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之作,窦千章作为剧中的重要配角,在全剧情节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汉卿在创作时赋予了这个角色不同于他人的双重形象,在关照全剧完整度的同时也使得窦千章的形象扭曲而不真实。
[关键词]《窦娥冤》;窦千章;双重形象
《窦娥冤》是一部真实感人的悲剧,对于剧本中窦千章的人物形象鲜有探讨。在剧本的叙述中,窦千章从楔子中卖掉窦娥到第四折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为窦娥平冤昭雪,关汉卿为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实际上窦千章并不是一个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在他出场的楔子和第四折中,作为窦娥的父亲分别扮演了书生和高官两个角色。折线式的角色转变使得窦千章很大程度上变为重在突出窦娥形象的陪衬。因而,窦千章人物形象在剧本中的意义带有双重性质。
一、落魄书生与真情父亲形象的统一
在楔子中,关汉卿塑造的窦千章可视为落魄困顿的书生和满含真情的父亲两种形象的合一。刚出场时,蔡婆婆开门见山地叙述了窦千章因借贷未能按期偿还,把端云抵押给自己做儿媳妇的事情,初显一个穷酸书生的形象。而后,窦千章出场并说道:“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尽写自己生活窘迫状况。作为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文人,窦千章希望获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为生计所迫,不得已卖掉和自己相依为命七年的女儿端云。作为一个极度穷困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在考取功名和儿女亲情面前,窦千章选择了卖掉女儿,去除债务的困扰,以图继续上京赶考。在蔡婆婆和窦千章的各自的宾白中,一个为生计所困、不得已卖掉女儿的落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窦千章在不得已将女儿卖与蔡婆婆时“一叹三叮嘱”,展现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剧本描写窦千章卖女情结时,道“[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这里的一个“叹”字表现出窦千章将女儿卖与蔡婆婆时的万般无奈和心中不舍。关汉卿巧妙地在窦千章的宾白中构建了“一步三回头”的复沓模式,通过对蔡婆婆的三次叮嘱勾勒窦千章形象。第一次叮嘱:“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第二次叮嘱:“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第三次叮嘱:“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前两次的宾白的重点皆在窦千章希望蔡婆婆善待端云,即便是在第二次蔡婆婆说要再给他10两银子的时候,经济窘迫的窦千章都是在急急地谢过蔡婆婆之后就把话题引向对于端云的照顾问题上;第三次对话更是开门见山,希望蔡婆婆不要对自己女儿过分苛责,并且叮咛端云要乖巧不要顽劣,最后道出自己内心的话:“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关汉卿通过窦千章的话语,在剧本中将窦千章的形象写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
二、封建正统官员的形象与作用
窦千章第二次出现是在剧本的第四折,在这一折中,他以朝廷钦差大臣的身份出现。“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只因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细读剧本,关汉卿所塑造窦千章这个人物并不是饱满、真实的“人”的形象。他在这一折中用大量的笔墨叙述窦娥伸冤以及窦千章重审冤案,但是对于窦娥与窦千章之间的父女之情却未加任何描写。窦千章在见到女儿的冤魂之后十分害怕,极力否认鬼魂是端云。但是在相信鬼魂确实是自己女儿之后,他第一句便问:“你便是端云孩儿,我不问你别的,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随后更是说:“噤声,你这小妮子……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这里的窦千章完全是一个恪守封建法制的高官形象,16年未和女儿相见,见面后没有作为一个父亲真情实感的表现,甚至对于女儿的已经被人害死也是不闻不问,毫无悲伤流露,俨然一副为天下百姓父母官的封建官僚形象,连窦娥都说:“哎,你个窦天章恁的威风大。”关汉卿在这一折中将笔墨着重放在了窦千章作为“官”的形象描写,从而造成窦千章这个人物的失真。
