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犀牛:因角而濒危
“犀”这个字的原意渐趋模糊。
犀即珍稀哺乳动物犀牛。地球上生活过十多种犀牛,目前,仅亚洲、非洲热带地区还存在5种,亚洲犀有印度犀、爪畦犀、苏门答腊犀,非洲犀有黑犀(又称尖吻犀)、白犀(又称方吻犀或宽吻犀)。白犀体长3.6至5米,肩高1.6至2米,体重2.3至3.6吨,是体型次于大象、体重次于大象和河马的陆地脊椎动物。白犀、黑犀颜色均接近灰白色,命名是南非布尔人(荷兰裔白人)语“weit”(宽平之意)的误译,黑犀上唇三角形,嘴呈鹰勾状,白犀嘴是扁平的。最大的亚洲犀是印度犀,唯一有毛的苏门答腊犀最小。犀突出的是吻部上方长着角质纤维构成的角,黑犀、白犀、苏门答腊犀为双角,印度犀、爪哇犀为独角(爪哇犀仅雄犀有角),单角长在鼻端,双角在鼻上呈纵向排列(前角长,后角短)。非洲犀角大,前角60至100厘米(白犀角是所有犀中最长的,纪录为158.7厘米),后角50厘米以下,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角小,最长的印度犀角30厘米,质细性糯。犀性格温和,寿命可达50年以上。
犀一度广布华夏大地。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有犀骨遗存;已辨识的甲骨文虽无“犀”字,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也有犀骨出土。商周至秦汉的玉器、青铜器上,屡见犀像。此时“龙形百态”,犀、龙近似者,区别在于足部造型是“爪”,是“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南徼即南疆,反映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扩展,迫使犀南迁的历程。其后文献中,犀兕不分,形象描述、艺术刻画失真,想来彼时中原地区难觅犀踪矣!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时有纳贡犀角记载,当是这一地区仍有犀活动。
一种动植物有益于人类,往往是其不幸的根源。除气候外,对犀最大的威胁来自人类。犀皮坚厚宜制甲胄,犀角是贵细药物、雕琢佳材,注定了这种灵兽频罹惨祸的厄运。20世纪,过度狩猎、战乱和开荒等因素影响,使犀迅速陷入濒危境地,如1970年至1976年的7年间,非洲输出犀角即达24吨之多——等于万余头犀惨遭杀戮。黑犀从1970年代初的约7万头降至1981年的约1万至1.5万头,1990年前后再降至2500头以下,广泛分布于非洲中西部草原的西部亚种2006年被认为灭绝。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2003年统计,黑犀已回升至约3610头。白犀分南部亚种和北部亚种,分布在苏丹南部与乌干达接壤地区的北部亚种,数量曾多过南部亚种,现仅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存25头左右;南部亚种生活在南非纳塔尔、苏禄兰等地,2001年统计约11600头,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犀。印度犀据称约2200多头,约1500多头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卡齐兰加森林公园,约250头栖息在尼泊尔奇塔万国家公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9年至2005年追踪调查了越南南部彩泰国家公园爪哇犀越南亚种的生存状况,估计尚存6至8头;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端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的爪哇犀约40到60头。生长于东南亚雨林地区的苏门答腊犀存6个野生群,约300头左右。此外,约1200头犀在动物园养殖——爪哇犀无人工饲养。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数据,在中国境内,1916年中国苏门犀(苏门答腊犀)灭绝,1920年中国大独角犀(印度犀)灭绝,1922年中国小独角犀(爪哇犀)灭绝。人们信手拈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拽象拖犀”,乃至“犀利哥”,可谓“犀”“稀”意近,含点稀罕的韵味,“犀牛”是稀有、另类的代称,“犀牛望月”主题作品中的“犀牛”多是长独角的家牛模样。
“没有需求,就没有杀戮”。万物之灵的人类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其他物种,就是保护自己。为了使在地球生存了5000多万年的犀牛绝境逢生,国际社会于1973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管制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英文缩写CITES,通称《华盛顿公约》),对约3万个珍稀动植物种实行不同级别的保护,白犀、亚洲犀列入明确禁止交易的附录一,黑犀4年后补入。《华盛顿公约》已有166个缔约国,中国1980年12月25日签署该公约。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通知》,禁止犀角用于包括药用在内的一切贸易活动。传统医药方剂中的犀角代以水牛角。犀角:财富标识和治病良药
