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难之役后的燕王朱棣,成为了永乐皇帝。离开了旧时的燕王府,南京祭祖登基后,又回到了距此不远的紫禁城。一个对更广阔世界产生了更深远影响的帝国中心,屹立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脚下的永定河平原上。他在留下了广阔的疆土和200多年明朝历史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比洪武遗瓷更加精美的永乐遗瓷。北京城内明清两朝500年间的帝都遗瓷堆积,让适逢盛世得此一观的我们唏嘘不已。
宣德时期延续和完善了永乐时期制瓷的传统和风格,使中国古代制瓷业在“永宣时期”步至巅峰,成为了雄奇美艳的绝唱。
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景德镇和其他地区究竟为皇室烧造了多少官窑瓷器,已无从可考。这些美瓷除少数在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中庋藏外,大部分因天灾人祸化为齑粉,落人尘埃。在景德镇、南京和北京等地的城市遗存中,尤以北京出土的最为珍贵。它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遗瓷一起,共同印证了自身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再现了许多目前不见传世的明代瓷器品种,丰富了传世瓷器的品种内容和研究价值。
红釉瓷
永宣红釉瓷器曾被后世誉为“宝石红釉”,据说釉内掺有西洋红宝石末烧制而成。此说虽乏科学根据,但红宝石般明媚的釉色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永宣红釉不仅釉质肥厚,红色鲜润,且以模印、刻划描金方法,使明亮的红釉富于层次变化。
景德镇珠山出土过一件宣德红釉刻行龙纹梅瓶残器,未见同样的完整传世品,而北京地区的皇城遗瓷中有包括刻行龙纹的多种纹饰的红釉梅瓶残片出土;并有一模印龙纹的盘子残片,模印龙纹处为淡影青釉,盘内外壁口沿处为晕散流动的红釉,更近清代康熙豇豆红釉。联系到景德镇窑址中一件未带纹饰的红釉碗的落选,说明永乐时期的选瓷标准另有原因。红釉带鼓钉的鸟食罐残片的出现,丰富了目前宣德时期官窑鸟食罐的品种。
蓝釉瓷
如果我们把永宣时期的红釉瓷器比做鲜艳的红宝石,那么,永宣时期烧制的蓝釉瓷器,则是当之无愧的蓝宝石。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采用的是进口钴青料,其蓝釉发色艳丽。采用模印、刻划工艺,或在蓝釉底上用白粉凸塑出纹饰,或在蓝釉上用金色描绘纹饰,使之呈现出淡雅幽静和富丽堂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蓝釉瓷始烧于元代,永宣蓝釉比元代纯正蓝艳,品种、数量更多。宣德时期不仅有内壁模印行龙、内心刻朵云纹的蓝釉盘及内外蓝釉、内白外蓝釉盘残片,还有蓝釉风首壶残片(景德镇出土有宣德绿釉和红釉凤首壶残器)。蓝釉堆白花卉大盘残片,盘底厚l厘米,推测口径在50厘米左右。深幽的蓝色底釉衬托出带立体感的白色花卉、云气、行龙纹饰,使蓝釉瓷器显得淡雅幽倩。
蓝釉堆白装饰风格淡雅,而蓝釉描金则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尤其是两块残片烧粘在一起,显示出明代中后期皇宫中藏存此类瓷器甚多,叠放时不加垫隔,对它们的认知态度远远不及今天的收藏投资界。
青釉瓷
永宣时期,浙江龙泉青瓷、景德镇仿龙泉青釉瓷器,堪与宋代龙泉“粉青”和“梅子青”比肩,若不是两者瓷釉厚度有限,其清纯的釉质、青翠的釉色,完全可以和祖母绿、翡翠这些名贵的绿宝石媲美。
龙泉窑场在永宣时期仍为皇宫烧制贡瓷,在窑场发现的贡瓷标本和北京皇城遗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如永乐时期龙泉窑刻划龙纹的太盘残片与窑址遗存相同,而北京皇城遗存的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各式鸟食罐残片,目前在窑址中还未发现。分析这些两地出现的龙泉窑瓷器标本,不难发现,永宣时期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烧制的贡瓷相比,胎体较厚,釉色略暗淡,青瓷纹饰以刻划为主,不若景德镇窑青花和其他品种瓷器胎体轻薄,纹饰精细。这些瓷片的发现,说明永乐、宣德两位皇帝青睐龙泉窑青瓷(永乐皇帝未登基时的燕王旧邸西什库内有洪武龙泉窑青瓷遗存)。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了皇宫喜爱的鸟食罐,还在景德镇窑仿烧龙泉青瓷。景德镇窑瓷器胎质比龙泉窑白细,仿烧出的龙泉青釉晶莹青翠,并开创了景德镇官民窑烧制青釉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影青釉瓷、仿汝窑瓷、仿哥窑瓷,并在景德镇以外的窑场仿烧成功了仿定窑白瓷和仿钧窑瓷。
永宣时期的影青釉瓷延续了宋元时期的风采,胎质愈白细,纹饰以纤细的刻划为主。永宣影青瓷一改宋元影青瓷晶莹的釉色和繁密的纹饰特点,以规整的器型和淡雅匀净的釉色焕发着古老瓷器品种的活力,同时永宣时期诸多名品美瓷的诞生和白釉瓷器的发展,也使永宣这个瓷器发展的顶峰成为了影青瓷器最后谢幕的舞台。
仿烧各式宋元名瓷
在位十年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给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彩。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其对父亲功绩的继承,而宣德铜香炉的铸造和宣德瓷器的发展,则证明了他还是一个热衷于创新的皇帝,不仅曾用铜材仿铸各朝鼎彝,还仿烧了具有本朝特点的各式宋元名瓷,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汝窑瓷始烧于宋,盛于金,以釉质莹润、釉色淡雅闻名。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了数量不多的仿汝瓷,北京皇城遗瓷中零星发现了宣德仿汝瓷残片,胎质细白,釉质莹亮,釉色白中闪微青蓝,与宋金时期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青蓝色汝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盖残片看,仿汝釉瓷器可能更缘于景德镇官窑出于仿名器的品种考虑,并没有把它大量应用到目用瓷器上。
哥窑瓷器传始烧制于宋,惜至今尚未发现窑址。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一定数量的仿哥窑瓷,其胎釉特点区别于宋元真品,更具明初时代特征,釉色灰白或淡灰蓝,釉质透明感强,釉表亮丽,开片较细,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和鸟食罐,多带年款。
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已烧制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等各色颜色釉瓷和白釉瓷,但仿钧釉瓷和仿定窑瓷并没有由景德镇窑烧制,它们可能和龙泉窑一样,由各地的古窑场利用传承有绪的工艺和材料,烧制成功后贡给皇宫。这也可能是一种定制。北京故宫存有明代烧制的定窑和钧窑瓷器,而北京遗瓷也发现模印龙纹的定窑瓷片,龙纹的图案特征与明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龙纹一致,胎质则与定窑瓷器相同,胎体比宋金定窑瓷器明显偏厚,釉质的透明感比宋金时期定窑瓷器略强,釉厚处略闪绿。
目前,在北京皇城遗瓷中未发现永宣时期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钧瓷,但明代钧瓷与宋、金、元三代钧瓷有明显区别。北京故宫藏明代钧瓷盘通体施红紫釉,胎质黄褐,颇具宋金遗风,然而,器型、底足处理、圈足内无釉等特征与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完全相同。明代初期钧窑瓷器的烧制状况,还需进一步通过实物和典籍资料综合分析。
酱釉瓷和黑釉瓷
酱釉又称紫金釉,首先出现在元代瓷器上,洪武时期已出现模印纹的酱釉,但呈色及釉面不均匀。永宣时期酱釉釉面润平,釉色纯正,釉层厚于明代 中后期同类器,并有刻划纹饰和描金等装饰。
永宣时期的黑釉瓷器数量少,景德镇窑址仅出土过黑釉三足炉、方盒等器物。北京皇城遗瓷仅出过一内外黑釉并描金龙纹碗残片、一小片刻龙纹残片。黑釉装饰手法的运用远不及清代(如墨地五彩等品种)丰富,这可能与永宣时期官窑黑釉瓷器的用途单一有关。
酱釉、黑釉同属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高温颜色釉。成熟的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绘制纹饰出现在两晋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宋元时期影青瓷和龙泉青瓷上出现了酱彩点染纹饰,尤其是景德镇影青点彩碗,应是对宣德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的最直接影响。明代洪武时期为中都风阳烧制有黑褐龙纹瓷瓦当和酱釉盘碗,但呈色不如永宣时期纯正。从北京皇城遗瓷看,宣德时期烧制了数量较多、大小尺寸不一的白釉酱彩花卉纹盘,白釉亮青莹润,酱彩纹饰处略凹,并有刻划纹饰。其后有明一代除嘉靖时期酱釉瓷器较多外,此类品种不再大量烧造,说明或是当时宣德皇帝对这一种瓷器喜爱有加,或是统治阶层有特殊的需求。
黄釉瓷
纯正黄釉首先出现在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瓷器上,而景德镇窑白细的瓷胎赋予黄釉更加娇美的呈色,特别是将黄釉施在烧成的瓷器涩胎、瓷器白釉上,使这种低温黄釉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釉质。成化时期以后,所有的黄釉都施于烧成的白釉上,使明代弘治黄釉有“娇黄”之誉。
