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作文教学有人认为就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但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觉的作文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训练。这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结合,而不是丢开能力的培养,单纯从事写作方法的练习。孤立的去搞写作训练,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小学作文训练应着重注意观察、思维与表达的关系。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写日记,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有了观察的基础,也就做到了言之有物,下一步就要运用你的思维来构思文章内容,因为上面讲到文章要有真切的内容,那构思文章内容就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首要一步。所谓“构思”,一般地说,是指从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结束,起草之前的一阶段之中的思维活动,均属于构思范围。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快速写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构思。快速写作必须学会快速构思,即学会快速立意,快速选材,快速安排结构。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个题目有许多角度可写,同一个材料可以表示多个中心,如果凭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鉴中求新,有据可依,立意就会快许多。立意要快。审题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选择材料,把与题目有关的材料迅速搜索出来,迅速作出决断,将选用的材料概括写在稿纸上。安排结构要快。结构安排的先后、详略,应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如一个班级同样参加一次拔河比赛,在比赛中每个人都都出了力流了汗。事后,大家同样写《记一次拔河比赛》,可是写出的作文差异很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个同学构思能力存在着差异。我们构思文章内容时,范围要宽,要多角度去考虑,去展开联想。就拿写《我的老师》这样一篇文章来说吧,许多同学常常只会从眼前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中寻找,去构思,却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还有许多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地理老师、老校长,以至幼儿园的老师……这样一来,写作题材不就宽广了吗?写出好文章,构思内容还应有好习惯,要有顺序,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要对构思的内容有个连贯的回忆、安排。这样也做到了言之有序。当然,要写出好文章,还需要有文字功底,有动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观察让学生“言之有物”,在发挥你思维的作用让他们“言之有序”,最后再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词能达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言之有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事物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要使学生“言之有理”,老师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审题、立意、谋篇,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二、是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三、是要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汇尽量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写完后修改的习惯,作文修改就像烹饪的翻炒。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火候,不断翻炒,才能使菜肴更有味。写作文同一道理,也需要不断地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教学生写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地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删去,适当加入一些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句子,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真正做到“言之有理”。
总之,我觉得按照这个方法训练,将观察、思维与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运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提高。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写日记,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同时,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人的特征来写。总之,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有了观察的基础,也就做到了言之有物,下一步就要运用你的思维来构思文章内容,因为上面讲到文章要有真切的内容,那构思文章内容就是写成一篇好文章的首要一步。所谓“构思”,一般地说,是指从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结束,起草之前的一阶段之中的思维活动,均属于构思范围。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快速写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构思。快速写作必须学会快速构思,即学会快速立意,快速选材,快速安排结构。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个题目有许多角度可写,同一个材料可以表示多个中心,如果凭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鉴中求新,有据可依,立意就会快许多。立意要快。审题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选择材料,把与题目有关的材料迅速搜索出来,迅速作出决断,将选用的材料概括写在稿纸上。安排结构要快。结构安排的先后、详略,应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如一个班级同样参加一次拔河比赛,在比赛中每个人都都出了力流了汗。事后,大家同样写《记一次拔河比赛》,可是写出的作文差异很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个同学构思能力存在着差异。我们构思文章内容时,范围要宽,要多角度去考虑,去展开联想。就拿写《我的老师》这样一篇文章来说吧,许多同学常常只会从眼前的班主任、语文老师中寻找,去构思,却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还有许多老师,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地理老师、老校长,以至幼儿园的老师……这样一来,写作题材不就宽广了吗?写出好文章,构思内容还应有好习惯,要有顺序,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是要对构思的内容有个连贯的回忆、安排。这样也做到了言之有序。当然,要写出好文章,还需要有文字功底,有动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观察让学生“言之有物”,在发挥你思维的作用让他们“言之有序”,最后再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进而达到词能达意,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言之有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如何进一步研究分析事物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过程,也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机结合的过程。要使学生“言之有理”,老师一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审题、立意、谋篇,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并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二、是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字、词、句、篇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三、是要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词汇尽量应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并注意培养学生写完后修改的习惯,作文修改就像烹饪的翻炒。在烹饪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整火候,不断翻炒,才能使菜肴更有味。写作文同一道理,也需要不断地修改。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作文,既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教学生写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地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删去,适当加入一些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句子,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真正做到“言之有理”。
总之,我觉得按照这个方法训练,将观察、思维与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能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学生运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