在人类文明摇篮时代,各种文明几乎都孕育了独角兽神话。形态各异的独角兽,共同之处是头顶正中长单角。传说离不开现实,追根溯源,犀是独角兽来源之一。在中国,独角瑞兽有麒麟、用端、獬豸、辟邪等,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的獬豸(又称直辨兽、触邪)是法律与公平的象征。在欧洲,长山羊胡、牛尾的独角兽是处女保护神,中世纪后变形为独角白马,继而再演进为忠贞爱情、高贵品格的象征。
犀角是通灵神器,被人们赋予了分水、镇妖、解毒等功用。晋代学者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曰:“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水中。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线,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怯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以此犀角著谷积上,百鸟不敢集。大雾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终不沾濡也。此犀兽在深山中,晦冥之夕,其光正赫然如炬火也。”犀“专食百草之有毒者,及众木有刺棘者”。以犀角搅拌毒药汤“皆生白沫涌起,则了无复毒势也。以搅无毒物,则无沫起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兽·犀》云:“通天者脑髓上之角,经千岁,长且锐,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破水、骇鸡。”清代医学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自叙》说:“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烛,以犀性之通灵也。犀之神力,全注于角,其通灵之性,亦全聚于角,是以燃之而幽无弗烛也。”《晋书-温峤郗鉴列传》记载,东晋名臣温峤“至(武昌)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由此衍生了“犀照牛渚”“犀燃烛照”“犀角烛怪”“烧犀观火”等成语。“赤理如线,有自本彻末”和“白星彻端”意指犀角有道细细的白线贯通首尾,感应灵敏,故称灵犀,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一点通”的由来,喻心领神会,情感共鸣。
历代金银犀玉并列,标识财富和地位。珍稀性决定了犀角乃皇族、贵戚、显宦和巨贾专享之物,宋时更就官民带饰明令:“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汉时,道教将犀角与火珠、铜钱、方胜、艾叶、银锭、珊瑚、书并称“八宝”。外邦或臣民进贡以犀角为珍,皇帝赏赐常包括犀角制品,以示恩 宠。17世纪,中国犀角器输往欧洲,进而人藏皇宫。在阿拉伯国家,犀角用于制作青年男子成人仪式使用的匕首手柄,是身份的象征。
犀角是亚洲传统药材,更居中国四大名贵药材(犀角、麝香、熊胆、羚羊角)之首。《本草纲目·兽·犀》载,“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入药至神验。”《宋史》载,壬申(1032年)京师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内出犀角二本,析而视之。其一通天犀,内侍李舜举请留供帝服御。帝曰:‘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竟碎之。”“和药以疗民疫”。传统中医药学分犀角为暹罗角(亚洲犀角)、广角(非洲犀角),据称,暹罗角药效高于广角,高多少,有5倍、10倍、20倍等说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载,犀角药用功效有凉血止血,清心安神,泻火解毒,临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梗塞、中风偏瘫、灼热不退、吐血不止等高危病症;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下血,痈疽肿毒。犀角地黄汤、犀角化毒丸、安官牛黄丸等是著名方剂。对此,现代医学并不认同,称犀角主要成分是角蛋白(kenatin),以满复合的碳酸钙链为框架形成紧密的分子组合,在生物蛋白中属不易发生化学反映的惰性有机化合物,几乎无法为人体吸收;犀角虽含有几种肽类与游离氨基酸及甾醇类,这些微粒有机物的含量稀少,平均达不到犀角总质量的5%。故实际药用价值不高,药用范围狭窄。当然,传统医学是实践科学,现代医学是实验科学,理论架构、实践模式迥异,以现代医学标准评判传统医学并不恰当。