宣德时期黄釉开启了创新之门。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应属宣德时期官窑瓷器之绝品。胎釉、纹饰、器型等特征与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相同,区别在于纹饰呈色不同;而酱彩属高温釉,黄彩属低温釉,理论上黄彩瓷器烧制更容易。宣德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存世量极少,窑址也乏见残存。仅见一成化款官窑黄彩瓷器,黄釉呈色比宣德时期鲜亮,而北京皇城遗瓷零星可见宣德和嘉靖时期自釉黄彩瓷残片,可能是缘于实际中烧制难度较大所致。
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存量很少,然自宣德时期创烧起就很成功,收藏研究界之所以对弘治、正德的黄釉青花瓷器备加推崇,缘于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完整器存量稀少。北京皇城遗瓷也显示出明代皇宫中的宣德黄釉青花瓷器数量很少。
黄釉堆绿龙纹瓷器见于景德镇永乐地层窑址,但传世品乏见完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有零星的宣德时期黄釉堆绿龙纹盘残片,系在素胎上用细泥条塑出凸起的云龙纹,圈足内施釉,人窑烧成素胎,龙纹和云气纹上施绿釉,其他部分施黄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别致美观。这种装饰方式仅见于永宣和成化时期,其后则采用模印和刻划装饰方式,精美的堆塑彩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紫釉瓷
低温紫釉原被学术界定为最早出现在成化斗彩瓷器上,但实物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已烧制出纯正的紫色低温釉。从紫釉大罐残片看,胎质细密、洁白,外壁阴刻缠枝花卉纹,施釉均匀,发色纯正,在罐底处略有流釉现象。可能将此釉单独施于一器不够美观,既无红釉鲜艳明亮,也无酱釉沉稳纯净,故永宣时期的紫釉瓷器仅见残片,并无大量完整器传世。而当成化斗彩问世后,紫釉作为成化皇帝酒杯上的葡萄和婴孩身上的衣服闪亮登场,成为一代名品上的名彩。
天青釉瓷
天青釉系钴青料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与蓝釉相比,呈色浅蓝纯净。景德镇窑址出土有天青釉盘碗残器,但乏见相同的传世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曾出土永乐时期天青釉内壁模印龙纹、内心划刻朵云纹盘残片和一圈足内青花书“王府”款的内白釉、外天青釉小杯残底。小杯残底不及永宣时期标准官窑器规整,但与王府井地区地名共同印证了明初在今天的王府井地区设立“十王府”。这件带有王府公用器皿性质的小杯,也说明“十王府”不是永乐帝第十子的府邸,而是永乐皇帝为招待各地亲王进京朝觐的招待机构。
白釉瓷
白釉瓷器贯穿了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历史。永宣时期的自釉有“甜白”之美誉,器型十分丰富。在皇城遗瓷中,出现了大量的永宣至嘉靖时期的白釉瓷器,宣德时期白釉瓷器占了很大部分,说明在万历时期紫禁城中还存有大量的白釉瓷器。偶见永乐时期盘内模印行龙纹自釉盘,胎体较厚,釉色亮青,应为永乐早期烧制。
刻款“大明宣德年制”的白釉盘碗,有的盘底厚1.5厘米,碗底厚1厘米,可见器型之硕大。出现较多的有模印花卉、刻朵云及花卉纹的白釉盘,内壁模印花卉和外壁模印莲瓣纹的碗。散见白釉僧帽壶、三足爵杯、内外刻花折沿大盆、外壁刻花纹瓶、执壶等器物残片。此类白釉瓷器不多,但器型丰富,执壶柄即有三种形式。白釉十棱洗理为罕见之物,还有白釉瓷枕和小型弦纹三足小炉及白釉描金爵杯(金色尽失),说明了这些白釉瓷器的陈设瓷和生活用瓷混存于一处的性质。
从这些永宣时期白釉残瓷的数量可以推测,永宣时期不仅烧制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还烧制了许多白釉瓷器。
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首现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中,元代景德镇窑已出现孔雀绿釉瓷器。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彩瓷品种,烧制出了青花孔雀绿釉瓷器。皇城遗瓷里有少量宣德时期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和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碗。从这些残瓷上可以清楚看到整器上看不到的特征。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釉层与胎结合不紧密,孔雀绿青花瓷器则先在素胎上用青料描画纹饰后罩孔雀绿釉烧成,而不是其后用钴青画纹饰后罩透明釉烧成再罩孔雀绿釉两次烧成。所以,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青花瓷器虽釉色润亮美观,但青花发色黑蓝,所绘的鱼藻纹图案内容与相同的蓝地堆白纹和青花瓷器相比,效果欠佳。这可能也是此类瓷器在宣德时期烧制数量较少的原因,同类器在景德镇窑址中少有发现。成化时期亦烧制有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瓷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红绿彩瓷
红绿彩瓷器首现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瓷器上,元代中晚期以后的景德镇窑已经能够烧制呈色鲜艳的红绿彩瓷器,永宣时期仍有烧造,从皇城遗瓷可见云龙纹、花卉纹的红绿彩瓷盘、碗、瓶残片,推测出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盘和瓶的直径及高度分别在40厘米左右和30厘米左右。
虽然永宣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的数量较少,但品种较多。与青花相配成青花五彩,带宣德年款的官窑器仅见西藏所藏青花红绿彩高足碗和宫式碗各一对。景德镇窑址中出土有永乐绿彩瓷器和宣德红彩高足杯修复件。
皇城遗瓷有宣德红彩绘麒麟纹盘残片、红彩绘缠枝花卉纹盘残沿。这些红彩的纹饰图案与同类青花瓷器纹饰相似,有的器型硕大,根据残片推测,红彩盘口径超过了30厘米,说明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红彩被单独运用装饰瓷器,成为呈色红艳的红彩瓷器,不仅受到宣德皇帝的喜爱,还开创了明清两朝红彩瓷器的先河。
青花红彩与红绿彩瓷器的装饰方法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以青花装饰为主,红彩为辅者居多。纹饰多为青花画龙,红彩绘海水,或以青花画海涛,红彩为龙。青红两色相映,艳美无比。尤其是经过火烧或土沁的青花红彩瓷器,青花浓艳,红彩已由红变黄,尽显历史的沧桑。
青花瓷
钴青料自唐代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后,历经千年,诞生了无数精美的青花瓷器,能以白细的胎质、晶莹的釉层、明艳的青色、丰富的图案、生动的纹饰画工、优美的器型、不计成本的烧造工艺于一体的官窑瓷器,只有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
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胎质同样白细,厚润透明的釉质也不少见。唯有永宣时期独特的浓艳钴蓝,在透明的釉层中晕散行走出生动精美的纹饰。永宣时期官窑青花瓷器集器型、图案内容之大成,奠定了明清两代各类瓷器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以至于其后乃至今天的人们对永宣青花瓷器在敬畏之余,只有崇尚。
青花瓷器的精美,贵在纹饰图案的表现。青花瓷器自元代创烧成熟后,青花在瓷胎上的表现,延用了古代绘画之毛笔、墨在纸绢上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青料在瓷胎上的表现技法。
因绝大多数瓷器是圆形,可供描绘图案的区域较小,且瓷胎在未烧制时的特征有异于纸绢,这就要求和决定了瓷器绘画的特殊性。
永宣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画法表现形式基础上细化完善,大量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单线勾勒、双线勾轮廓,淡色填染、复笔点染方法描绘纹饰,并根据器型设计纹饰图案,或根据纹饰设计器型,使青花瓷器生动丰富,如菱形口沿盘碗及器身、荷叶形器盖。有的青花瓷器将模印、刻划、琢塑与青花纹饰结合在一起,模印不只应用在器物成型,而是将纹饰模印在器壁上,以青花填染。如外壁刻划出龙纹,用青花描绘海水纹,或以青花描绘龙纹,再刻划出海水纹饰,利用青色浓艳和刻划纹内釉色深于平面釉色的特点,形成浓艳和淡雅两种风格于一身的对比。将器物雕塑成型后,用青花勾染,强化器物的视觉效果,如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灵芝纹大盖罐,罐盖雕塑成倒置荷叶,叶脉凸起以青花勾染。并饰以灵芝,造型有别于元代青花瓷上青花勾勒叶脉,生动而精致。北京皇城遗瓷出土有此类残片。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还将不同呈色的青料,应用在同一器物上的两种纹饰中,使纹饰图案生动,富有层次变化。如深重青色勾画龙纹,浅淡青色勾画海水,或用粗线条勾画主要纹饰,细线条勾画次要纹饰,使单一的青蓝色调变的更有层次,北京地区的永宣时期官窑遗瓷(上)
王志军
