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异化方式向后现代异化方式的转变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w275245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后现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表现为,物的异化被符号异化所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揭示了物的异化状况,鲍德里亚的异化论揭示了符号异化状况。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异化论从现代形态推进到后现代形态。鲍德里亚对符号异化的批判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后现代意涵。
  [关键词]物;符号;异化;现代;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可以说“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动因和起点,是孕育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锐利武器。”[1] (p.9)马克思本人的“异化理论”主要是一种生产异化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主要是一种商品异化论和消费异化论。无论是马克思的生产异化论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商品异化论、消费异化论,其所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状况的起点都是对物的异化的批判。鲍德里亚结合后现代语境将异化批判的起点确立在符号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论开拓为符号异化论。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的异化论
  1马克思的生产异化论
  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异化主要存在于劳动生产领域,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也主要局限于劳动生产方面。马克思说:“当我们问劳动的本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问的是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2] (p.47)马克思也正是据此关系总结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
  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像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一样……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与自身相对立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2] (p.45)这就是说,劳动者成了自己劳动产品的仆婢,而劳动者自己的产品则成了异己的统治力量。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在非异化状态下可看做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却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一种存在物。劳动者进行劳动的目的乃是在劳动之外获得自身的确证。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2] (p.45)因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已不为劳动者所有,所以马克思才不无感叹地说:“劳动者的活动属于别人,它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2] (p.47)
  第三,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中结合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将人的类本质归结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自然为人类所控制、征服和利用,成为顺从人的自然,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躯体’,人则成为掌握控制自然的主人。”[3] (p.402)但在异化劳动中,由于劳动仅成了劳动者的生存手段,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成了一种异己的否定力量。本来属己的类本质就成了一种异类本质。由此异化劳动就“从人那里剥夺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优点变成缺点。”[2] (p.52)
  第四,人与人的异化。人从人的类本质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人与他人相分离的过程。马克思说:“在异化劳动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劳动者所处的那种地位和角度来观察别人。”[2] (p.56)但在异化劳动条件下,每个人通过他人所认识到的却只是自己的异化。又由于这种认识是相互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便成了一种异化关系。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批判是以对劳动产品的异化为批判起点的。其后,马克思在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更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把以剥削为本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化为物,并将其神秘化的现实。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正是通过将处于异化形式的物“剥离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使人们麻痹并进而放弃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批判的。可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物的异化论。
  2卢卡奇的商品异化论