犀角以颜色、花纹定品级。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六详载犀角之种类、特征、优劣及甄别方法:“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犀角有文犀、通犀、夜明犀、粟眼犀及能解蛊毒的蛊毒犀等多种。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商。成株瘦小分量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古云文犀;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侧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直钱。毛犀,其色与花斑皆类山犀而无粟纹。其纹理似竹,谓之厘犀。此非犀也,不为奇也,故日毛犀。骨笃犀,出西蕃,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辨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
犀角价值究竟几何?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经·兽》“犀角”条目附注“《范子计然》云: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唐代刘恂《岭表异录》载,极品通天犀“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稀世之宝也。”资料显示,1960年代的上海药材市场上,犀角每两(16两制)300元(合每千克9600元),冬虫夏草每千克57.60元,两者相差165倍1 50年后,冬草夏草(2010年4月初)售价已在25万元至40万元了。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在原药中,犀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九分之一)有“救命神药”之誉,民国时期十块大洋一丸;1993年前生产的安宫牛黄丸2005年炒至5000元,不含犀角者售价在160元至350元间。
犀雕:凝固的艺术
软硬适度的犀角是雕琢良材,历代能工巧匠借此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犀角雕刻艺术。
犀角在商周时期就属奇珍异宝,人们“以角为觚”,期望药性溶于酒水,以竞强身健体之功。古希腊人也认为犀角有验毒、解毒之效,以之制作酒器。
犀雕原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犀角在18世纪始输入。因犀角稀缺,就有了瓷、木等仿犀角制品。犀角扁底尖顶,琢器多随形成杯,实用、省料,废料还可入药,尤其是透雕技法制作余料更多。除杯外,犀角器形有碗、鼎、簪、钗、带、印等。
明清时期,犀雕艺术发展到了繁盛期。明初多为素身器,明中后期题材、纹饰丰富,更因文人参与而有了雅意。清初承续明风,造型则多样化。清雍正乾隆时期,工艺成熟,风格写实。清末,随国势日蹙而式微。数百年间,一身多能的雕刻家因材施技,竹木、象牙、犀角无所不能,鲍天成、濮澄、商铭、蒋烈卿、方弘斋、盛辅功、周文枢、尤侃、尤通、江福生、尚均等俱为犀角雕刻大家。尤侃号直生,江苏无锡人,活动于明末清初,“善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制器人称“尤犀杯”。香港著名文物鉴赏家叶义医生统计,博物馆藏犀角器,有制作者款识者不超过50件。令人困惑的是,这些雕刻家在当时声名卓著,史料却零脞不全:民间记述语焉不详,藏有大量犀角器的宫廷也未闻有相关文档。
如今,尽管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犀仍频遭盗猎者袭击,尽管无良工匠非法加工,但从艺术发展考量,犀角雕刻艺术无疑是凝固的艺术形式了。
正在崛起的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外电常指责中国旺盛的需求导致粮食、木材、石油、矿产等食品、资源价格急骤爆涨,加剧了虎、熊、麝、象、犀、鹿、鲨等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形成了相应的非法动植物及制品交易中心{联合国2010年5月10日发表《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三版)报告,称地球三分之一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这些言行意在推卸、转嫁责任,但如何绿色发展、承担道义、履行大国责任,考验着国人的智慧。
在犀角完成了历史使命,离神话、医药、艺术渐行渐远之时,人类当深怀感恩之心,与之道别!祝愿它们平安生息、繁衍。
犀“利”:价值洼地
有机质的犀角易腐,存留至今的制品多属明清时期。已知年代最早的犀角制品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犀角杯和犀角鱼形腰饰等饰物。美国收藏家霍满棠统计,犀角器存量不足4000件,精工巧绝者少之又少,且绝大部分庋藏于各知名博物馆、收藏家。
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兴起后,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刻、古籍善本、钱币邮品等门类艺术品的今昔价格云泥之别,特别是近现代绘画、当代艺术、明清瓷器、佛像、铜镜、古代绘画、古代书法等单项得到反复、细致的发掘。犀角器有些例外。