靖难之役后的燕王朱棣,成为了永乐皇帝。离开了旧时的燕王府,南京祭祖登基后,又回到了距此不远的紫禁城。一个对更广阔世界产生了更深远影响的帝国中心,屹立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脚下的永定河平原上。他在留下了广阔的疆土和200多年明朝历史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比洪武遗瓷更加精美的永乐遗瓷。北京城内明清两朝500年间的帝都遗瓷堆积,让适逢盛世得此一观的我们唏嘘不已。
宣德时期延续和完善了永乐时期制瓷的传统和风格,使中国古代制瓷业在“永宣时期”步至巅峰,成为了雄奇美艳的绝唱。
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景德镇和其他地区究竟为皇室烧造了多少官窑瓷器,已无从可考。这些美瓷除少数在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中庋藏外,大部分因天灾人祸化为齑粉,落人尘埃。在景德镇、南京和北京等地的城市遗存中,尤以北京出土的最为珍贵。它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遗瓷一起,共同印证了自身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再现了许多目前不见传世的明代瓷器品种,丰富了传世瓷器的品种内容和研究价值。
红釉瓷
永宣红釉瓷器曾被后世誉为“宝石红釉”,据说釉内掺有西洋红宝石末烧制而成。此说虽乏科学根据,但红宝石般明媚的釉色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永宣红釉不仅釉质肥厚,红色鲜润,且以模印、刻划描金方法,使明亮的红釉富于层次变化。
景德镇珠山出土过一件宣德红釉刻行龙纹梅瓶残器,未见同样的完整传世品,而北京地区的皇城遗瓷中有包括刻行龙纹的多种纹饰的红釉梅瓶残片出土;并有一模印龙纹的盘子残片,模印龙纹处为淡影青釉,盘内外壁口沿处为晕散流动的红釉,更近清代康熙豇豆红釉。联系到景德镇窑址中一件未带纹饰的红釉碗的落选,说明永乐时期的选瓷标准另有原因。红釉带鼓钉的鸟食罐残片的出现,丰富了目前宣德时期官窑鸟食罐的品种。
蓝釉瓷
如果我们把永宣时期的红釉瓷器比做鲜艳的红宝石,那么,永宣时期烧制的蓝釉瓷器,则是当之无愧的蓝宝石。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采用的是进口钴青料,其蓝釉发色艳丽。采用模印、刻划工艺,或在蓝釉底上用白粉凸塑出纹饰,或在蓝釉上用金色描绘纹饰,使之呈现出淡雅幽静和富丽堂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蓝釉瓷始烧于元代,永宣蓝釉比元代纯正蓝艳,品种、数量更多。宣德时期不仅有内壁模印行龙、内心刻朵云纹的蓝釉盘及内外蓝釉、内白外蓝釉盘残片,还有蓝釉风首壶残片(景德镇出土有宣德绿釉和红釉凤首壶残器)。蓝釉堆白花卉大盘残片,盘底厚l厘米,推测口径在50厘米左右。深幽的蓝色底釉衬托出带立体感的白色花卉、云气、行龙纹饰,使蓝釉瓷器显得淡雅幽倩。
蓝釉堆白装饰风格淡雅,而蓝釉描金则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尤其是两块残片烧粘在一起,显示出明代中后期皇宫中藏存此类瓷器甚多,叠放时不加垫隔,对它们的认知态度远远不及今天的收藏投资界。
青釉瓷
永宣时期,浙江龙泉青瓷、景德镇仿龙泉青釉瓷器,堪与宋代龙泉“粉青”和“梅子青”比肩,若不是两者瓷釉厚度有限,其清纯的釉质、青翠的釉色,完全可以和祖母绿、翡翠这些名贵的绿宝石媲美。
龙泉窑场在永宣时期仍为皇宫烧制贡瓷,在窑场发现的贡瓷标本和北京皇城遗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如永乐时期龙泉窑刻划龙纹的太盘残片与窑址遗存相同,而北京皇城遗存的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各式鸟食罐残片,目前在窑址中还未发现。分析这些两地出现的龙泉窑瓷器标本,不难发现,永宣时期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烧制的贡瓷相比,胎体较厚,釉色略暗淡,青瓷纹饰以刻划为主,不若景德镇窑青花和其他品种瓷器胎体轻薄,纹饰精细。这些瓷片的发现,说明永乐、宣德两位皇帝青睐龙泉窑青瓷(永乐皇帝未登基时的燕王旧邸西什库内有洪武龙泉窑青瓷遗存)。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了皇宫喜爱的鸟食罐,还在景德镇窑仿烧龙泉青瓷。景德镇窑瓷器胎质比龙泉窑白细,仿烧出的龙泉青釉晶莹青翠,并开创了景德镇官民窑烧制青釉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影青釉瓷、仿汝窑瓷、仿哥窑瓷,并在景德镇以外的窑场仿烧成功了仿定窑白瓷和仿钧窑瓷。
永宣时期的影青釉瓷延续了宋元时 期的风采,胎质愈白细,纹饰以纤细的刻划为主。永宣影青瓷一改宋元影青瓷晶莹的釉色和繁密的纹饰特点,以规整的器型和淡雅匀净的釉色焕发着古老瓷器品种的活力,同时永宣时期诸多名品美瓷的诞生和白釉瓷器的发展,也使永宣这个瓷器发展的顶峰成为了影青瓷器最后谢幕的舞台。
仿烧各式宋元名瓷
在位十年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给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彩。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其对父亲功绩的继承,而宣德铜香炉的铸造和宣德瓷器的发展,则证明了他还是一个热衷于创新的皇帝,不仅曾用铜材仿铸各朝鼎彝,还仿烧了具有本朝特点的各式宋元名瓷,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汝窑瓷始烧于宋,盛于金,以釉质莹润、釉色淡雅闻名。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了数量不多的仿汝瓷,北京皇城遗瓷中零星发现了宣德仿汝瓷残片,胎质细白,釉质莹亮,釉色白中闪微青蓝,与宋金时期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青蓝色汝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盖残片看,仿汝釉瓷器可能更缘于景德镇官窑出于仿名器的品种考虑,并没有把它大量应用到目用瓷器上。
哥窑瓷器传始烧制于宋,惜至今尚未发现窑址。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一定数量的仿哥窑瓷,其胎釉特点区别于宋元真品,更具明初时代特征,釉色灰白或淡灰蓝,釉质透明感强,釉表亮丽,开片较细,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和鸟食罐,多带年款。
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已烧制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等各色颜色釉瓷和白釉瓷,但仿钧釉瓷和仿定窑瓷并没有由景德镇窑烧制,它们可能和龙泉窑一样,由各地的古窑场利用传承有绪的工艺和材料,烧制成功后贡给皇宫。这也可能是一种定制。北京故宫存有明代烧制的定窑和钧窑瓷器,而北京遗瓷也发现模印龙纹的定窑瓷片,龙纹的图案特征与明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龙纹一致,胎质则与定窑瓷器相同,胎体比宋金定窑瓷器明显偏厚,釉质的透明感比宋金时期定窑瓷器略强,釉厚处略闪绿。
目前,在北京皇城遗瓷中未发现永宣时期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钧瓷,但明代钧瓷与宋、金、元三代钧瓷有明显区别。北京故宫藏明代钧瓷盘通体施红紫釉,胎质黄褐,颇具宋金遗风,然而,器型、底足处理、圈足内无釉等特征与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完全相同。明代初期钧窑瓷器的烧制状况,还需进一步通过实物和典籍资料综合分析。
酱釉瓷和黑釉瓷
酱釉又称紫金釉,首先出现在元代瓷器上,洪武时期已出现模印纹的酱釉,但呈色及釉面不均匀。永宣时期酱釉釉面润平,釉色纯正,釉层厚于明代中后期同类器,并有刻划纹饰和描金等装饰。
永宣时期的黑釉瓷器数量少,景德镇窑址仅出土过黑釉三足炉、方盒等器物。北京皇城遗瓷仅出过一内外黑釉并描金龙纹碗残片、一小片刻龙纹残片。黑釉装饰手法的运用远不及清代(如墨地五彩等品种)丰富,这可能与永宣时期官窑黑釉瓷器的用途单一有关。
酱釉、黑釉同属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高温颜色釉。成熟的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绘制纹饰出现在两晋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宋元时期影青瓷和龙泉青瓷上出现了酱彩点染纹饰,尤其是景德镇影青点彩碗,应是对宣德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的最直接影响。明代洪武时期为中都风阳烧制有黑褐龙纹瓷瓦当和酱釉盘碗,但呈色不如永宣时期纯正。从北京皇城遗瓷看,宣德时期烧制了数量较多、大小尺寸不一的白釉酱彩花卉纹盘,白釉亮青莹润,酱彩纹饰处略凹,并有刻划纹饰。其后有明一代除嘉靖时期酱釉瓷器较多外,此类品种不再大量烧造,说明或是当时宣德皇帝对这一种瓷器喜爱有加,或是统治阶层有特殊的需求。
黄釉瓷
纯正黄釉首先出现在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瓷器上,而景德镇窑白细的瓷胎赋予黄釉更加娇美的呈色,特别是将黄釉施在烧成的瓷器涩胎、瓷器白釉上,使这种低温黄釉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釉质。成化时期以后,所有的黄釉都施于烧成的白釉上,使明代弘治黄釉有“娇黄”之誉。
宣德时期黄釉开启了创新之门。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应属宣德时期官窑瓷器之绝品。胎釉、纹饰、器型等特征与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相同,区别在于纹饰呈色不同;而酱彩属高温釉,黄彩属低温釉,理论上黄彩瓷器烧制更容易。宣德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存世量极少,窑址也乏见残存。仅见一成化款官窑黄彩瓷器,黄釉呈色比宣德时期鲜亮,而北京皇城遗瓷零星可见宣德和嘉靖时期自釉黄彩瓷残片,可能是缘于实际中烧制难度较大所致。
