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旅藏张大千佳作赏析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do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时值香港著名书画收藏家刘少旅(1900~1996)先生诞辰110周年,笔者仅就其留存的部分张大千书画作品向海内外收藏爱好者做简要介绍。
  《峨眉云岚》是张大干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壁等人游览峨眉山后的乘兴之作。黄天才在《五百年来一大千》中,生动地记述了这帧扇画的来龙去脉:“想必是大千在成都游山玩水,画了几幅好画,心中很得意,却发觉身边缺少了一位欣赏他艺事的知音,不禁怀念起远在上海沦陷区的李秋君来,遂画了这个扇面,遥寄相思……”。作为红颜知己的李秋君(1898~1973),收到大千的扇画,自是感念不已,还回赠了一柄亲自设计的集锦扇,以表达她和画友对大干的怀念。如此,这帧《峨眉云岚》扇画,竟是张大千和李秋君因战乱隔离,而相互遥寄相思的信物了。
  张大干在《拟石涛山水》自题“效清湘老人画法”,他在不同时期画作的构成元素,或是构图,或是笔墨,都有石涛绘画的影子。张大干特别强调画面丰富效果,此帧即是一例。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张大干无论是仿古人笔意还是自家手法,无论山水还是其他题材,都能传递出一种“生意”,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许多以继承为主的画家无法达到的,也许,这正是他对石涛下苦工夫研究得到的真髓。
  《拟各家山水》册页八开,或高士行舟,或高山苍松,或凌峰观瀑,或是山间流云,或是崖下平湖,笔墨枯秀凝涩,苍润中浸透静雅之气。这本册页中,张大千既深植于传统,又能品真自然造化,尤其在探索画家画与文人画、北宗画与南宗画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张大千花卉画以荷花题材居多。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他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目,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张大千的荷花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干荷”。
  《明月曾呼白玉槃》是张大干48岁时的代表作。画面取景简洁,荷花淡墨双勾,花瓣上采用复笔点缀的方法,起到“提神醒目”之作用。荷叶用笔虽似八大山人、徐渭般气脉连贯、横涂坚抹,笔形却较二人见方,不像他们点垛圆润浑厚,而是拉长笔,中侧锋兼用呈带状,一个方向反复走笔,奔放洒脱。荷叶下端再以浓墨积笔加重下联合会之势,使荷叶产生了动感,如泻玉一般顺流而下。
  《荷塘清韵》作于1959年秋,值张大千自台北“张大干先生国画展”结束赴日本。1961年他在日本横滨偕乐园又将这幅心爱之作赠送给女弟子方召麟,并题写了上款。张大千笔下的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就张大千人物画而言,自西行敦煌后,画风大变。仕女画一改临仿唐寅、华新罗等人轻柔妩媚的笔法,高仕则一改张风、石涛等人飘逸灵动的笔法,变得遒韧劲健。在用色多敷以重彩。工笔重彩《溪岩高逸》即是此类作品,应张大千50岁左右的画作。
  作为曾是佛门弟子的张大千来说,创作达摩、观音等佛教题材作品时十分虔诚、恭敬。《红衣达摩》造型古朴端凝,衣纹流畅洒脱,面部神采刻画微妙之极,特别是诛红色衲衣造成了强烈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值得一提的是,画中所题七言诗,文风超拔,境界空灵,充溢禅意,以至张大千在1982年佛诞日所画《达摩》依然题写了此诗。
  《白描敦煌壁画绿度母像》未署年款,但此画见证者——谢稚柳先生的跋语则透露出重要信息,即作于1941年5月至1943年8月,即张大干二赴敦煌期间。1942年9月张大干致信给寓居重庆的谢稚柳,邀他去敦煌研究壁画艺术。翌年春,谢稚柳出川北上,经天水,过兰州,西渡流沙,抵敦煌。直至1943年8月,谢稚柳才结束对壁画的考察工作,和张大干结伴还蜀。张大千在敦煌着重对壁画的临摹,谢稚柳在敦煌则着重于壁画的研究。因此,谢稚柳先生作为见证者,在跋语中特别提到张大千摹写的藏文题记“亦壁上所原有”。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赴海拉尔,观摩了呼伦贝尔市博物馆的玉器,对馆藏的一件玉人面像颇感必趣,仔细观摩,得到些许许心得。  这件玉器约宽6厘米,高4厘米,厚1厘米,呈近片状的四方形,正面中间雕一人面,外缘上方有三角形凹槽,左右沿脸庞两侧有对称纹饰。背面平整,略靠上方有一对穿孔。  关于这件玉器,笔者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器物的来源。这件玉器是上世纪90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鄂温克旗征集的。农民在挖地时发现这件器
期刊
一位成功的收藏家可以引领收藏潮流,这句话用在霍满棠身上并不夸张。2008年5月香港佳士得“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初获成功后,今年5月31日,再次为霍满棠的犀角收藏举行“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II)”专拍,以2.37亿港币圆满收槌,逾估价的7倍。这两场拍卖在市场中掀起了一股犀角器收藏热潮,以前仅是藏界里小众把玩的犀角器,如今成了市场中趋之若鹜的稀罕物。  霍满棠的成功,并没有人们所
