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历史现象,辨别其异同或高下、表象或本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比较、历史事件的比较、中外文化的比较、社会制度的比较等五方面,将比较法贯通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3-046-02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历史现象,辨别其异同或高下、表象或本质。历史不可能重演,但很多历史现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是依据教科书给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根据可比原则,对历史人物、事件、政治制度、历史进程、观念、文化等,采用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能比较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提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历史人物的比较
1.1 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比较
例如,比较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相似点。就可以得出“文景之治”、“大汉帝国”、“贞观之治”等封建治世出现的共同规律以及杰出的封建帝王的优秀品质,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然有借鉴作用;比较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的贡献和高尚品质,并区别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与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不同点;比较屈原、司马迁、司马光、冯如、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思想。
1.2 相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例如,比较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的事迹,就可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历程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
1.3 中外历史人物比较
例如,孔子和耶稣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比较,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伟人们的远大志向和伟岸的人格,以及坚毅的行为。
通过历史人物的比较,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 历史事件的比较
2.1 纵向比较
可以了解和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更深入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比较大泽乡农民起义、金田起义到义和团运动,就可以了解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从产生、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的历史观分析农民起义这一历史现象;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异同,北京、台湾等古今地名的变迁,了解和分析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所起的作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了解日本和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及其发展动因和特点。
2.2 横向比较
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放眼看世界,吸取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借鉴各国思想和科技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例如,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1640年至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工业革命和大清帝国强化君权、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形成鲜明对比。理解和分析大清帝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奋发图强。
3. 中外文化比较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制度、文化成就比较,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还要借鉴中外文明的光辉。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难以媲美的。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直到明朝中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各个时期的文化的章节时,可根据教科书和教参书的资料,有目的选择某一领域某一成果,在时间或影响上进行中外(横向)比较。
进行中外科技成就的比较,会使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他们已经“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豪自己的权威,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是这样的。”(《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47页)。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自觉以古代科学家为榜样,为光大中华文明,在将来世界的高科技竞争中,再创辉煌。
4. 社会制度的比较
例如,比较隋唐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认识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影响;比较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肯定其所曾有的历史进步性以及革命、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急剧地发生了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背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随之解体,抛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而在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这些事件,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到底哪个优越?到底哪一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并且有些学生还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象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见《邓小平文选》第346页)。世界历史用了二册的篇幅叙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对两种社会制度明确认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同时使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知道当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使学生增加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5. 用旧中国和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比较,认识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当代的青年学生,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状况,仅仅从电影、小说中得到不完全的、肤浅的了解,对当时只有“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钉”(铁钉)的中国经济了解不深。对当时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毫无切身的体会。由于没有过去历史的感性认识。所以思考中大多采用横向思维,往往用今天的中国去类比当今的发达国家。当然,这样的比较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一个国家,一个制度的认识。如果不先采用纵的比较,即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和今天,只进行横向的比较,就会常常得出片面的,不正确的结论。
通过比较,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比较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以教材为依据,选用翔实的史料进行比较;不牵强附会,才能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比较,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关键词:比较法;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3-046-02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历史现象,辨别其异同或高下、表象或本质。历史不可能重演,但很多历史现象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可以明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是依据教科书给教师所提供的内容,根据可比原则,对历史人物、事件、政治制度、历史进程、观念、文化等,采用纵向或横向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能比较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提高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历史人物的比较
1.1 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比较
例如,比较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相似点。就可以得出“文景之治”、“大汉帝国”、“贞观之治”等封建治世出现的共同规律以及杰出的封建帝王的优秀品质,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然有借鉴作用;比较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英雄人物的贡献和高尚品质,并区别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与抗金英雄岳飞、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不同点;比较屈原、司马迁、司马光、冯如、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爱国主义思想。
1.2 相同时期的历史人物
例如,比较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的事迹,就可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历程和他们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
1.3 中外历史人物比较
例如,孔子和耶稣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比较,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伟人们的远大志向和伟岸的人格,以及坚毅的行为。
通过历史人物的比较,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 历史事件的比较
2.1 纵向比较
可以了解和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更深入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比较大泽乡农民起义、金田起义到义和团运动,就可以了解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从产生、发展、繁荣直至衰落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的历史观分析农民起义这一历史现象;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异同,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的异同,北京、台湾等古今地名的变迁,了解和分析人文地理的变化及其所起的作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了解日本和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及其发展动因和特点。
2.2 横向比较
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放眼看世界,吸取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借鉴各国思想和科技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例如,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1640年至1840年: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工业革命和大清帝国强化君权、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形成鲜明对比。理解和分析大清帝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奋发图强。
3. 中外文化比较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制度、文化成就比较,更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还要借鉴中外文明的光辉。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难以媲美的。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直到明朝中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各个时期的文化的章节时,可根据教科书和教参书的资料,有目的选择某一领域某一成果,在时间或影响上进行中外(横向)比较。
进行中外科技成就的比较,会使青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他们已经“在历史中发现了我们的世界,发现了我们的自己,使我们自豪自己的权威,知道过去的历史,就是我们这样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在乃至将来的历史,亦是这样的。”(《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47页)。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自觉以古代科学家为榜样,为光大中华文明,在将来世界的高科技竞争中,再创辉煌。
4. 社会制度的比较
例如,比较隋唐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认识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及其影响;比较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肯定其所曾有的历史进步性以及革命、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急剧地发生了变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背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随之解体,抛弃了马列主义原则,而在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也发生了政治风波。这些事件,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学生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到底哪个优越?到底哪一种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并且有些学生还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象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见《邓小平文选》第346页)。世界历史用了二册的篇幅叙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即这两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对两种社会制度明确认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资本主义所谓的人权、自由、民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同时使青年学生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知道当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所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阴谋,使学生增加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5. 用旧中国和新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比较,认识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当代的青年学生,他们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状况,仅仅从电影、小说中得到不完全的、肤浅的了解,对当时只有“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钉”(铁钉)的中国经济了解不深。对当时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毫无切身的体会。由于没有过去历史的感性认识。所以思考中大多采用横向思维,往往用今天的中国去类比当今的发达国家。当然,这样的比较方法也不是不可以,但对一个国家,一个制度的认识。如果不先采用纵的比较,即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和今天,只进行横向的比较,就会常常得出片面的,不正确的结论。
通过比较,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和展望未来。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比较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以教材为依据,选用翔实的史料进行比较;不牵强附会,才能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比较,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