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生命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亿万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毁掉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同时,使我们认识到生命之于每个人的弥足珍贵。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中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的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对生命的认识的全面提升。
(一)唤醒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一个人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二)欣赏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他们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三)领悟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四)探求
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明确“活着”,还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五)建构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科学心胸面对现实人生。人生在世,存在不同层次的信仰和追求。个体除了物欲的满足外,还有精神和心灵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心灵归宿的探求。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华将人生分为六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可见,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之信仰。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体味陶渊明淡泊明志、乐天知命超生死的“自然”。通过《题西林壁》,让学生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六)实现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让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貌,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真和谐。通过品读“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让学生体验作者与自然和谐所得之乐;通过“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让学生体验作者伤今怀古之情;通过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悟那种欲辩已忘言的真意。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语文学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学生和教师都应认识到:语文教育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这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关键词: 生命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亿万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毁掉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同时,使我们认识到生命之于每个人的弥足珍贵。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中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的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对生命的认识的全面提升。
(一)唤醒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一个人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二)欣赏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他们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三)领悟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四)探求
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明确“活着”,还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五)建构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科学心胸面对现实人生。人生在世,存在不同层次的信仰和追求。个体除了物欲的满足外,还有精神和心灵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心灵归宿的探求。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华将人生分为六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可见,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之信仰。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体味陶渊明淡泊明志、乐天知命超生死的“自然”。通过《题西林壁》,让学生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六)实现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让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貌,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真和谐。通过品读“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让学生体验作者与自然和谐所得之乐;通过“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让学生体验作者伤今怀古之情;通过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悟那种欲辩已忘言的真意。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语文学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学生和教师都应认识到:语文教育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这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