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需求是健康保险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本文从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改变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完善办学指导思想、调整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及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2011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3-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当前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显示我国高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因此,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目前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专业是近十几年来才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它是在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培养健康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健康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两类专业。这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内设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另一类是医学院校,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从学科类别来看,该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下属金融保险学范畴,但由于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保险学,而是一门保险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医学知识在该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办健康保险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医学院校,其往往源于医学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办学时间里,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实践教学、学科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滞后,致使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不足与层次不高。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与缺陷,致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既面临培养数量不足的挑战,也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保险专业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制定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还必须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估测与评价。健康保险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实现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和体现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健康保险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校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为基础、保险为中心、管理为补充的知识体系机构。健康保险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医学、保险、管理为三大支柱,并且医学、保险、管理最优的比例应该为1∶2∶1。比例的依据来源于保险实践中保险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管理的权重与使用频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保险实务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如在专业课中增加商业保险的实务操作课程及增加保险理赔、保险核保、健康保险等课程,增加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等。
3.基于社会需求调整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健康保险专业的培养院校在健康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交叉学科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跨专业学科背景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求全部或部分教师,尤其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要求教师既懂保险学基本原理,又精通医学知识;掌握保险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
[1]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
[2]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
[3]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4]刘海兰.论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学术论坛,2008(20):221.
【关键词】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2011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3-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当前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显示我国高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因此,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目前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专业是近十几年来才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它是在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培养健康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健康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两类专业。这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内设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另一类是医学院校,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从学科类别来看,该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下属金融保险学范畴,但由于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保险学,而是一门保险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医学知识在该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办健康保险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医学院校,其往往源于医学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办学时间里,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实践教学、学科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滞后,致使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不足与层次不高。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与缺陷,致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既面临培养数量不足的挑战,也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保险专业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制定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还必须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估测与评价。健康保险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实现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和体现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健康保险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校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为基础、保险为中心、管理为补充的知识体系机构。健康保险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医学、保险、管理为三大支柱,并且医学、保险、管理最优的比例应该为1∶2∶1。比例的依据来源于保险实践中保险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管理的权重与使用频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保险实务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如在专业课中增加商业保险的实务操作课程及增加保险理赔、保险核保、健康保险等课程,增加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等。
3.基于社会需求调整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健康保险专业的培养院校在健康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交叉学科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跨专业学科背景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求全部或部分教师,尤其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要求教师既懂保险学基本原理,又精通医学知识;掌握保险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
[1]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
[2]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
[3]詹长春,周绿林,王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
[4]刘海兰.论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学术论坛,2008(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