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存量很少,然自宣德时期创烧起就很成功,收藏研究界之所以对弘治、正德的黄釉青花瓷器备加推崇,缘于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完整器存量稀少。北京皇城遗瓷也显示出明代皇宫中的宣德黄釉青花瓷器数量很少。
黄釉堆绿龙纹瓷器见于景德镇永乐地层窑址,但传世品乏见完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有零星的宣德时期黄釉堆绿龙纹盘残片,系在素胎上用细泥条塑出凸起的云龙纹,圈足内施釉,人窑烧成素胎,龙纹和云气纹上施绿釉,其他部分施黄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别致美观。这种装饰方式仅见于永宣和成化时期,其后则采用模印和刻划装饰方式,精美的堆塑彩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紫釉瓷
低温紫釉原被学术界定为最早出现在成化斗彩瓷器上,但实物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已烧制出纯正的紫色低温釉。从紫釉大罐残片看,胎质细密、洁白,外壁阴刻缠枝花卉纹,施釉均匀,发色纯正,在罐底处略有流釉现象。可能将此釉单独施于一器不够美观,既无红釉鲜艳明亮,也无酱釉沉稳纯净,故永宣时期的紫釉瓷器仅见残片,并无大量完整器传世。而当成化斗彩问世后,紫釉作为成化皇帝酒杯上的葡萄和婴孩身上的衣服闪亮登场,成为一代名品上的名彩。
天青釉瓷
天青釉系钴青料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与蓝釉相比,呈色浅蓝纯净。景德镇窑址出土有天青釉盘碗残器,但乏见相同的传世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曾出土永乐时期天青釉内壁模印龙纹、内心划刻朵云纹盘残片和一圈足内青花书“王府”款的内白釉、外天青釉小杯残底。小杯残底不及永宣时期标准官窑器规整,但与王府井地区地名共同印证了明初在今天的王府井地区设立“十王府”。这件带有王府公用器皿性质的小杯,也说明“十王府”不是永乐帝第十子的府邸,而是永乐皇帝为招待各地亲王进京朝觐的招待机构。
白釉瓷
白釉瓷器贯穿了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历史。永宣时期的自釉有“甜白”之美誉,器型十分丰富。在皇城遗瓷中,出现了大量的永宣至嘉靖时期的白釉瓷器,宣德时期白釉瓷器占了很大部分,说明在万历时期紫禁城中还存有大量的白釉瓷器。偶见永乐时期盘内模印行龙纹自釉盘,胎体较厚,釉色亮青,应为永乐早期烧制。
刻款“大明宣德年制”的白釉盘 碗,有的盘底厚1.5厘米,碗底厚1厘米,可见器型之硕大。出现较多的有模印花卉、刻朵云及花卉纹的白釉盘,内壁模印花卉和外壁模印莲瓣纹的碗。散见白釉僧帽壶、三足爵杯、内外刻花折沿大盆、外壁刻花纹瓶、执壶等器物残片。此类白釉瓷器不多,但器型丰富,执壶柄即有三种形式。白釉十棱洗理为罕见之物,还有白釉瓷枕和小型弦纹三足小炉及白釉描金爵杯(金色尽失),说明了这些白釉瓷器的陈设瓷和生活用瓷混存于一处的性质。
从这些永宣时期白釉残瓷的数量可以推测,永宣时期不仅烧制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还烧制了许多白釉瓷器。
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首现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中,元代景德镇窑已出现孔雀绿釉瓷器。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彩瓷品种,烧制出了青花孔雀绿釉瓷器。皇城遗瓷里有少量宣德时期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和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碗。从这些残瓷上可以清楚看到整器上看不到的特征。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釉层与胎结合不紧密,孔雀绿青花瓷器则先在素胎上用青料描画纹饰后罩孔雀绿釉烧成,而不是其后用钴青画纹饰后罩透明釉烧成再罩孔雀绿釉两次烧成。所以,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青花瓷器虽釉色润亮美观,但青花发色黑蓝,所绘的鱼藻纹图案内容与相同的蓝地堆白纹和青花瓷器相比,效果欠佳。这可能也是此类瓷器在宣德时期烧制数量较少的原因,同类器在景德镇窑址中少有发现。成化时期亦烧制有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瓷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红绿彩瓷
红绿彩瓷器首现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瓷器上,元代中晚期以后的景德镇窑已经能够烧制呈色鲜艳的红绿彩瓷器,永宣时期仍有烧造,从皇城遗瓷可见云龙纹、花卉纹的红绿彩瓷盘、碗、瓶残片,推测出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盘和瓶的直径及高度分别在40厘米左右和30厘米左右。
虽然永宣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的数量较少,但品种较多。与青花相配成青花五彩,带宣德年款的官窑器仅见西藏所藏青花红绿彩高足碗和宫式碗各一对。景德镇窑址中出土有永乐绿彩瓷器和宣德红彩高足杯修复件。
皇城遗瓷有宣德红彩绘麒麟纹盘残片、红彩绘缠枝花卉纹盘残沿。这些红彩的纹饰图案与同类青花瓷器纹饰相似,有的器型硕大,根据残片推测,红彩盘口径超过了30厘米,说明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红彩被单独运用装饰瓷器,成为呈色红艳的红彩瓷器,不仅受到宣德皇帝的喜爱,还开创了明清两朝红彩瓷器的先河。
青花红彩与红绿彩瓷器的装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以青花装饰为主,红彩为辅者居多。纹饰多为青花画龙,红彩绘海水,或以青花画海涛,红彩为龙。青红两色相映,艳美无比。尤其是经过火烧或土沁的青花红彩瓷器,青花浓艳,红彩已由红变黄,尽显历史的沧桑。
青花瓷
钴青料自唐代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后,历经千年,诞生了无数精美的青花瓷器,能以白细的胎质、晶莹的釉层、明艳的青色、丰富的图案、生动的纹饰画工、优美的器型、不计成本的烧造工艺于一体的官窑瓷器,只有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
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胎质同样白细,厚润透明的釉质也不少见。唯有永宣时期独特的浓艳钴蓝,在透明的釉层中晕散行走出生动精美的纹饰。永宣时期官窑青花瓷器集器型、图案内容之大成,奠定了明清两代各类瓷器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以至于其后乃至今天的人们对永宣青花瓷器在敬畏之余,只有崇尚。
青花瓷器的精美,贵在纹饰图案的表现。青花瓷器自元代创烧成熟后,青花在瓷胎上的表现,延用了古代绘画之毛笔、墨在纸绢上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青料在瓷胎上的表现技法。
因绝大多数瓷器是圆形,可供描绘图案的区域较小,且瓷胎在未烧制时的特征有异于纸绢,这就要求和决定了瓷器绘画的特殊性。
永宣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画法表现形式基础上细化完善,大量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单线勾勒、双线勾轮廓,淡色填染、复笔点染方法描绘纹饰,并根据器型设计纹饰图案,或根据纹饰设计器型,使青花瓷器生动丰富,如菱形口沿盘碗及器身、荷叶形器盖。有的青花瓷器将模印、刻划、琢塑与青花纹饰结合在一起,模印不只应用在器物成型,而是将纹饰模印在器壁上,以青花填染。如外壁刻划出龙纹,用青花描绘海水纹,或以青花描绘龙纹,再刻划出海水纹饰,利用青色浓艳和刻划纹内釉色深于平面釉色的特点,形成浓艳和淡雅两种风格于一身的对比。将器物雕塑成型后,用青花勾染,强化器物的视觉效果,如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灵芝纹大盖罐,罐盖雕塑成倒置荷叶,叶脉凸起以青花勾染。并饰以灵芝,造型有别于元代青花瓷上青花勾勒叶脉,生动而精致。北京皇城遗瓷出土有此类残片。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还将不同呈色的青料,应用在同一器物上的两种纹饰中,使纹饰图案生动,富有层次变化。如深重青色勾画龙纹,浅淡青色勾画海水,或用粗线条勾画主要纹饰,细线条勾画次要纹饰,使单一的青蓝色调变的更有层次,更接近水墨画的浓淡深浅层次变化,更有韵味。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着意体现皇权的威严性和唯一性,或是体现皇家瓷器的高贵、雍容、华丽,则以描金装饰。永宣时期的红釉、蓝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品种瓷器上,都出现有描金装饰,其中,以青花瓷器描金的数量最多,成为一代名器。
釉里红瓷