雅昌艺术网数据显示,犀角器成交率在40%5~70%间浮动。1994年至2000年问,上拍不足百件,成交价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与文物商店等一级市场交易价格相差无多,50万元以上者屈指可数,成交均价14.32万元。新千年头十年间,上拍量从64件增至2009年的778件,增长11.16倍;成交均价 从约19.40万元增至约34.79万元,涨幅近8成,低于同期其他门类。在“非典”后爆发的行情中,犀角器成交率仅过4成,成交均价跌幅近4成。2005年至2007年,犀角器拍卖走出一轮上涨行情,表现在投放量放大,成交纪录刷新,成交率、成交均价创新高。这是国际拍卖业领军者苏富比、佳士得主导的行情,2件拍品跨越千万元级: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之明末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140.56万元)晋级千万元;2006年9月21日纽约苏富比秋拍,浙江徐龙集团老板徐其明以20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80.4640万元)竞得清康熙尤侃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2008年至2009年市场波动,上拍量、成交率微降,成交额、成交均价最多降了四成,苏富比、佳士得在纽约、伦敦拍场投放量锐减:2007年69件,2008年降至52件,2009年再至36件。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趋向活跃,2009年以来出现了机构和个人积极介入迹象,中介机构适时运作,仅2010年头5个月投放340件。
市场流通的犀角器数量有限,精品匮乏,资金能将之全部吸纳,这决定了其价格走势。收藏者感受到的炽热度,较2006年的佛像艺术品热有过之而无不及。行情终于在2010年五六月间爆发。“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行情会持续很长时间。”鉴古堂主藤文浩说。十多年前,在经手全部竹木牙角器后,他意识到,无论材料,还是工艺,犀角雕刻艺术品都是绝对的王者。之所以价格低迷,是藏家顾虑流通性差而怯步。香港佳士得两场松竹堂专拍使收藏家认识到了被埋没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犀角的自然风化特征难以仿造,鉴别技术门槛较低。有心人看几件犀角器,就能有基本的感性认识。作伪难度高增强了市场信心。仿犀角器,一是以非洲犀角充亚洲犀角,二是以水牛角等充之,这在清末就很普遍。医药研究者早就致力于从宏观、微观角度辨识亚洲犀角、非洲犀角、旱牛角、水牛角。从艺术品鉴定角度而言,辨识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不难,藤文浩说:“亚洲犀角鱼籽纹细腻,非洲犀角鱼籽纹粗糙;亚洲犀角呈火红色,非洲犀角呈灰白色且透明度高;亚洲犀角外形宽而低,非洲犀角外形窄而长。亚洲犀角制品底部椭圆形大开口,非洲犀角制品长形圆开口。”
犀角器收藏的目标是明清时期制作的犀角器,选择标准是材质、工艺水准、名家雕刻、特异性和重量。藤文浩解释,“亚洲犀角质感细腻、凝重、美观,中国人使用历史悠久;非洲犀角是作为亚洲犀角的补充和替代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具有较强的商业目的,艺术性低于亚洲犀角制品。工艺和特异性都重创意,一般而言,人物、动物图案优于山水、花卉、禽鸟图案,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图案优于规整且常见的螭龙图案。犀角器多是随形器,规矩器、仿青铜器等器形较少见。亚洲犀角器小者重量在200克以内,中者200克至500克,大者500克至1300克。”
6月中旬挥槌的嘉德四季第22期上拍犀角器十余件,其瓷器工艺品部业务经理王晶表示,由于年份好、工艺精,犀角器收藏向重亚洲犀角制品,但随着犀角器热的深入,非洲犀角制品价格正呈上涨之势。
有人说,收藏一件犀角器即可称为收藏家。犀角器收藏大家确实不多。香港医生叶义1984年病逝后,家属遵嘱将其珍藏的8l件犀角器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收藏家黄蕙英历30余载珍藏犀角器40余件,她的13件精品参加了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弗里尔艺术馆2000年6月举办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展”。出身药材世家的美国纽约收藏家霍满棠穷30多年庋藏犀角器80余件,2003年1月香港艺术馆举办“犀角雕刻艺术”展,129件展品来自馆藏及5位藏家,霍满棠负责遴选展品,并出借50余件藏品。藤文浩用心购藏犀角器,最多时拥有七八十件,陆续提升品质后有四五十件,加上其客户收藏的七八十件,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犀角器收藏圈。“在收藏、研究犀角器过程中,我纯粹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完全脱离了商人心态。”藤文浩和朋友们有心将这项收藏做得更好,初步打算出版图书、推出私人收藏展。
