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感知客观事实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看出,想象力在学生智力因素中具有重要作用,极具创造性。因此,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利用好我们手中的语文教材去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材这一沃土上,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翱翔。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想象的特点进行想象训练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它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实、丰富,它是一种生动的审美再创造,它主要来源于现实。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而这些空间的未确定性有着丰富的信息,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探究那些文学作品中某些看不到的,听不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想象力的启发,从而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真正体味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以简洁的、如诉家常的笔触为我们回忆了他与妻子的一段温馨、浪漫的生活往事,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尤其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到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作者对亡妻的浓浓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说语文教材为学生理解力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默读、精读、反复读课文中某些重要的字、词、句、段时,通过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主旨。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某些关键的文字去揣摩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到《荷塘月色》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怨的色调,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后,闭上眼睛去想象那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色,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感受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最终通过想象把朱自清当时“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色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有效地引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精讲诱导,拓展想象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重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思考点去诱导学生想象。思考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是一堂课的最关键所在,是教师实力的展示,是对学生主体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激活,它能开启学生内在的想象思维创造的潜能,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高中语文教材中被誉为“祭文中千古绝调”的韩愈的文言名篇《祭十二郎文》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一人间至悲至痛的真情。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叙述自己身世中所蕴含的对十二郎的愧疚、思念以及宦海沉浮的悲叹,并通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诱因引发学生去想象,勾起沉淀的往事,讲讲“我的故事”。通过诱导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借助辅助手段,进行再造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图片展示,缘景绘画、引入影视、角色表演、现场参观、音乐配置等),进行再造想象,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语文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如我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故事情境后,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观看CAI演示,激发学生想象: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心灵中便产生一种情感再造。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激活文字、精讲诱导、借助辅助手段等,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它使眼前的形象得到延伸、充实、丰富,它是一种生动的审美再创造,它主要来源于现实。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给人们留下丰富的联想空间,而这些空间的未确定性有着丰富的信息,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去探究那些文学作品中某些看不到的,听不到的东西,通过这种想象力的启发,从而真正感受语文之美,真正体味语文教材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以简洁的、如诉家常的笔触为我们回忆了他与妻子的一段温馨、浪漫的生活往事,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尤其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到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作者对亡妻的浓浓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二、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说语文教材为学生理解力的提高,知识的增加,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默读、精读、反复读课文中某些重要的字、词、句、段时,通过想象去领会作品的意境和表达的主旨。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某些关键的文字去揣摩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到《荷塘月色》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怨的色调,然后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在默读、背诵大段优美文段后,闭上眼睛去想象那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色,在想象中随作者一起感受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最终通过想象把朱自清当时“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色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有效地引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三、精讲诱导,拓展想象
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重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思考点去诱导学生想象。思考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是一堂课的最关键所在,是教师实力的展示,是对学生主体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激活,它能开启学生内在的想象思维创造的潜能,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授高中语文教材中被誉为“祭文中千古绝调”的韩愈的文言名篇《祭十二郎文》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这一人间至悲至痛的真情。与学生共同分析作者叙述自己身世中所蕴含的对十二郎的愧疚、思念以及宦海沉浮的悲叹,并通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一诱因引发学生去想象,勾起沉淀的往事,讲讲“我的故事”。通过诱导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四、借助辅助手段,进行再造想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图片展示,缘景绘画、引入影视、角色表演、现场参观、音乐配置等),进行再造想象,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语文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如我在教授《祝福》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故事情境后,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观看CAI演示,激发学生想象: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在心灵中便产生一种情感再造。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有意识地运用教材、激活文字、精讲诱导、借助辅助手段等,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