关汉卿这一折塑造的窦千章形象对于剧情发展至关重要,窦千章以封建官员身份出现推动窦娥冤案的昭雪,是剧本故事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窦娥的悲剧是由窦千章卖女开启,作为间接导致女儿悲惨命运的父亲,理应在剧本结尾出现,为全剧的完结产生相应效果。其次,是“心、体、地”三者推动剧本发展的要求。“心”是指人物的心理、意志,“体”是指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关系,“地”是指人物特定的社会地位。窦千章在第四折代表正统的封建官僚的形象,为窦娥的冤情翻案,平冤昭雪是窦千章必然之举,这是“地”的体现;从“心”出发,窦千章虽然在第四折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父爱之情,但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出发,窦千章作为窦娥的父亲理应有所表现,在得知冤案实情后的“哎,我屈死的儿夜,则被你痛杀我也”、“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你个青春女孩”,这也为他重审冤案提供了亲情条件;“体”是第四折剧情发展持续的动力。纵观全剧,窦娥和窦千章在第一折的父女关系虽然持续到了第四折,但是由于特定情境下(窦娥冤案尚未昭雪,窦千章破解冤案)的特定关系(冤魂,高官),第四折中的窦千章与窦娥的角色对话以及剧本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冤魂伸冤,高官破案的基础之上。所以“体”在这一折中一直是隐藏着的结构,是这一折的推动者。
三、窦千章的角色价值
窦千章作为全剧配角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为窦娥冤案剧情发展服务。李渔认为,“一人一事”应作为一部戏的“主脑”,《窦娥冤》中,主要的“一人”毫无疑问即是窦娥,那么“一事”就是窦娥含冤被杀。在窦娥从被卖—无赖父子纠缠—被逼认罪—含冤被杀—冤魂托求—平反昭雪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中,窦千章只在楔子和第四折出现。在楔子中充当了窦娥悲剧的开启者,一二三折没有对窦千章的故事做更进一步的叙述,而是直接让窦千章在第四折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现,并且在窦娥冤魂多次提醒下发现冤案并为之平反。窦千章在剧本中的变化过于剧烈,并不只是表现他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而且他在第四折的表现完全不符合一个父亲的举动,完全是一个秉持正义的封建官员的形象,这种没有铺垫的叙述以及对人性的否定,使得窦千章这个人物形象平面不饱满,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人物。在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是一度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中国古代的悲剧在强调戏剧二元冲突论的前提下,着重强调正义战胜邪恶这样的斗争,不是把描写点集中在人的身上,主要是试图通过强调社会正义战胜社会邪恶在突出戏剧的主体。《窦娥冤》明显的带有中国式悲剧的特点,即突出善与恶的对立。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便于封建劝解和说教,但同时也造成因人物塑造的过度用力而显得不真实,使得人物很大程度上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主角形象的工具,窦千章人物形象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元代戏曲作家自觉地将“有补于世”作为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理念,除了符合“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的艺术审美价值外,“曰忠,曰孝”等“有补于世”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关汉卿在戏曲创作时也在自觉遵守这一标准。《窦娥冤》中的窦千章当属严格遵守儒家道德伦理观的代表。第四折中有“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窦千章在见到多年未见的女儿时并没有表现出父女重逢的喜悦之情,而是完全的说教式的话语,这是这部戏中窦千章最不像“人”的地方,是他宣扬封建正统伦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之处。在全剧中,窦娥的明教化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她顺从父亲,丈夫去世不再嫁人,孝顺蔡婆婆并担心蔡婆婆安危所以被逼招供,这都是“三从四德”的表现。为了突出窦千章明教化的角色动机,在人物的塑造上窦千章的“人情美”显得苍白无力,“人伦美”站在了统领窦千章人物的主导地位,也就直接决定了窦千章人物的配角地位,使得其形象并不饱满。
综上所述,窦千章这个人物在剧本中的含义并不单纯,他既是为了凸显窦娥而存在的配角,同时也是关汉卿表达自己伦理道德观念的载体。在窦娥冤案大白于天下,得以昭雪的表层叙述结构下,还隐藏着关汉卿想要表达的伦理道德思想。所以不能简单看待窦千章这个人物形象,对于他的解读也不应唯一。
[参考文献]
[1]关汉卿,王学奇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2]张琴,张娥.近二十年来《窦娥冤》研究综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张亚新.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专学报,2008,(6).