制约犀角器收藏的是基础薄弱,学术研究著作稀见。霍满棠1999年在香港出版《中国犀角雕刻珍赏》,借个人收藏详叙犀角器的发展、品种与产地、制作,是收藏家的教科书。
“犀”这个字的原意渐趋模糊。
犀即珍稀哺乳动物犀牛。地球上生活过十多种犀牛,目前,仅亚洲、非洲热带地区还存在5种,亚洲犀有印度犀、爪畦犀、苏门答腊犀,非洲犀有黑犀(又称尖吻犀)、白犀(又称方吻犀或宽吻犀)。白犀体长3.6至5米,肩高1.6至2米,体重2.3至3.6吨,是体型次于大象、体重次于大象和河马的陆地脊椎动物。白犀、黑犀颜色均接近灰白色,命名是南非布尔人(荷兰裔白人)语“weit”(宽平之意)的误译,黑犀上唇三角形,嘴呈鹰勾状,白犀嘴是扁平的。最大的亚洲犀是印度犀,唯一有毛的苏门答腊犀最小。犀突出的是吻部上方长着角质纤维构成的角,黑犀、白犀、苏门答腊犀为双角,印度犀、爪哇犀为独角(爪哇犀仅雄犀有角),单角长在鼻端,双角在鼻上呈纵向排列(前角长,后角短)。非洲犀角大,前角60至100厘米(白犀角是所有犀中最长的,纪录为158.7厘米),后角50厘米以下,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角小,最长的印度犀角30厘米,质细性糯。犀性格温和,寿命可达50年以上。
犀一度广布华夏大地。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有犀骨遗存;已辨识的甲骨文虽无“犀”字,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也有犀骨出土。商周至秦汉的玉器、青铜器上,屡见犀像。此时“龙形百态”,犀、龙近似者,区别在于足部造型是“爪”,是“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南徼即南疆,反映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扩展,迫使犀南迁的历程。其后文献中,犀兕不分,形象描述、艺术刻画失真,想来彼时中原地区难觅犀踪矣!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时有纳贡犀角记载,当是这一地区仍有犀活动。
一种动植物有益于人类,往往是其不幸的根源。除气候外,对犀最大的威胁来自人类。犀皮坚厚宜制甲胄,犀角是贵细药物、雕琢佳材,注定了这种灵兽频罹惨祸的厄运。20世纪,过度狩猎、战乱和开荒等因素影响,使犀迅速陷入濒危境地,如1970年至1976年的7年间,非洲输出犀角即达24吨之多——等于万余头犀惨遭杀戮。黑犀从1970年代初的约7万头降至1981年的约1万至1.5万头,1990年前后再降至2500头以下,广泛分布于非洲中西部草原的西部亚种2006年被认为灭绝。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2003年统计,黑犀已回升至约3610头。白犀分南部亚种和北部亚种,分布在苏丹南部与乌干达接壤地区的北部亚种,数量曾多过南部亚种,现仅刚果瓜兰巴国家公园存25头左右;南部亚种生活在南非纳塔尔、苏禄兰等地,2001年统计约11600头,是数量最多的一种犀。印度犀据称约2200多头,约1500多头生活在印度阿萨姆邦卡齐兰加森林公园,约250头栖息在尼泊尔奇塔万国家公园。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1999年至2005年追踪调查了越南南部彩泰国家公园爪哇犀越南亚种的生存状况,估计尚存6至8头;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端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的爪哇犀约40到60头。生长于东南亚雨林地区的苏门答腊犀存6个野生群,约300头左右。此外,约1200头犀在动物园养殖——爪哇犀无人工饲养。据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数据,在中国境内,1916年中国苏门犀(苏门答腊犀)灭绝,1920年中国大独角犀(印度犀)灭绝,1922年中国小独角犀(爪哇犀)灭绝。人们信手拈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拽象拖犀”,乃至“犀利哥”,可谓“犀”“稀”意近,含点稀罕的韵味,“犀牛”是稀有、另类的代称,“犀牛望月”主题作品中的“犀牛”多是长独角的家牛模样。
“没有需求,就没有杀戮”。万物之灵的人类终于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其他物种,就是保护自己。为了使在地球生存了5000多万年的犀牛绝境逢生,国际社会于1973年6月21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管制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英文缩写CITES,通称《华盛顿公约》),对约3万个珍稀动植物种实行不同级别的保护,白犀、亚洲犀列入明确禁止交易的附录一,黑犀4年后补入。《华盛顿公约》已有166个缔约国,中国1980年12月25日签署该公约。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通知》,禁止犀角用于包括药用在内的一切贸易活动。传统医药方剂中的犀角代以水牛角。犀角:财富标识和治病良药
