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赏四大名枞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到老山的茶庄喝茶之前,我所遇到的岩茶多是参差不齐的,纵然偶尔喝到几款颇令人感到“悦适”的大红袍,也不免有些遗憾,毕竟它只是“四大名枞”中的一种,因而一直以来对其它三种的印象总是朦胧。听闻老山不久前到武夷山问茶,搜罗搭配了一套“四大名枞”。于是我们和陈郁榕老师便选了个天气晴好的春日下午,径至老山店中一亲芳泽,满足了我此前喝齐“四大名枞”的念想。
  
  水金龟
  
  老山对岩茶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仅爱茶之深,而且还极具娱乐精神。他邀请我们坐下以后。拿来一泡水金龟便开始表演他自创的“倒挂金钟”泡茶法,用他的话说此法可较好地将茶的干香“逼”出来。他撕开茶袋,把茶倒入茶钟里,倒扣在茶盘上,用热水浇淋后轻轻地摇晃震荡茶钟,然后将茶钟递给在座的人轮流闻香。
  揭开茶盖,鲜活淡雅之香悠然而出,闻之隽永清新。干茶虽被开水渥热过,已稍稍有些松散。但条索依然紧结。色泽乌而油润,如上了漆—般,洁净匀整。无断条碎茶,给人利落之感。沥出茶汤再闻之,清幽的花香细腻柔爽。老山说。它的香气别具内涵,与其它岩茶所有的兰花香不可同一而论,它和腊梅花悠远的“清香”甚是接近。杯中汤色橙红明亮,啜之入口,柔细醇滑的滋味,显得十分甘活。
  第二道、第三道,香气略减淡,但不轻浮且无杂味。汤色转成橙黄,滋味柔顺醇和,甘活依旧。至第五道,汤色浅橙黄。味清甜甘爽,有中和之美。
  查看叶底,软亮匀整,该茶原料的品质与加工技术可见一斑。
  
  白鸡冠
  
  白鸡冠是四种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单看外形,就可与我们平时常见的岩茶有所区别。紧结的条索,有着黄褐油润的色泽,有些地方还呈砂绿且带有红点。据陈郁榕老师介绍。白鸡冠茶树的叶色是淡绿的,叶上有倒钩的锯齿,叶质绵软如绸,茸毛显露似鸡冠。
  开汤后,细细闻起来,香气较之干茶的淡淡玉米清甜味来得较浓而持长;入口滋味较醇徼厚,毫无涩感,在口腔里很妥帖;汤色在白瓷杯中显现出透亮的橙黄色,赏心悦目。第二道。香气含蓄。味甘醇,八口生津;第三道,香不减。水色澄净清澈,回味无穷。第四道开始,香、味、色都渐而转淡。再看叶底,颜色黄亮柔嫩,红边明显。
  “白鸡冠适合煮饮。它具有排浊气、解表的药效。饮过这道茶的人有许多都会在第二道时感到鼻腔发胀,接着开始后背发汗。”老山说道。相传。白鸡冠由止止庵道观住持白玉蟾发现、培育。因其太和圆融,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故今,庵中道人仍将其作为辅助调气养生之饮。
  
  铁罗汉
  
  老山洗净茶具,紧接着冲泡铁罗汉。从外形上看,自然看不出什么,与水金龟基本无异。然而,铁罗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香气和滋味上。
  “在泡饮铁罗汉时,下茶量一定要足。这样岩茶的‘骨感’才会出来。”老山一边把茶往茶壶里倒,一边说着。醒茶后,热嗅杯盖,其香较为浓郁、幽雅,沁人肺腑;滋味比较浓,而且稍鲜滑,岩韵较显,饮罢满口生香,入喉时带有些轻微的哽咽感;汤色橙红靓丽。与手拉胚琉璃陶罐上趺坐的罗汉颜色相得益彰。这泡茶在第二、三道时。岩韵发挥到极致。将阳光雨露、山场土壤的滋养反映到浓醇饱满的茶汤中。持久的香气在口中经久不散。
  此外,刚“出炉”的铁罗汉并不具此番特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淡去火味。才能彰显出它内敛的品性。
  