[关键词]《窦娥冤》;窦千章;双重形象
《窦娥冤》是一部真实感人的悲剧,对于剧本中窦千章的人物形象鲜有探讨。在剧本的叙述中,窦千章从楔子中卖掉窦娥到第四折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为窦娥平冤昭雪,关汉卿为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但实际上窦千章并不是一个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在他出场的楔子和第四折中,作为窦娥的父亲分别扮演了书生和高官两个角色。折线式的角色转变使得窦千章很大程度上变为重在突出窦娥形象的陪衬。因而,窦千章人物形象在剧本中的意义带有双重性质。
一、落魄书生与真情父亲形象的统一
在楔子中,关汉卿塑造的窦千章可视为落魄困顿的书生和满含真情的父亲两种形象的合一。刚出场时,蔡婆婆开门见山地叙述了窦千章因借贷未能按期偿还,把端云抵押给自己做儿媳妇的事情,初显一个穷酸书生的形象。而后,窦千章出场并说道:“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尽写自己生活窘迫状况。作为一个“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文人,窦千章希望获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为生计所迫,不得已卖掉和自己相依为命七年的女儿端云。作为一个极度穷困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在考取功名和儿女亲情面前,窦千章选择了卖掉女儿,去除债务的困扰,以图继续上京赶考。在蔡婆婆和窦千章的各自的宾白中,一个为生计所困、不得已卖掉女儿的落魄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窦千章在不得已将女儿卖与蔡婆婆时“一叹三叮嘱”,展现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剧本描写窦千章卖女情结时,道“[做叹科,云]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这里的一个“叹”字表现出窦千章将女儿卖与蔡婆婆时的万般无奈和心中不舍。关汉卿巧妙地在窦千章的宾白中构建了“一步三回头”的复沓模式,通过对蔡婆婆的三次叮嘱勾勒窦千章形象。第一次叮嘱:“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第二次叮嘱:“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第三次叮嘱:“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前两次的宾白的重点皆在窦千章希望蔡婆婆善待端云,即便是在第二次蔡婆婆说要再给他10两银子的时候,经济窘迫的窦千章都是在急急地谢过蔡婆婆之后就把话题引向对于端云的照顾问题上;第三次对话更是开门见山,希望蔡婆婆不要对自己女儿过分苛责,并且叮咛端云要乖巧不要顽劣,最后道出自己内心的话:“儿嚛,我也是出于无奈。”关汉卿通过窦千章的话语,在剧本中将窦千章的形象写得生动且富有生命力。
二、封建正统官员的形象与作用
窦千章第二次出现是在剧本的第四折,在这一折中,他以朝廷钦差大臣的身份出现。“老夫自到京师,一举及第,官拜参知政事。只因老夫廉能清正,节操坚刚,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细读剧本,关汉卿所塑造窦千章这个人物并不是饱满、真实的“人”的形象。他在这一折中用大量的笔墨叙述窦娥伸冤以及窦千章重审冤案,但是对于窦娥与窦千章之间的父女之情却未加任何描写。窦千章在见到女儿的冤魂之后十分害怕,极力否认鬼魂是端云。但是在相信鬼魂确实是自己女儿之后,他第一句便问:“你便是端云孩儿,我不问你别的,这药死公公,是你不是?”随后更是说:“噤声,你这小妮子……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这里的窦千章完全是一个恪守封建法制的高官形象,16年未和女儿相见,见面后没有作为一个父亲真情实感的表现,甚至对于女儿的已经被人害死也是不闻不问,毫无悲伤流露,俨然一副为天下百姓父母官的封建官僚形象,连窦娥都说:“哎,你个窦天章恁的威风大。”关汉卿在这一折中将笔墨着重放在了窦千章作为“官”的形象描写,从而造成窦千章这个人物的失真。