在人类文明摇篮时代,各种文明几乎都孕育了独角兽神话。形态各异的独角兽,共同之处是头顶正中长单角。传说离不开现实,追根溯源,犀是独角兽来源之一。在中国,独角瑞兽有麒麟、用端、獬豸、辟邪等,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的獬豸(又称直辨兽、触邪)是法律与公平的象征。在欧洲,长山羊胡、牛尾的独角兽是处女保护神,中世纪后变形为独角白马,继而再演进为忠贞爱情、高贵品格的象征。
犀角是通灵神器,被人们赋予了分水、镇妖、解毒等功用。晋代学者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曰:“得真通天犀角三寸以上,刻以为鱼,而衔之以入水,水常为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水中。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线,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怯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以此犀角著谷积上,百鸟不敢集。大雾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终不沾濡也。此犀兽在深山中,晦冥之夕,其光正赫然如炬火也。”犀“专食百草之有毒者,及众木有刺棘者”。以犀角搅拌毒药汤“皆生白沫涌起,则了无复毒势也。以搅无毒物,则无沫起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兽·犀》云:“通天者脑髓上之角,经千岁,长且锐,白星彻端,能出气通天,则能通神、破水、骇鸡。”清代医学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自叙》说:“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烛,以犀性之通灵也。犀之神力,全注于角,其通灵之性,亦全聚于角,是以燃之而幽无弗烛也。”《晋书-温峤郗鉴列传》记载,东晋名臣温峤“至(武昌)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由此衍生了“犀照牛渚”“犀燃烛照”“犀角烛怪”“烧犀观火”等成语。“赤理如线,有自本彻末”和“白星彻端”意指犀角有道细细的白线贯通首尾,感应灵敏,故称灵犀,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一点通”的由来,喻心领神会,情感共鸣。
历代金银犀玉并列,标识财富和地位。珍稀性决定了犀角乃皇族、贵戚、显宦和巨贾专享之物,宋时更就官民带饰明令:“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汉时,道教将犀角与火珠、铜钱、方胜、艾叶、银锭、珊瑚、书并称“八宝”。外邦或臣民进贡以犀角为珍,皇帝赏赐常包括犀角制品,以示恩 宠。17世纪,中国犀角器输往欧洲,进而人藏皇宫。在阿拉伯国家,犀角用于制作青年男子成人仪式使用的匕首手柄,是身份的象征。
犀角是亚洲传统药材,更居中国四大名贵药材(犀角、麝香、熊胆、羚羊角)之首。《本草纲目·兽·犀》载,“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入药至神验。”《宋史》载,壬申(1032年)京师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内出犀角二本,析而视之。其一通天犀,内侍李舜举请留供帝服御。帝曰:‘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竟碎之。”“和药以疗民疫”。传统中医药学分犀角为暹罗角(亚洲犀角)、广角(非洲犀角),据称,暹罗角药效高于广角,高多少,有5倍、10倍、20倍等说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载,犀角药用功效有凉血止血,清心安神,泻火解毒,临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梗塞、中风偏瘫、灼热不退、吐血不止等高危病症;清热,凉血,定惊,解毒;治伤寒温疫热入血分,惊狂,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下血,痈疽肿毒。犀角地黄汤、犀角化毒丸、安官牛黄丸等是著名方剂。对此,现代医学并不认同,称犀角主要成分是角蛋白(kenatin),以满复合的碳酸钙链为框架形成紧密的分子组合,在生物蛋白中属不易发生化学反映的惰性有机化合物,几乎无法为人体吸收;犀角虽含有几种肽类与游离氨基酸及甾醇类,这些微粒有机物的含量稀少,平均达不到犀角总质量的5%。故实际药用价值不高,药用范围狭窄。当然,传统医学是实践科学,现代医学是实验科学,理论架构、实践模式迥异,以现代医学标准评判传统医学并不恰当。