永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延续了洪武釉里红的特点,胎釉更加白细莹润,釉里红呈色更加纯正鲜艳,器型和纹饰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只不过数量较少,纹饰应用不普遍。更接近水墨画的浓淡深浅层次变化,更有韵味。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着意体现皇权的威严性和唯一性,或是体现皇家瓷器的高贵、雍容、华丽,则以描金装饰。永宣时期的红釉、蓝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品种瓷器上,都出现有描金装饰,其中,以青花瓷器描金的数量最多,成为一代名器。
釉里红瓷
永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延续了洪武釉里红的特点,胎釉更加白细莹润,釉里红呈色更加纯正鲜艳,器型和纹饰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只不过数量较少,纹饰应用不普遍。
宣德时期延续和完善了永乐时期制瓷的传统和风格,使中国古代制瓷业在“永宣时期”步至巅峰,成为了雄奇美艳的绝唱。
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景德镇和其他地区究竟为皇室烧造了多少官窑瓷器,已无从可考。这些美瓷除少数在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中庋藏外,大部分因天灾人祸化为齑粉,落人尘埃。在景德镇、南京和北京等地的城市遗存中,尤以北京出土的最为珍贵。它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遗瓷一起,共同印证了自身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再现了许多目前不见传世的明代瓷器品种,丰富了传世瓷器的品种内容和研究价值。
红釉瓷
永宣红釉瓷器曾被后世誉为“宝石红釉”,据说釉内掺有西洋红宝石末烧制而成。此说虽乏科学根据,但红宝石般明媚的釉色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永宣红釉不仅釉质肥厚,红色鲜润,且以模印、刻划描金方法,使明亮的红釉富于层次变化。
景德镇珠山出土过一件宣德红釉刻行龙纹梅瓶残器,未见同样的完整传世品,而北京地区的皇城遗瓷中有包括刻行龙纹的多种纹饰的红釉梅瓶残片出土;并有一模印龙纹的盘子残片,模印龙纹处为淡影青釉,盘内外壁口沿处为晕散流动的红釉,更近清代康熙豇豆红釉。联系到景德镇窑址中一件未带纹饰的红釉碗的落选,说明永乐时期的选瓷标准另有原因。红釉带鼓钉的鸟食罐残片的出现,丰富了目前宣德时期官窑鸟食罐的品种。
蓝釉瓷
如果我们把永宣时期的红釉瓷器比做鲜艳的红宝石,那么,永宣时期烧制的蓝釉瓷器,则是当之无愧的蓝宝石。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采用的是进口钴青料,其蓝釉发色艳丽。采用模印、刻划工艺,或在蓝釉底上用白粉凸塑出纹饰,或在蓝釉上用金色描绘纹饰,使之呈现出淡雅幽静和富丽堂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蓝釉瓷始烧于元代,永宣蓝釉比元代纯正蓝艳,品种、数量更多。宣德时期不仅有内壁模印行龙、内心刻朵云纹的蓝釉盘及内外蓝釉、内白外蓝釉盘残片,还有蓝釉风首壶残片(景德镇出土有宣德绿釉和红釉凤首壶残器)。蓝釉堆白花卉大盘残片,盘底厚l厘米,推测口径在50厘米左右。深幽的蓝色底釉衬托出带立体感的白色花卉、云气、行龙纹饰,使蓝釉瓷器显得淡雅幽倩。
蓝釉堆白装饰风格淡雅,而蓝釉描金则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尤其是两块残片烧粘在一起,显示出明代中后期皇宫中藏存此类瓷器甚多,叠放时不加垫隔,对它们的认知态度远远不及今天的收藏投资界。
青釉瓷
永宣时期,浙江龙泉青瓷、景德镇仿龙泉青釉瓷器,堪与宋代龙泉“粉青”和“梅子青”比肩,若不是两者瓷釉厚度有限,其清纯的釉质、青翠的釉色,完全可以和祖母绿、翡翠这些名贵的绿宝石媲美。
龙泉窑场在永宣时期仍为皇宫烧制贡瓷,在窑场发现的贡瓷标本和北京皇城遗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如永乐时期龙泉窑刻划龙纹的太盘残片与窑址遗存相同,而北京皇城遗存的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各式鸟食罐残片,目前在窑址中还未发现。分析这些两地出现的龙泉窑瓷器标本,不难发现,永宣时期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烧制的贡瓷相比,胎体较厚,釉色略暗淡,青瓷纹饰以刻划为主,不若景德镇窑青花和其他品种瓷器胎体轻薄,纹饰精细。这些瓷片的发现,说明永乐、宣德两位皇帝青睐龙泉窑青瓷(永乐皇帝未登基时的燕王旧邸西什库内有洪武龙泉窑青瓷遗存)。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了皇宫喜爱的鸟食罐,还在景德镇窑仿烧龙泉青瓷。景德镇窑瓷器胎质比龙泉窑白细,仿烧出的龙泉青釉晶莹青翠,并开创了景德镇官民窑烧制青釉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影青釉瓷、仿汝窑瓷、仿哥窑瓷,并在景德镇以外的窑场仿烧成功了仿定窑白瓷和仿钧窑瓷。
永宣时期的影青釉瓷延续了宋元时期的风采,胎质愈白细,纹饰以纤细的刻划为主。永宣影青瓷一改宋元影青瓷晶莹的釉色和繁密的纹饰特点,以规整的器型和淡雅匀净的釉色焕发着古老瓷器品种的活力,同时永宣时期诸多名品美瓷的诞生和白釉瓷器的发展,也使永宣这个瓷器发展的顶峰成为了影青瓷器最后谢幕的舞台。
仿烧各式宋元名瓷
在位十年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给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彩。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其对父亲功绩的继承,而宣德铜香炉的铸造和宣德瓷器的发展,则证明了他还是一个热衷于创新的皇帝,不仅曾用铜材仿铸各朝鼎彝,还仿烧了具有本朝特点的各式宋元名瓷,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汝窑瓷始烧于宋,盛于金,以釉质莹润、釉色淡雅闻名。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了数量不多的仿汝瓷,北京皇城遗瓷中零星发现了宣德仿汝瓷残片,胎质细白,釉质莹亮,釉色白中闪微青蓝,与宋金时期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青蓝色汝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盖残片看,仿汝釉瓷器可能更缘于景德镇官窑出于仿名器的品种考虑,并没有把它大量应用到目用瓷器上。
哥窑瓷器传始烧制于宋,惜至今尚未发现窑址。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一定数量的仿哥窑瓷,其胎釉特点区别于宋元真品,更具明初时代特征,釉色灰白或淡灰蓝,釉质透明感强,釉表亮丽,开片较细,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和鸟食罐,多带年款。
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已烧制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等各色颜色釉瓷和白釉瓷,但仿钧釉瓷和仿定窑瓷并没有由景德镇窑烧制,它们可能和龙泉窑一样,由各地的古窑场利用传承有绪的工艺和材料,烧制成功后贡给皇宫。这也可能是一种定制。北京故宫存有明代烧制的定窑和钧窑瓷器,而北京遗瓷也发现模印龙纹的定窑瓷片,龙纹的图案特征与明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龙纹一致,胎质则与定窑瓷器相同,胎体比宋金定窑瓷器明显偏厚,釉质的透明感比宋金时期定窑瓷器略强,釉厚处略闪绿。
目前,在北京皇城遗瓷中未发现永宣时期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钧瓷,但明代钧瓷与宋、金、元三代钧瓷有明显区别。北京故宫藏明代钧瓷盘通体施红紫釉,胎质黄褐,颇具宋金遗风,然而,器型、底足处理、圈足内无釉等特征与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完全相同。明代初期钧窑瓷器的烧制状况,还需进一步通过实物和典籍资料综合分析。
酱釉瓷和黑釉瓷
酱釉又称紫金釉,首先出现在元代瓷器上,洪武时期已出现模印纹的酱釉,但呈色及釉面不均匀。永宣时期酱釉釉面润平,釉色纯正,釉层厚于明代 中后期同类器,并有刻划纹饰和描金等装饰。
永宣时期的黑釉瓷器数量少,景德镇窑址仅出土过黑釉三足炉、方盒等器物。北京皇城遗瓷仅出过一内外黑釉并描金龙纹碗残片、一小片刻龙纹残片。黑釉装饰手法的运用远不及清代(如墨地五彩等品种)丰富,这可能与永宣时期官窑黑釉瓷器的用途单一有关。
酱釉、黑釉同属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高温颜色釉。成熟的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绘制纹饰出现在两晋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宋元时期影青瓷和龙泉青瓷上出现了酱彩点染纹饰,尤其是景德镇影青点彩碗,应是对宣德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的最直接影响。明代洪武时期为中都风阳烧制有黑褐龙纹瓷瓦当和酱釉盘碗,但呈色不如永宣时期纯正。从北京皇城遗瓷看,宣德时期烧制了数量较多、大小尺寸不一的白釉酱彩花卉纹盘,白釉亮青莹润,酱彩纹饰处略凹,并有刻划纹饰。其后有明一代除嘉靖时期酱釉瓷器较多外,此类品种不再大量烧造,说明或是当时宣德皇帝对这一种瓷器喜爱有加,或是统治阶层有特殊的需求。
黄釉瓷
纯正黄釉首先出现在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瓷器上,而景德镇窑白细的瓷胎赋予黄釉更加娇美的呈色,特别是将黄釉施在烧成的瓷器涩胎、瓷器白釉上,使这种低温黄釉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釉质。成化时期以后,所有的黄釉都施于烧成的白釉上,使明代弘治黄釉有“娇黄”之誉。
