“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
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把“三进”工作作为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有力推手。我们充分利用长廊,将优秀古诗词张贴到长廊中;从初一到初三均编写了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诵读教材,安排上好书法课、阅读课;全校各班设置了“美文鉴赏角”“书法园地”“图书漂流柜”,利用双休日时间、课余时间有序引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在课间,我们安排优秀学生带领全校同学进行诵读,每天一人;晚上,我们安排专人对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书法指导讲座;积极开展朗读比赛、小小故事会、读书节等。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活动,在推动了“三进”工作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广泛的提升。
(五)“阳光语文”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择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4]。
要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阳光起来,我们认为不仅要有思想的阳光,教与学行为的阳光,更要有一套能够促进师生教与学阳光起来的评价体系。
为此,我们除了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科学评价外,还一改过去语文教与学只注重知识、只注重结果、只注重校评的评价方式,变为知识、能力、情感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校评、家评、自评并重的评价方式。
“阳光语文”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了十多年,可以说是小有成果。“阳光语文”促进了教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曾经获得“基础教育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也出版了图书《刘金玉讲阅读》。但我们深知,语文教学本身就博大精深,故我们将继续不懈地研究与实践,使“阳光语文”更接近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本质,努力获得更为丰硕的教学成果,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50.
[2]洪宗礼主编.语文读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