犀角以颜色、花纹定品级。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六详载犀角之种类、特征、优劣及甄别方法:“犀角出南蕃、西蕃,云南亦有。犀角有文犀、通犀、夜明犀、粟眼犀及能解蛊毒的蛊毒犀等多种。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商。成株瘦小分量轻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其纹如鱼子相似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此谓之山犀。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有重透纹者,黑中有黄花,黄中又有黑花,或黄中有黄、黑中又有黑,古云文犀;有正透纹者,黑中有黄花,古云通犀,此二等亦贵。有侧透者,黄中有黑花,此等次之。有花如椒豆斑者,色深者,又次之。有斑散而色淡者,又次之。有黑犀无花而纯黑者,但可车象棋,不甚直钱。毛犀,其色与花斑皆类山犀而无粟纹。其纹理似竹,谓之厘犀。此非犀也,不为奇也,故日毛犀。骨笃犀,出西蕃,其色如淡碧玉,稍有黄,其纹理似角,扣之声清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能消肿毒及能辨毒药,又谓之碧犀,此等最贵。”
犀角价值究竟几何?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经·兽》“犀角”条目附注“《范子计然》云: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唐代刘恂《岭表异录》载,极品通天犀“若通白黑分明,花点差奇,则价计巨万,乃稀世之宝也。”资料显示,1960年代的上海药材市场上,犀角每两(16两制)300元(合每千克9600元),冬虫夏草每千克57.60元,两者相差165倍1 50年后,冬草夏草(2010年4月初)售价已在25万元至40万元了。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在原药中,犀角质量约占总质量的九分之一)有“救命神药”之誉,民国时期十块大洋一丸;1993年前生产的安宫牛黄丸2005年炒至5000元,不含犀角者售价在160元至350元间。
犀雕:凝固的艺术
软硬适度的犀角是雕琢良材,历代能工巧匠借此创造出中国独有的犀角雕刻艺术。
犀角在商周时期就属奇珍异宝,人们“以角为觚”,期望药性溶于酒水,以竞强身健体之功。古希腊人也认为犀角有验毒、解毒之效,以之制作酒器。
犀雕原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非洲犀角在18世纪始输入。因犀角稀缺,就有了瓷、木等仿犀角制品。犀角扁底尖顶,琢器多随形成杯,实用、省料,废料还可入药,尤其是透雕技法制作余料更多。除杯外,犀角器形有碗、鼎、簪、钗、带、印等。
明清时期,犀雕艺术发展到了繁盛期。明初多为素身器,明中后期题材、纹饰丰富,更因文人参与而有了雅意。清初承续明风,造型则多样化。清雍正乾隆时期,工艺成熟,风格写实。清末,随国势日蹙而式微。数百年间,一身多能的雕刻家因材施技,竹木、象牙、犀角无所不能,鲍天成、濮澄、商铭、蒋烈卿、方弘斋、盛辅功、周文枢、尤侃、尤通、江福生、尚均等俱为犀角雕刻大家。尤侃号直生,江苏无锡人,活动于明末清初,“善雕刻犀象玉石玩器,精巧为三吴冠”,制器人称“尤犀杯”。香港著名文物鉴赏家叶义医生统计,博物馆藏犀角器,有制作者款识者不超过50件。令人困惑的是,这些雕刻家在当时声名卓著,史料却零脞不全:民间记述语焉不详,藏有大量犀角器的宫廷也未闻有相关文档。
如今,尽管野生动物保护区内的犀仍频遭盗猎者袭击,尽管无良工匠非法加工,但从艺术发展考量,犀角雕刻艺术无疑是凝固的艺术形式了。
正在崛起的中国改变了世界格局,外电常指责中国旺盛的需求导致粮食、木材、石油、矿产等食品、资源价格急骤爆涨,加剧了虎、熊、麝、象、犀、鹿、鲨等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走私,形成了相应的非法动植物及制品交易中心{联合国2010年5月10日发表《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三版)报告,称地球三分之一的动植物面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这些言行意在推卸、转嫁责任,但如何绿色发展、承担道义、履行大国责任,考验着国人的智慧。
在犀角完成了历史使命,离神话、医药、艺术渐行渐远之时,人类当深怀感恩之心,与之道别!祝愿它们平安生息、繁衍。
犀“利”:价值洼地
有机质的犀角易腐,存留至今的制品多属明清时期。已知年代最早的犀角制品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的唐代犀角杯和犀角鱼形腰饰等饰物。美国收藏家霍满棠统计,犀角器存量不足4000件,精工巧绝者少之又少,且绝大部分庋藏于各知名博物馆、收藏家。
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兴起后,书画、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刻、古籍善本、钱币邮品等门类艺术品的今昔价格云泥之别,特别是近现代绘画、当代艺术、明清瓷器、佛像、铜镜、古代绘画、古代书法等单项得到反复、细致的发掘。犀角器有些例外。