  卢卡奇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市场化更加深入,同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机械化也更为普及。面对这种情况,卢卡奇认为一旦劳动产品进入市场发生交换转变成商品,商品就获得一种新的客观性(物性)。由于这种客观性,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就被交换价值所取代而在商品结构中获得统治地位。同时,市场运行机制还通过将劳动产品吸纳进自身内部,而使劳动产品在转变成商品的同时获得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律性质。这样,商品世界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运动法则。任何劳动产品一旦进入这套运动法则就被赋予商品形式。而商品形式则“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质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 (p.138)卢卡奇为我们所描述的异化形式是:“在客观方面是生产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运动世界),它的规律虽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主观方面——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一种商品,……”[5] (pp.147-148)即是说,一方面,商品的运动法则客观存在,人们虽能认识它,却无力改变它;另一方面,人们自身也被吸纳进这一运动法则里变为商品。
  这种异化状况极鲜明地表现在商品生产领域。与商品世界的这种运动法则相适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表现为一种机械合理化与计算性特征。在这种机械合理化与计算性原则的宰制下,在商品生产中,生产主体伴随着生产客体的肢解而无可避免的被破碎化。卢卡奇说:“生产客体被分成许多部分这种情况,必然意味着他的主体也被分解成许多部分。”[5] (p.150)总之,生产主体在商品生产中被这种机械合理化与计算性的商品世界的运动法则异化了。卢卡奇更把这种他所谓的“物化”推及于全社会,认为,就连政治领域、精神领域乃至现代婚姻甚至性也都笼罩在商品异化的巨大梦魇中无所逃遁。
其他文献
[摘要]1933—1936年,香港的《红豆》汇集了一个港粤现代诗群,这个诗群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与20世纪30年代内地现代诗运动有密切联系,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知名诗人。可惜的是,《红豆》杂志一直隐而不现,未曾引起国内诗歌研究界的注意。  [关键词]《红豆》;现代诗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2-0001-07  一  1933—1
期刊
[摘 要]赫勒在对现代政治理论的思考中,立足于后现代的政治境况,以后现代视角重新思考了现代社会的公民问题。她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一系列政治理论,诸如好人与好公民的区分、公共的政治领域与私人的道德领域的密切相关、维持传统中的一些普遍价值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特征进行了修正。赫勒认为好公民不是预定的,它在当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双重偶然性的个人选择自己成为好公民的结果。基于此,在这种选择过程中,
期刊
[摘要]在中文句子的句读段的流动铺排中,四字格是一种典型的型式。它集中体现了汉语语法建构中意象和声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产生的独特的句法功效。中文四字格因其具有“韵文”的形式而无法为现代语法学所理解。通过研究四字格在句子中的指称、描写评论和叙事的句法功能可知,四字格是汉语句子功能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环节。从四字格入手可以深入中文句子建构注重声象和意象的文化肌理,打开汉语句型研究的新的天地。  [
期刊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入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传统的商人等级制度日趋瓦解,新兴企业主阶层在国家私营经济活动中渐居主导,个人社会身份提升。经济力量的增强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主阶层的共同体行动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社会自觉形成,社会团体性增强,虽然深受专制政府压制,但其代表性组织机构仍蓬勃发展,阶层整体地位提高。在俄国资本主义危机加剧、革命斗争剧烈发展的时代背
期刊
[摘 要]《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
期刊
[摘 要]新世纪诗歌在多元化语境中呈现出令人欢欣的繁荣景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隐忧,如商业化语境导致诗歌精神的旁落与沉沦,非诗化事件加剧诗歌的边缘化进程,诗歌的非常态写作显示出诗人心态的偏移,这些问题值得诗坛警惕和反思。  [关键词]新世纪诗歌;诗歌精神;非常态写作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新世纪诗歌在诸多争议中悄然走过
期刊
[摘 要]租佃是实现土地与劳动力有效结合的重要农业生产方式。清中期乡村社会中,租佃市场正在形成与发育,但契约与法律构成了租佃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租佃契约内容缺乏确定性,不但无法规范双方权利义务,反而与信息不对称等市场缺陷相叠加,加剧市场争诉。而且租佃法律形式分散,内容亦不完备,无法有效规制市场争诉与无序。这无法使租佃市场从无序转型为有序,不能推动市场成长与农业发展。  [关键词]清中期;租
期刊
[摘要]查尔斯·泰勒不仅对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合理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辩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力图揭示黑格尔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隐秘关联及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自我意识”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点,泰勒对此核心概念进行重构,通过再现其经由“感性确定性”到“自我意识”的蜕变历程、自我意识之间的承认斗争以及自我意识对自由的追求三个阶段,描绘了黑格尔“自我意识”追求完满与和解的艰险路途。  [关键词]自我意识
期刊
[摘 要]余秀华是新近爆红的诗人,她的诗歌理应纳入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之中。从互文与弃妇诗传统、意象选择与陌生化以及疼痛与戏仿三个方面分别将她的诗歌放在《诗经》、海子,以及与之同时而稍早的“梨花体”诗歌系统中,看她的诗对《诗经》以及当代诗人作品的继承、发扬和疏离,并由此衡量其诗歌创作的谱系、特色和得失。  [关键词]余秀华;海子;弃妇诗;陌生化;疼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哲学革命的语境从三个维度展开人性问题的研究:就哲学批判维度而言,马克思在文本中揭示了人被资本统治的异化现实以及被抽象哲学统治的思想境况,从而破解了人性被抽象化的历史之谜;就哲学创新维度而言,马克思基于对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特性的理解,提出了人的“类特性”的具体人性观;就人类历史发展维度而言,马克思从具体人性观入手阐释了人类生命存在与发展遵循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