宣德时期黄釉开启了创新之门。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应属宣德时期官窑瓷器之绝品。胎釉、纹饰、器型等特征与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相同,区别在于纹饰呈色不同;而酱彩属高温釉,黄彩属低温釉,理论上黄彩瓷器烧制更容易。宣德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存世量极少,窑址也乏见残存。仅见一成化款官窑黄彩瓷器,黄釉呈色比宣德时期鲜亮,而北京皇城遗瓷零星可见宣德和嘉靖时期自釉黄彩瓷残片,可能是缘于实际中烧制难度较大所致。
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存量很少,然自宣德时期创烧起就很成功,收藏研究界之所以对弘治、正德的黄釉青花瓷器备加推崇,缘于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完整器存量稀少。北京皇城遗瓷也显示出明代皇宫中的宣德黄釉青花瓷器数量很少。
黄釉堆绿龙纹瓷器见于景德镇永乐地层窑址,但传世品乏见完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有零星的宣德时期黄釉堆绿龙纹盘残片,系在素胎上用细泥条塑出凸起的云龙纹,圈足内施釉,人窑烧成素胎,龙纹和云气纹上施绿釉,其他部分施黄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别致美观。这种装饰方式仅见于永宣和成化时期,其后则采用模印和刻划装饰方式,精美的堆塑彩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紫釉瓷
低温紫釉原被学术界定为最早出现在成化斗彩瓷器上,但实物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已烧制出纯正的紫色低温釉。从紫釉大罐残片看,胎质细密、洁白,外壁阴刻缠枝花卉纹,施釉均匀,发色纯正,在罐底处略有流釉现象。可能将此釉单独施于一器不够美观,既无红釉鲜艳明亮,也无酱釉沉稳纯净,故永宣时期的紫釉瓷器仅见残片,并无大量完整器传世。而当成化斗彩问世后,紫釉作为成化皇帝酒杯上的葡萄和婴孩身上的衣服闪亮登场,成为一代名品上的名彩。
天青釉瓷
天青釉系钴青料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与蓝釉相比,呈色浅蓝纯净。景德镇窑址出土有天青釉盘碗残器,但乏见相同的传世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曾出土永乐时期天青釉内壁模印龙纹、内心划刻朵云纹盘残片和一圈足内青花书“王府”款的内白釉、外天青釉小杯残底。小杯残底不及永宣时期标准官窑器规整,但与王府井地区地名共同印证了明初在今天的王府井地区设立“十王府”。这件带有王府公用器皿性质的小杯,也说明“十王府”不是永乐帝第十子的府邸,而是永乐皇帝为招待各地亲王进京朝觐的招待机构。
白釉瓷
白釉瓷器贯穿了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历史。永宣时期的自釉有“甜白”之美誉,器型十分丰富。在皇城遗瓷中,出现了大量的永宣至嘉靖时期的白釉瓷器,宣德时期白釉瓷器占了很大部分,说明在万历时期紫禁城中还存有大量的白釉瓷器。偶见永乐时期盘内模印行龙纹自釉盘,胎体较厚,釉色亮青,应为永乐早期烧制。
刻款“大明宣德年制”的白釉盘碗,有的盘底厚1.5厘米,碗底厚1厘米,可见器型之硕大。出现较多的有模印花卉、刻朵云及花卉纹的白釉盘,内壁模印花卉和外壁模印莲瓣纹的碗。散见白釉僧帽壶、三足爵杯、内外刻花折沿大盆、外壁刻花纹瓶、执壶等器物残片。此类白釉瓷器不多,但器型丰富,执壶柄即有三种形式。白釉十棱洗理为罕见之物,还有白釉瓷枕和小型弦纹三足小炉及白釉描金爵杯(金色尽失),说明了这些白釉瓷器的陈设瓷和生活用瓷混存于一处的性质。
从这些永宣时期白釉残瓷的数量可以推测,永宣时期不仅烧制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还烧制了许多白釉瓷器。
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首现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中,元代景德镇窑已出现孔雀绿釉瓷器。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彩瓷品种,烧制出了青花孔雀绿釉瓷器。皇城遗瓷里有少量宣德时期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和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碗。从这些残瓷上可以清楚看到整器上看不到的特征。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釉层与胎结合不紧密,孔雀绿青花瓷器则先在素胎上用青料描画纹饰后罩孔雀绿釉烧成,而不是其后用钴青画纹饰后罩透明釉烧成再罩孔雀绿釉两次烧成。所以,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青花瓷器虽釉色润亮美观,但青花发色黑蓝,所绘的鱼藻纹图案内容与相同的蓝地堆白纹和青花瓷器相比,效果欠佳。这可能也是此类瓷器在宣德时期烧制数量较少的原因,同类器在景德镇窑址中少有发现。成化时期亦烧制有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瓷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红绿彩瓷
红绿彩瓷器首现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瓷器上,元代中晚期以后的景德镇窑已经能够烧制呈色鲜艳的红绿彩瓷器,永宣时期仍有烧造,从皇城遗瓷可见云龙纹、花卉纹的红绿彩瓷盘、碗、瓶残片,推测出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盘和瓶的直径及高度分别在40厘米左右和30厘米左右。
虽然永宣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的数量较少,但品种较多。与青花相配成青花五彩,带宣德年款的官窑器仅见西藏所藏青花红绿彩高足碗和宫式碗各一对。景德镇窑址中出土有永乐绿彩瓷器和宣德红彩高足杯修复件。
皇城遗瓷有宣德红彩绘麒麟纹盘残片、红彩绘缠枝花卉纹盘残沿。这些红彩的纹饰图案与同类青花瓷器纹饰相似,有的器型硕大,根据残片推测,红彩盘口径超过了30厘米,说明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红彩被单独运用装饰瓷器,成为呈色红艳的红彩瓷器,不仅受到宣德皇帝的喜爱,还开创了明清两朝红彩瓷器的先河。
青花红彩与红绿彩瓷器的装饰方法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以青花装饰为主,红彩为辅者居多。纹饰多为青花画龙,红彩绘海水,或以青花画海涛,红彩为龙。青红两色相映,艳美无比。尤其是经过火烧或土沁的青花红彩瓷器,青花浓艳,红彩已由红变黄,尽显历史的沧桑。
青花瓷
钴青料自唐代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后,历经千年,诞生了无数精美的青花瓷器,能以白细的胎质、晶莹的釉层、明艳的青色、丰富的图案、生动的纹饰画工、优美的器型、不计成本的烧造工艺于一体的官窑瓷器,只有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
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胎质同样白细,厚润透明的釉质也不少见。唯有永宣时期独特的浓艳钴蓝,在透明的釉层中晕散行走出生动精美的纹饰。永宣时期官窑青花瓷器集器型、图案内容之大成,奠定了明清两代各类瓷器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以至于其后乃至今天的人们对永宣青花瓷器在敬畏之余,只有崇尚。
青花瓷器的精美,贵在纹饰图案的表现。青花瓷器自元代创烧成熟后,青花在瓷胎上的表现,延用了古代绘画之毛笔、墨在纸绢上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青料在瓷胎上的表现技法。
因绝大多数瓷器是圆形,可供描绘图案的区域较小,且瓷胎在未烧制时的特征有异于纸绢,这就要求和决定了瓷器绘画的特殊性。
永宣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画法表现形式基础上细化完善,大量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单线勾勒、双线勾轮廓,淡色填染、复笔点染方法描绘纹饰,并根据器型设计纹饰图案,或根据纹饰设计器型,使青花瓷器生动丰富,如菱形口沿盘碗及器身、荷叶形器盖。有的青花瓷器将模印、刻划、琢塑与青花纹饰结合在一起,模印不只应用在器物成型,而是将纹饰模印在器壁上,以青花填染。如外壁刻划出龙纹,用青花描绘海水纹,或以青花描绘龙纹,再刻划出海水纹饰,利用青色浓艳和刻划纹内釉色深于平面釉色的特点,形成浓艳和淡雅两种风格于一身的对比。将器物雕塑成型后,用青花勾染,强化器物的视觉效果,如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灵芝纹大盖罐,罐盖雕塑成倒置荷叶,叶脉凸起以青花勾染。并饰以灵芝,造型有别于元代青花瓷上青花勾勒叶脉,生动而精致。北京皇城遗瓷出土有此类残片。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还将不同呈色的青料,应用在同一器物上的两种纹饰中,使纹饰图案生动,富有层次变化。如深重青色勾画龙纹,浅淡青色勾画海水,或用粗线条勾画主要纹饰,细线条勾画次要纹饰,使单一的青蓝色调变的更有层次,北京地区的永宣时期官窑遗瓷(上)
王志军