  大红袍
  
  品完水金龟、白鸡冠和铁罗汉,大红袍无疑是“压轴”好茶,在老山的眼里它还是“王者之茶”。它的条索紧结肥壮。乌润匀整,沉稳而干练。
  老山又使了一把“倒挂金钟”的“绝活”。嗅干香,顿觉浓郁的香气冲鼻,一贯到底。沸水冲泡后,再闻之,香清幽细腻如兰,凝聚杯盖。杯中水色,橙红鲜亮,清澈明丽。当茶汤在口中慢慢激荡时。会有一种醇厚的感觉,随之甘甜爽滑,鲜活非常,如同消融的冰山积雪,清冽而醇美,这种感受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山说,这是种微苦微涩的滋味,但苦后立即回甘,涩味立即消失。
  第三道时,浓郁奇特的香气依旧,汤色橙黄,明澈照人。滋味厚实,让人感到有股蓄势待发的力量在口中悄悄升腾,进而渐渐荡开,在整个口腔弥漫开来。第五道,香气转为清雅,汤色渐转浅橙黄,滋味绵甜清淳但不失香滑。七道以后,清爽回甘,冷嗅杯底,幽香挂杯。绿叶红镶边的叶底。柔软匀齐,散发着淡淡清香,余韵犹然。
其他文献
当代韩国陶瓷文化就好像茫茫大海中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一样。迄今为止。陶瓷器的形态、材质以及制作方式等,都和数百年前相差无几。不仅如此,大部分的陶瓷器爱好者也同样喜爱并尊重着这种传统的色彩。当然。韩国陶瓷文化也不是没有现代的特点,但是这种现代韩国陶艺却大部分是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并无法摆脱西式的窠臼,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丧失了民族特性。没有任何意义地偏离了中心。  纵然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道出曂儋窑的精神实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尽管人们无时无刻都在用科技改造着自然。但是在内心的深处总是常常流露出回归自然的愿望。柴、火与土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事物,甚至先于人类而存在,蕴藏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精魂。柴烧陶则是柴、火、土精魂的整合与再现,通过富于变化的色泽与机理来铭记炽焰在陶土身上舔舐的痕迹。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原初记忆。  柴烧是一种突破传统陶瓷审美观念的窑烧技法,是在具备完整结构的窑炉中,以薪柴为燃料,坯
期刊
抵达西安的时间是早晨9点多,火车站外围人山人海,一出火车站大门,就看到高高的城墙。这次我们在西安只待2天时间,我和同伴在东六路和尚爱路交叉口的酒店安顿好,就开始了一天的旅途。早上喝茶还不太适宜,所以我们决定先到“老  孙家”吃著名的羊肉泡馍,结果,那味道确实不是我们南方人容易接受的。饭后,从“老孙家”步行一公里,就到了碑林。我们在里面认真地寻找《尔雅》和《论语》的碑刻,还见到了王羲之、柳公权、颜真
期刊
在江南,不管天晴还是阴雨,如同吴音软语一样,总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软绵和,甜糯而细腻。  某个山村,秋日妍丽,涓涓溪流慢悠悠地从那块颤巍巍的木板桥下流过。溪的一头,一个清癯的书生,青衫一袭,踏上板桥。站在桥上,放眼四望,一山叠着一山。空寂无人,除了踏板时的吱呀声外,只有桥下淙淙的溪声。  座座山岭在不断地向后退去,也在不断地向前迎来。不知不觉,日头已高,透过山峦,他望见了披覆着枯黄茅草的檐角,听见了
期刊
茶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是一种特别作物,也是一种药用植物。陆羽在《茶经》中经典地将茶树称之为“南方嘉木”。世界上珍稀名木不计其数,而被称为嘉木的植物,唯有茶树。在现实生活中,茶叶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饮品。饮茶有益健康,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认识。《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饮茶看成不只为满足生理需要的单纯饮品,更提升到了精神追求层面,诚如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所说:
期刊
据国家工商总局近期公告,福安“坦洋工夫”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标志着这一享誉百年的历史名茶又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尤其是在当前福建红茶市场呈现出欲与铁观音、武夷岩茶平分秋色的境况下,中国驰名商标的“入囊”无疑让坦洋工夫如虎添翼。正当我们投之以关注的目光时,恰巧遇上了来榕出差的福安市林光华副市长。本刊记者就坦洋工夫品牌的恢复与发展和他展开了对话。他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娓娓道来,让我们对坦洋工夫熠熠生辉的过
期刊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一,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春落梅枝头,那白雪里的一点红,正是春的气息。我最喜欢那独树一帜的梅花,喜欢她傲迎冰雪的姿态,凌寒怒放的气节。可惜我并没有多少机会近距离地赏梅,甚为遗憾。  幸运的是,在这寒冷的冬日。我赶了一场“心灵茶会”的主题活动。这次的主题就是“梅花三弄”,各路艺术
期刊
台湾与福建具有相似的农业发展轨迹。两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相似,都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台湾茶叶栽培和制茶技术由福建省传入。且最先兴盛于台湾的北部。明清时期就有“南糖北茶”之说。台湾的茶人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岁月,付出了无数的血汗与精力,使茶产业成为台湾最早的工业之一,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台湾开设一家制茶工厂是何等的大事。一座大型的制茶工厂一天的利润可以买下10公
期刊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提起红茶,人们则会更多地想到正山小种、祁红、滇红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茶。然而,一提起台湾茶,也许更多人想到的会是高山茶、包种茶、冻顶乌龙等乌龙茶;台湾红茶对于人们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茶”。熟悉的是,它系产自美丽的宝岛——台湾;陌生的是,它在茶市上几乎难觅芳踪。    然而,茶缘与情缘一样,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以至于在来临的时候总是悄无声息。就在一个爬满阳光的午后,在榕城某个街角的
期刊
2009年11月下旬。正值寒冬腊月,我拜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所之赐,踏上了前往大西北的征程。短短的26天,足迹遍布兰州、张掖、敦煌、西宁、湟源、西安、峨眉、乐山,后转战河北沧州,最后返回昆明。此行千里,目的是问茶,一并欣赏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塞卜江南”、“武术之乡”的历史占迹风光,收获颇丰。所到之处,也尽量深入民间,亲身体会当地的饮茶风俗,最终成就了这组《问茶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