雅昌艺术网数据显示,犀角器成交率在40%5~70%间浮动。1994年至2000年问,上拍不足百件,成交价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与文物商店等一级市场交易价格相差无多,50万元以上者屈指可数,成交均价14.32万元。新千年头十年间,上拍量从64件增至2009年的778件,增长11.16倍;成交均价 从约19.40万元增至约34.79万元,涨幅近8成,低于同期其他门类。在“非典”后爆发的行情中,犀角器成交率仅过4成,成交均价跌幅近4成。2005年至2007年,犀角器拍卖走出一轮上涨行情,表现在投放量放大,成交纪录刷新,成交率、成交均价创新高。这是国际拍卖业领军者苏富比、佳士得主导的行情,2件拍品跨越千万元级: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之明末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以1076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140.56万元)晋级千万元;2006年9月21日纽约苏富比秋拍,浙江徐龙集团老板徐其明以203.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80.4640万元)竞得清康熙尤侃款犀角雕仙人乘槎杯。2008年至2009年市场波动,上拍量、成交率微降,成交额、成交均价最多降了四成,苏富比、佳士得在纽约、伦敦拍场投放量锐减:2007年69件,2008年降至52件,2009年再至36件。与此同时,中国市场趋向活跃,2009年以来出现了机构和个人积极介入迹象,中介机构适时运作,仅2010年头5个月投放340件。
市场流通的犀角器数量有限,精品匮乏,资金能将之全部吸纳,这决定了其价格走势。收藏者感受到的炽热度,较2006年的佛像艺术品热有过之而无不及。行情终于在2010年五六月间爆发。“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行情会持续很长时间。”鉴古堂主藤文浩说。十多年前,在经手全部竹木牙角器后,他意识到,无论材料,还是工艺,犀角雕刻艺术品都是绝对的王者。之所以价格低迷,是藏家顾虑流通性差而怯步。香港佳士得两场松竹堂专拍使收藏家认识到了被埋没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犀角的自然风化特征难以仿造,鉴别技术门槛较低。有心人看几件犀角器,就能有基本的感性认识。作伪难度高增强了市场信心。仿犀角器,一是以非洲犀角充亚洲犀角,二是以水牛角等充之,这在清末就很普遍。医药研究者早就致力于从宏观、微观角度辨识亚洲犀角、非洲犀角、旱牛角、水牛角。从艺术品鉴定角度而言,辨识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不难,藤文浩说:“亚洲犀角鱼籽纹细腻,非洲犀角鱼籽纹粗糙;亚洲犀角呈火红色,非洲犀角呈灰白色且透明度高;亚洲犀角外形宽而低,非洲犀角外形窄而长。亚洲犀角制品底部椭圆形大开口,非洲犀角制品长形圆开口。”
犀角器收藏的目标是明清时期制作的犀角器,选择标准是材质、工艺水准、名家雕刻、特异性和重量。藤文浩解释,“亚洲犀角质感细腻、凝重、美观,中国人使用历史悠久;非洲犀角是作为亚洲犀角的补充和替代而进入中国市场的,具有较强的商业目的,艺术性低于亚洲犀角制品。工艺和特异性都重创意,一般而言,人物、动物图案优于山水、花卉、禽鸟图案,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图案优于规整且常见的螭龙图案。犀角器多是随形器,规矩器、仿青铜器等器形较少见。亚洲犀角器小者重量在200克以内,中者200克至500克,大者500克至1300克。”
6月中旬挥槌的嘉德四季第22期上拍犀角器十余件,其瓷器工艺品部业务经理王晶表示,由于年份好、工艺精,犀角器收藏向重亚洲犀角制品,但随着犀角器热的深入,非洲犀角制品价格正呈上涨之势。
有人说,收藏一件犀角器即可称为收藏家。犀角器收藏大家确实不多。香港医生叶义1984年病逝后,家属遵嘱将其珍藏的8l件犀角器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美国纽约收藏家黄蕙英历30余载珍藏犀角器40余件,她的13件精品参加了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弗里尔艺术馆2000年6月举办的“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展”。出身药材世家的美国纽约收藏家霍满棠穷30多年庋藏犀角器80余件,2003年1月香港艺术馆举办“犀角雕刻艺术”展,129件展品来自馆藏及5位藏家,霍满棠负责遴选展品,并出借50余件藏品。藤文浩用心购藏犀角器,最多时拥有七八十件,陆续提升品质后有四五十件,加上其客户收藏的七八十件,形成了一个有规模的犀角器收藏圈。“在收藏、研究犀角器过程中,我纯粹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完全脱离了商人心态。”藤文浩和朋友们有心将这项收藏做得更好,初步打算出版图书、推出私人收藏展。
制约犀角器收藏的是基础薄弱,学术研究著作稀见。霍满棠1999年在香港出版《中国犀角雕刻珍赏》,借个人收藏详叙犀角器的发展、品种与产地、制作,是收藏家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