靖难之役后的燕王朱棣,成为了永乐皇帝。离开了旧时的燕王府,南京祭祖登基后,又回到了距此不远的紫禁城。一个对更广阔世界产生了更深远影响的帝国中心,屹立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脚下的永定河平原上。他在留下了广阔的疆土和200多年明朝历史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比洪武遗瓷更加精美的永乐遗瓷。北京城内明清两朝500年间的帝都遗瓷堆积,让适逢盛世得此一观的我们唏嘘不已。
宣德时期延续和完善了永乐时期制瓷的传统和风格,使中国古代制瓷业在“永宣时期”步至巅峰,成为了雄奇美艳的绝唱。
永乐至宣德的32年间,景德镇和其他地区究竟为皇室烧造了多少官窑瓷器,已无从可考。这些美瓷除少数在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中庋藏外,大部分因天灾人祸化为齑粉,落人尘埃。在景德镇、南京和北京等地的城市遗存中,尤以北京出土的最为珍贵。它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遗瓷一起,共同印证了自身的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再现了许多目前不见传世的明代瓷器品种,丰富了传世瓷器的品种内容和研究价值。
红釉瓷
永宣红釉瓷器曾被后世誉为“宝石红釉”,据说釉内掺有西洋红宝石末烧制而成。此说虽乏科学根据,但红宝石般明媚的釉色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永宣红釉不仅釉质肥厚,红色鲜润,且以模印、刻划描金方法,使明亮的红釉富于层次变化。
景德镇珠山出土过一件宣德红釉刻行龙纹梅瓶残器,未见同样的完整传世品,而北京地区的皇城遗瓷中有包括刻行龙纹的多种纹饰的红釉梅瓶残片出土;并有一模印龙纹的盘子残片,模印龙纹处为淡影青釉,盘内外壁口沿处为晕散流动的红釉,更近清代康熙豇豆红釉。联系到景德镇窑址中一件未带纹饰的红釉碗的落选,说明永乐时期的选瓷标准另有原因。红釉带鼓钉的鸟食罐残片的出现,丰富了目前宣德时期官窑鸟食罐的品种。
蓝釉瓷
如果我们把永宣时期的红釉瓷器比做鲜艳的红宝石,那么,永宣时期烧制的蓝釉瓷器,则是当之无愧的蓝宝石。
永宣时期青花瓷器采用的是进口钴青料,其蓝釉发色艳丽。采用模印、刻划工艺,或在蓝釉底上用白粉凸塑出纹饰,或在蓝釉上用金色描绘纹饰,使之呈现出淡雅幽静和富丽堂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蓝釉瓷始烧于元代,永宣蓝釉比元代纯正蓝艳,品种、数量更多。宣德时期不仅有内壁模印行龙、内心刻朵云纹的蓝釉盘及内外蓝釉、内白外蓝釉盘残片,还有蓝釉风首壶残片(景德镇出土有宣德绿釉和红釉凤首壶残器)。蓝釉堆白花卉大盘残片,盘底厚l厘米,推测口径在50厘米左右。深幽的蓝色底釉衬托出带立体感的白色花卉、云气、行龙纹饰,使蓝釉瓷器显得淡雅幽倩。
蓝釉堆白装饰风格淡雅,而蓝釉描金则显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尤其是两块残片烧粘在一起,显示出明代中后期皇宫中藏存此类瓷器甚多,叠放时不加垫隔,对它们的认知态度远远不及今天的收藏投资界。
青釉瓷
永宣时期,浙江龙泉青瓷、景德镇仿龙泉青釉瓷器,堪与宋代龙泉“粉青”和“梅子青”比肩,若不是两者瓷釉厚度有限,其清纯的釉质、青翠的釉色,完全可以和祖母绿、翡翠这些名贵的绿宝石媲美。
龙泉窑场在永宣时期仍为皇宫烧制贡瓷,在窑场发现的贡瓷标本和北京皇城遗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如永乐时期龙泉窑刻划龙纹的太盘残片与窑址遗存相同,而北京皇城遗存的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的各式鸟食罐残片,目前在窑址中还未发现。分析这些两地出现的龙泉窑瓷器标本,不难发现,永宣时期龙泉窑与景德镇窑烧制的贡瓷相比,胎体较厚,釉色略暗淡,青瓷纹饰以刻划为主,不若景德镇窑青花和其他品种瓷器胎体轻薄,纹饰精细。这些瓷片的发现,说明永乐、宣德两位皇帝青睐龙泉窑青瓷(永乐皇帝未登基时的燕王旧邸西什库内有洪武龙泉窑青瓷遗存)。宣德时期,龙泉窑烧制了皇宫喜爱的鸟食罐,还在景德镇窑仿烧龙泉青瓷。景德镇窑瓷器胎质比龙泉窑白细,仿烧出的龙泉青釉晶莹青翠,并开创了景德镇官民窑烧制青釉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影青釉瓷、仿汝窑瓷、仿哥窑瓷,并在景德镇以外的窑场仿烧成功了仿定窑白瓷和仿钧窑瓷。
永宣时期的影青釉瓷延续了宋元时 期的风采,胎质愈白细,纹饰以纤细的刻划为主。永宣影青瓷一改宋元影青瓷晶莹的釉色和繁密的纹饰特点,以规整的器型和淡雅匀净的釉色焕发着古老瓷器品种的活力,同时永宣时期诸多名品美瓷的诞生和白釉瓷器的发展,也使永宣这个瓷器发展的顶峰成为了影青瓷器最后谢幕的舞台。
仿烧各式宋元名瓷
在位十年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给中国文化艺术历史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精彩。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其对父亲功绩的继承,而宣德铜香炉的铸造和宣德瓷器的发展,则证明了他还是一个热衷于创新的皇帝,不仅曾用铜材仿铸各朝鼎彝,还仿烧了具有本朝特点的各式宋元名瓷,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
汝窑瓷始烧于宋,盛于金,以釉质莹润、釉色淡雅闻名。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了数量不多的仿汝瓷,北京皇城遗瓷中零星发现了宣德仿汝瓷残片,胎质细白,釉质莹亮,釉色白中闪微青蓝,与宋金时期色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青蓝色汝釉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盖残片看,仿汝釉瓷器可能更缘于景德镇官窑出于仿名器的品种考虑,并没有把它大量应用到目用瓷器上。
哥窑瓷器传始烧制于宋,惜至今尚未发现窑址。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了一定数量的仿哥窑瓷,其胎釉特点区别于宋元真品,更具明初时代特征,釉色灰白或淡灰蓝,釉质透明感强,釉表亮丽,开片较细,器型有盘、碗、高足杯和鸟食罐,多带年款。
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已烧制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等各色颜色釉瓷和白釉瓷,但仿钧釉瓷和仿定窑瓷并没有由景德镇窑烧制,它们可能和龙泉窑一样,由各地的古窑场利用传承有绪的工艺和材料,烧制成功后贡给皇宫。这也可能是一种定制。北京故宫存有明代烧制的定窑和钧窑瓷器,而北京遗瓷也发现模印龙纹的定窑瓷片,龙纹的图案特征与明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青花瓷器龙纹一致,胎质则与定窑瓷器相同,胎体比宋金定窑瓷器明显偏厚,釉质的透明感比宋金时期定窑瓷器略强,釉厚处略闪绿。
目前,在北京皇城遗瓷中未发现永宣时期专为皇宫烧制的御用钧瓷,但明代钧瓷与宋、金、元三代钧瓷有明显区别。北京故宫藏明代钧瓷盘通体施红紫釉,胎质黄褐,颇具宋金遗风,然而,器型、底足处理、圈足内无釉等特征与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完全相同。明代初期钧窑瓷器的烧制状况,还需进一步通过实物和典籍资料综合分析。
酱釉瓷和黑釉瓷
酱釉又称紫金釉,首先出现在元代瓷器上,洪武时期已出现模印纹的酱釉,但呈色及釉面不均匀。永宣时期酱釉釉面润平,釉色纯正,釉层厚于明代中后期同类器,并有刻划纹饰和描金等装饰。
永宣时期的黑釉瓷器数量少,景德镇窑址仅出土过黑釉三足炉、方盒等器物。北京皇城遗瓷仅出过一内外黑釉并描金龙纹碗残片、一小片刻龙纹残片。黑釉装饰手法的运用远不及清代(如墨地五彩等品种)丰富,这可能与永宣时期官窑黑釉瓷器的用途单一有关。
酱釉、黑釉同属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高温颜色釉。成熟的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绘制纹饰出现在两晋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宋元时期影青瓷和龙泉青瓷上出现了酱彩点染纹饰,尤其是景德镇影青点彩碗,应是对宣德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的最直接影响。明代洪武时期为中都风阳烧制有黑褐龙纹瓷瓦当和酱釉盘碗,但呈色不如永宣时期纯正。从北京皇城遗瓷看,宣德时期烧制了数量较多、大小尺寸不一的白釉酱彩花卉纹盘,白釉亮青莹润,酱彩纹饰处略凹,并有刻划纹饰。其后有明一代除嘉靖时期酱釉瓷器较多外,此类品种不再大量烧造,说明或是当时宣德皇帝对这一种瓷器喜爱有加,或是统治阶层有特殊的需求。
黄釉瓷
纯正黄釉首先出现在宋金时期磁州窑系瓷器上,而景德镇窑白细的瓷胎赋予黄釉更加娇美的呈色,特别是将黄釉施在烧成的瓷器涩胎、瓷器白釉上,使这种低温黄釉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釉质。成化时期以后,所有的黄釉都施于烧成的白釉上,使明代弘治黄釉有“娇黄”之誉。
宣德时期黄釉开启了创新之门。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应属宣德时期官窑瓷器之绝品。胎釉、纹饰、器型等特征与白釉酱彩纹饰瓷器相同,区别在于纹饰呈色不同;而酱彩属高温釉,黄彩属低温釉,理论上黄彩瓷器烧制更容易。宣德白釉黄彩纹饰瓷器存世量极少,窑址也乏见残存。仅见一成化款官窑黄彩瓷器,黄釉呈色比宣德时期鲜亮,而北京皇城遗瓷零星可见宣德和嘉靖时期自釉黄彩瓷残片,可能是缘于实际中烧制难度较大所致。
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存量很少,然自宣德时期创烧起就很成功,收藏研究界之所以对弘治、正德的黄釉青花瓷器备加推崇,缘于宣德黄釉青花瓷器完整器存量稀少。北京皇城遗瓷也显示出明代皇宫中的宣德黄釉青花瓷器数量很少。