期刊
老犀角雕的疯狂    3月25日纽约佳士得“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犀角器的热卖,最终导热了全球范围内中国明清犀角器的价格狂涨。业内人士将这场专拍誉为犀角器行情走高的重要推手。  是次专拍以犀角、象牙及其他珍贵材质雕琢而成的文房珍玩为主,上拍的158件拍品成交70.25%,成交总额1386.6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468.05万元),创中国文房用品专拍之最。明清犀角器表现突出:22件成交
期刊
张大干在一生绘画生涯中,独立条幅为数众多,四幅一组或八幅一套甚少。笔者曾见《荷花通景十二屏》《仿唐宋元山水人物十二屏》已属罕见。更让人瞠目的是《山水二十八条屏》。试想,将二十八屏悬于墙壁,场面之浩人,气势之恢宏,难以言表。迄今为止,《山水二十八条屏》在张大千作品巾一套内所含画作数量是最多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套。  张大干《山水二十八条屏》以设色居多,水墨次之;山水居多,人物次之。笔墨酣畅
期刊
我家曾收藏有一张唐代古琴,名“飞泉”,是我父亲程宽(字子容)的珍爱。  上世纪30年代,父亲在北平工作,担任贫民工厂厂长兼阜民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经理。受好友的影响,父亲很爱古琴。古琴名家夏莲居在北海团城组织琴社,经人介绍,父亲即拜古琴名家管平湖为师,开始学琴。兴趣渐浓后,他就想自己买琴。适逢此时一朋友透露,日本商人欲高价收购一架“飞泉”古琴,为避免古琴流落异邦,经几位朋友多方斡旋,父亲不惜重金将其抢
期刊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承中,书香墨韵,琴瑟相和,渊穆之风,自古而然;在欧美收藏界,古籍收藏同样被尊为“绅士的收藏”。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古籍善本以其不可复制性以及独特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成为中外有识者争相购藏、传之后人的珍品。而在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古籍善本的价格与其价值相比,仍处于低位,这也使它在未来市场中具备了相当强的上升空间。  西泠拍卖此次推出首届古籍善本专场,冀图在中
期刊
我国犀角雕刻工艺至迟始于西汉,经历唐宋不断发展,至明进入了盛期。明末至康雍乾盛世这二百年间可称是中国犀角雕刻的黄金时代,创造大量精美的犀角雕刻艺术品。  “南方之美”“兕出九德”“犀出九德”“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等等,都是先人对犀文化的经验总结,是否科学可以讨论,但这些论点对犀文化的发展起到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将“德”的理念和行为加以规范贯注于各种物质材料
期刊
“诚信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瓶颈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这个行业不忍揭开的伤疤。我们不能因为全社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逃避了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希望各方面行动起来,形成合力,把我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事业大步向前推进。”2009年12月12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2009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国际论坛”上,脱离演讲稿作了上述发言,而场下听众则是五味杂陈,气氛凝重。“伤疤”一词,凸显诚信缺失已成为市场
期刊
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时日常穿用的服装,具有形式繁复多样、颜色与纹样绚丽多彩等特点。坎肩是便服中最小的服装,但装饰方法并不比其他便服简约,其风格体现出清代服饰由朴素到考究,从穿脱随意的实用服饰,到突出审美情趣与张扬个性的逐渐变化的时代特征。精美的织绣工艺、夸张的边饰镶滚、个性鲜明的款式、高雅超凡的情趣,反映出满汉风俗的融合及中西文化的相互浸润。  坎肩古称“裥裆”,清代王先谦补正其名曰:“今俗谓之背心
期刊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6月,是家不显山露水的年青公司。与那些成交额动辄数亿的公司比起来,永乐的成绩单算不得靓丽,较高的履约率却令业内人士称羡不已。就市场诚信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军。  《文物天地》:很多拍卖公司都有遇到过买家举牌之后推迟付款,甚至不付款的经历,有的还诉至法庭。永乐公司虽然在拍场并不要求签署成交确认单,却很少遇到此类问题。那么,不签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