关汉卿这一折塑造的窦千章形象对于剧情发展至关重要,窦千章以封建官员身份出现推动窦娥冤案的昭雪,是剧本故事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窦娥的悲剧是由窦千章卖女开启,作为间接导致女儿悲惨命运的父亲,理应在剧本结尾出现,为全剧的完结产生相应效果。其次,是“心、体、地”三者推动剧本发展的要求。“心”是指人物的心理、意志,“体”是指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关系,“地”是指人物特定的社会地位。窦千章在第四折代表正统的封建官僚的形象,为窦娥的冤情翻案,平冤昭雪是窦千章必然之举,这是“地”的体现;从“心”出发,窦千章虽然在第四折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父爱之情,但是从亲属关系的角度出发,窦千章作为窦娥的父亲理应有所表现,在得知冤案实情后的“哎,我屈死的儿夜,则被你痛杀我也”、“白头亲苦痛哀哉,屈杀了你个青春女孩”,这也为他重审冤案提供了亲情条件;“体”是第四折剧情发展持续的动力。纵观全剧,窦娥和窦千章在第一折的父女关系虽然持续到了第四折,但是由于特定情境下(窦娥冤案尚未昭雪,窦千章破解冤案)的特定关系(冤魂,高官),第四折中的窦千章与窦娥的角色对话以及剧本情节发展都是建立在冤魂伸冤,高官破案的基础之上。所以“体”在这一折中一直是隐藏着的结构,是这一折的推动者。
三、窦千章的角色价值
窦千章作为全剧配角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为窦娥冤案剧情发展服务。李渔认为,“一人一事”应作为一部戏的“主脑”,《窦娥冤》中,主要的“一人”毫无疑问即是窦娥,那么“一事”就是窦娥含冤被杀。在窦娥从被卖—无赖父子纠缠—被逼认罪—含冤被杀—冤魂托求—平反昭雪这一系列的情节发展中,窦千章只在楔子和第四折出现。在楔子中充当了窦娥悲剧的开启者,一二三折没有对窦千章的故事做更进一步的叙述,而是直接让窦千章在第四折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现,并且在窦娥冤魂多次提醒下发现冤案并为之平反。窦千章在剧本中的变化过于剧烈,并不只是表现他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出现,而且他在第四折的表现完全不符合一个父亲的举动,完全是一个秉持正义的封建官员的形象,这种没有铺垫的叙述以及对人性的否定,使得窦千章这个人物形象平面不饱满,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失败的人物。在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是一度典型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中国古代的悲剧在强调戏剧二元冲突论的前提下,着重强调正义战胜邪恶这样的斗争,不是把描写点集中在人的身上,主要是试图通过强调社会正义战胜社会邪恶在突出戏剧的主体。《窦娥冤》明显的带有中国式悲剧的特点,即突出善与恶的对立。这样的二元对立结构便于封建劝解和说教,但同时也造成因人物塑造的过度用力而显得不真实,使得人物很大程度上作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塑造主角形象的工具,窦千章人物形象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元代戏曲作家自觉地将“有补于世”作为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理念,除了符合“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的艺术审美价值外,“曰忠,曰孝”等“有补于世”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关汉卿在戏曲创作时也在自觉遵守这一标准。《窦娥冤》中的窦千章当属严格遵守儒家道德伦理观的代表。第四折中有“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窦千章在见到多年未见的女儿时并没有表现出父女重逢的喜悦之情,而是完全的说教式的话语,这是这部戏中窦千章最不像“人”的地方,是他宣扬封建正统伦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之处。在全剧中,窦娥的明教化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她顺从父亲,丈夫去世不再嫁人,孝顺蔡婆婆并担心蔡婆婆安危所以被逼招供,这都是“三从四德”的表现。为了突出窦千章明教化的角色动机,在人物的塑造上窦千章的“人情美”显得苍白无力,“人伦美”站在了统领窦千章人物的主导地位,也就直接决定了窦千章人物的配角地位,使得其形象并不饱满。
综上所述,窦千章这个人物在剧本中的含义并不单纯,他既是为了凸显窦娥而存在的配角,同时也是关汉卿表达自己伦理道德观念的载体。在窦娥冤案大白于天下,得以昭雪的表层叙述结构下,还隐藏着关汉卿想要表达的伦理道德思想。所以不能简单看待窦千章这个人物形象,对于他的解读也不应唯一。
[参考文献]
[1]关汉卿,王学奇校注.关汉卿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2]张琴,张娥.近二十年来《窦娥冤》研究综述[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张亚新.从《窦娥冤》看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J].辽宁师专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