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提高 课堂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让学生有成功感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龄儿童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儿童多留意、多帮助,儿童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对儿童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也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1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3 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4 课堂教学要有情趣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的现象,教师教的再用功,再卖力。学生没有兴趣或是不想学。那就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教师讲的太多,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的研究,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教学真正触动了心灵,收到了理趣与情趣相融之效,便成了有效教学。
5 要关注学生差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建立和谐高效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使他们不掉队,学得扎实。让薄弱生吃饱,让优生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同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即怀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并付诸行动。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能。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提高 课堂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让学生有成功感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一般来讲,对学龄儿童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我们只要对儿童多留意、多帮助,儿童的闪光点是随处可见的,对儿童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选择恰当的肯定性评价语言进行鼓励。我们常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了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也使评价语言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1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进去了,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3 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4 课堂教学要有情趣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辛苦”的现象,教师教的再用功,再卖力。学生没有兴趣或是不想学。那就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教师讲的太多,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的研究,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教学真正触动了心灵,收到了理趣与情趣相融之效,便成了有效教学。
5 要关注学生差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建立和谐高效课堂,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使他们不掉队,学得扎实。让薄弱生吃饱,让优生不仅吃饱还要吃好.同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即怀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并付诸行动。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