黄釉堆绿龙纹瓷器见于景德镇永乐地层窑址,但传世品乏见完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有零星的宣德时期黄釉堆绿龙纹盘残片,系在素胎上用细泥条塑出凸起的云龙纹,圈足内施釉,人窑烧成素胎,龙纹和云气纹上施绿釉,其他部分施黄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别致美观。这种装饰方式仅见于永宣和成化时期,其后则采用模印和刻划装饰方式,精美的堆塑彩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紫釉瓷
低温紫釉原被学术界定为最早出现在成化斗彩瓷器上,但实物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已烧制出纯正的紫色低温釉。从紫釉大罐残片看,胎质细密、洁白,外壁阴刻缠枝花卉纹,施釉均匀,发色纯正,在罐底处略有流釉现象。可能将此釉单独施于一器不够美观,既无红釉鲜艳明亮,也无酱釉沉稳纯净,故永宣时期的紫釉瓷器仅见残片,并无大量完整器传世。而当成化斗彩问世后,紫釉作为成化皇帝酒杯上的葡萄和婴孩身上的衣服闪亮登场,成为一代名品上的名彩。
天青釉瓷
天青釉系钴青料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与蓝釉相比,呈色浅蓝纯净。景德镇窑址出土有天青釉盘碗残器,但乏见相同的传世整器。北京皇城遗瓷曾出土永乐时期天青釉内壁模印龙纹、内心划刻朵云纹盘残片和一圈足内青花书“王府”款的内白釉、外天青釉小杯残底。小杯残底不及永宣时期标准官窑器规整,但与王府井地区地名共同印证了明初在今天的王府井地区设立“十王府”。这件带有王府公用器皿性质的小杯,也说明“十王府”不是永乐帝第十子的府邸,而是永乐皇帝为招待各地亲王进京朝觐的招待机构。
白釉瓷
白釉瓷器贯穿了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历史。永宣时期的自釉有“甜白”之美誉,器型十分丰富。在皇城遗瓷中,出现了大量的永宣至嘉靖时期的白釉瓷器,宣德时期白釉瓷器占了很大部分,说明在万历时期紫禁城中还存有大量的白釉瓷器。偶见永乐时期盘内模印行龙纹自釉盘,胎体较厚,釉色亮青,应为永乐早期烧制。
刻款“大明宣德年制”的白釉盘 碗,有的盘底厚1.5厘米,碗底厚1厘米,可见器型之硕大。出现较多的有模印花卉、刻朵云及花卉纹的白釉盘,内壁模印花卉和外壁模印莲瓣纹的碗。散见白釉僧帽壶、三足爵杯、内外刻花折沿大盆、外壁刻花纹瓶、执壶等器物残片。此类白釉瓷器不多,但器型丰富,执壶柄即有三种形式。白釉十棱洗理为罕见之物,还有白釉瓷枕和小型弦纹三足小炉及白釉描金爵杯(金色尽失),说明了这些白釉瓷器的陈设瓷和生活用瓷混存于一处的性质。
从这些永宣时期白釉残瓷的数量可以推测,永宣时期不仅烧制了大量的青花瓷器,还烧制了许多白釉瓷器。
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首现于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系中,元代景德镇窑已出现孔雀绿釉瓷器。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彩瓷品种,烧制出了青花孔雀绿釉瓷器。皇城遗瓷里有少量宣德时期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和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碗。从这些残瓷上可以清楚看到整器上看不到的特征。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瓷釉层与胎结合不紧密,孔雀绿青花瓷器则先在素胎上用青料描画纹饰后罩孔雀绿釉烧成,而不是其后用钴青画纹饰后罩透明釉烧成再罩孔雀绿釉两次烧成。所以,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青花瓷器虽釉色润亮美观,但青花发色黑蓝,所绘的鱼藻纹图案内容与相同的蓝地堆白纹和青花瓷器相比,效果欠佳。这可能也是此类瓷器在宣德时期烧制数量较少的原因,同类器在景德镇窑址中少有发现。成化时期亦烧制有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瓷器,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完整的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
红绿彩瓷
红绿彩瓷器首现于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瓷器上,元代中晚期以后的景德镇窑已经能够烧制呈色鲜艳的红绿彩瓷器,永宣时期仍有烧造,从皇城遗瓷可见云龙纹、花卉纹的红绿彩瓷盘、碗、瓶残片,推测出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盘和瓶的直径及高度分别在40厘米左右和30厘米左右。
虽然永宣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的数量较少,但品种较多。与青花相配成青花五彩,带宣德年款的官窑器仅见西藏所藏青花红绿彩高足碗和宫式碗各一对。景德镇窑址中出土有永乐绿彩瓷器和宣德红彩高足杯修复件。
皇城遗瓷有宣德红彩绘麒麟纹盘残片、红彩绘缠枝花卉纹盘残沿。这些红彩的纹饰图案与同类青花瓷器纹饰相似,有的器型硕大,根据残片推测,红彩盘口径超过了30厘米,说明宣德时期的红绿彩瓷器烧制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红彩被单独运用装饰瓷器,成为呈色红艳的红彩瓷器,不仅受到宣德皇帝的喜爱,还开创了明清两朝红彩瓷器的先河。
青花红彩与红绿彩瓷器的装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以青花装饰为主,红彩为辅者居多。纹饰多为青花画龙,红彩绘海水,或以青花画海涛,红彩为龙。青红两色相映,艳美无比。尤其是经过火烧或土沁的青花红彩瓷器,青花浓艳,红彩已由红变黄,尽显历史的沧桑。
青花瓷
钴青料自唐代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后,历经千年,诞生了无数精美的青花瓷器,能以白细的胎质、晶莹的釉层、明艳的青色、丰富的图案、生动的纹饰画工、优美的器型、不计成本的烧造工艺于一体的官窑瓷器,只有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
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胎质同样白细,厚润透明的釉质也不少见。唯有永宣时期独特的浓艳钴蓝,在透明的釉层中晕散行走出生动精美的纹饰。永宣时期官窑青花瓷器集器型、图案内容之大成,奠定了明清两代各类瓷器发展的方向和模式,以至于其后乃至今天的人们对永宣青花瓷器在敬畏之余,只有崇尚。
青花瓷器的精美,贵在纹饰图案的表现。青花瓷器自元代创烧成熟后,青花在瓷胎上的表现,延用了古代绘画之毛笔、墨在纸绢上的技法和表现方式,永宣时期青花瓷器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青料在瓷胎上的表现技法。
因绝大多数瓷器是圆形,可供描绘图案的区域较小,且瓷胎在未烧制时的特征有异于纸绢,这就要求和决定了瓷器绘画的特殊性。
永宣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图案的画法表现形式基础上细化完善,大量青花瓷器主要采用单线勾勒、双线勾轮廓,淡色填染、复笔点染方法描绘纹饰,并根据器型设计纹饰图案,或根据纹饰设计器型,使青花瓷器生动丰富,如菱形口沿盘碗及器身、荷叶形器盖。有的青花瓷器将模印、刻划、琢塑与青花纹饰结合在一起,模印不只应用在器物成型,而是将纹饰模印在器壁上,以青花填染。如外壁刻划出龙纹,用青花描绘海水纹,或以青花描绘龙纹,再刻划出海水纹饰,利用青色浓艳和刻划纹内釉色深于平面釉色的特点,形成浓艳和淡雅两种风格于一身的对比。将器物雕塑成型后,用青花勾染,强化器物的视觉效果,如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青花灵芝纹大盖罐,罐盖雕塑成倒置荷叶,叶脉凸起以青花勾染。并饰以灵芝,造型有别于元代青花瓷上青花勾勒叶脉,生动而精致。北京皇城遗瓷出土有此类残片。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还将不同呈色的青料,应用在同一器物上的两种纹饰中,使纹饰图案生动,富有层次变化。如深重青色勾画龙纹,浅淡青色勾画海水,或用粗线条勾画主要纹饰,细线条勾画次要纹饰,使单一的青蓝色调变的更有层次,更接近水墨画的浓淡深浅层次变化,更有韵味。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着意体现皇权的威严性和唯一性,或是体现皇家瓷器的高贵、雍容、华丽,则以描金装饰。永宣时期的红釉、蓝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品种瓷器上,都出现有描金装饰,其中,以青花瓷器描金的数量最多,成为一代名器。
釉里红瓷
永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延续了洪武釉里红的特点,胎釉更加白细莹润,釉里红呈色更加纯正鲜艳,器型和纹饰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只不过数量较少,纹饰应用不普遍。更接近水墨画的浓淡深浅层次变化,更有韵味。对于有着特殊要求,着意体现皇权的威严性和唯一性,或是体现皇家瓷器的高贵、雍容、华丽,则以描金装饰。永宣时期的红釉、蓝釉、白釉、酱釉、黑釉等品种瓷器上,都出现有描金装饰,其中,以青花瓷器描金的数量最多,成为一代名器。
釉里红瓷
永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延续了洪武釉里红的特点,胎釉更加白细莹润,釉里红呈色更加纯正鲜艳,器型和纹饰与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相似,只不过数量较少,纹饰应用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