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课堂比过去开放了,气氛比过去活跃了,学生学习方式比过去多了。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为了自主而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淡化整体、曲解对话等现象。为此,我根据小學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原动力――预习、自读、自悟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阅读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新课标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鼓励他们多读,引导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课本。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才能消除课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慢慢体悟到阅读趣味,收获阅读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替代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石――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为阅读打基础。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那么如何通过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还没读熟,生字词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进行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欲速则不达”。长此以往,自然影响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整体阅读、系统阅读的习惯培养。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紧扣重点词句进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效率。
三、开辟阅读新天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四、优化阅读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此,讲授新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确立学习目标1-2项,并根据目标质疑,预设1-2个题目,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原动力――预习、自读、自悟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阅读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新课标提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强调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和重点,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鼓励他们多读,引导他们主动地读、自觉地读。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让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课本。只有让学生自己阅读,才能消除课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为他们营造一个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构筑起来的诗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慢慢体悟到阅读趣味,收获阅读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替代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改进教法,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石――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是为阅读打基础。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那么如何通过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还没读熟,生字词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进行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欲速则不达”。长此以往,自然影响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整体阅读、系统阅读的习惯培养。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我们认为在通读全文,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紧扣重点词句进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说来,一篇课文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效率。
三、开辟阅读新天地――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炼、幽默,并适当运用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四、优化阅读课堂——师生互动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此,讲授新课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个人或小组共同学习,疏通文字,确立学习目标1-2项,并根据目标质疑,预设1-2个题目,小组探讨或个人思考,看哪些题目有价值,写下答案或注明疑惑。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确立目标,一起探讨有价值的问题。如果确实有难点,再由教师点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更好的发挥。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
阅读是一种积累,也是一门艺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实践,加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