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是运动队规划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不仅是为了促进儿童业余体校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训练的客观要求,更是对运动员的智力训练的重要内容。虽然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灵活的措施,组织科学有效的指导,激发少儿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少儿运动员 文化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39-01
1.前言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一定的质与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作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因此,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各省市、地区体育局工作的中心内容。少儿业余体校随着竞技体育而生,是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的基层部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业余体校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文化教育在这个阶段必不可少,除了培养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还要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放到重要地位,文化和运动技能都要抓,两者并行并重。少儿业余体校不仅仅是培养优秀运动员,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体育教师,他们也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我们不应遗忘少儿业余体校这样的基层单位做出的巨大贡献。
2.江西省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办学体系现状分析
2.1 管理现状分析
江西省的少儿业余体校在组织管理上,采取了政府管理形式的四级垂直管理模式: 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县教体(体育)局→区县级业余体校。这种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等有关政策、规划和战略的落实, 能提高各级体校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垂直管理, 缺乏上下级的相互制约,同时因为政府管理的集中性,区县级体校的办学积极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了少儿体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2.2 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我省少儿业余体校文化教学情况共存在传统的“三集中”、 “一集中”或“二集中”、 “体教联合”和“网点”培养等几种办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千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体教结合模式较比其他的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文化教育、食宿由中小学负责,学生采取插班或单独设班管理,训练由体校负责,充分地发挥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运动员文化学习效果。
3.影响江西省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相关因素
3.1 主观因素上
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中,受制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文化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条件环境不满及在文化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不合理等因素,文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直接导致少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效果不佳。
3.2 客观因素上
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受学生家长、教练员及文化课教师及运动训练、竞赛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子女从事业余运动训练同时须搞好文化学习持积极观点,较为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情况;总体而言,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关注程度较低,但在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孰轻孰重的天平上有所偏颇;因运动训练在少儿体校的中心地位,文化教师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受限,对运动员在文化教学上的引导作用有限,极个别文化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对少儿运动员文化教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教材的不适用也影响了文化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3.3 竞技体制下学训矛盾突显
我国竞技运动是根据国情,由国家提供经济支柱,以少儿业余体校逐级输送到各级体工队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竞技运动的特殊性,规定必须以参与竞赛、争夺奖牌为其目标设计,运动员以系统而专门的运动训练就成为了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对那些与目标管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只好加以省略。由于参与竞赛、争夺奖牌这一体制目标的单一性,少儿运动员在从事专门训练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补充十分不足,这种不足的一大部分便出在文化教育。
学校是文化学习的重要场所,少儿体校虽有其特殊性,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不例外。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等,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健康的成长。在少年体校,学生是以“动”为中心,也就是说运动训练是体校的核心任务,因此,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忽略,在这种背景下长时间形成的传统观念,被后来者不断的继承,很难改变。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体校中,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似乎很难调和。对文化教学的偏颇,教育者往往会传染给学生,而学长又会传染给师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多数体校的教学安排是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时间,晚上是学生文化学习和自习的时间,但在现实中,教练员却经常调整学生的训练时间,这多数是与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有关,更多的运动时间哪来?只有占用学生的文化学习时间,有些项目的学生晚自习时间都被教练安排了训练课;一些学校或教练员早上安排了过量运动量,学生在文化课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觉精力不足,注意力很难集中;有些学生参加外出集训或比赛的学生返校后,学校也未考虑给这些学生补课,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不利因素。
少儿体校运动员学生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的是,运动员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超负荷的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这就必然会与文化教育相冲突,所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存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分散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4.建议
针对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现状,本研究建议: 4.1 应与普通学校联合办学,拓宽办学思路,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规避各自不足,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4.2 加大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教学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有关运动员文化教学设施,建立健全少儿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物质保障。省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多渠道地筹措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经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渠道:1).加大体育系统的投入力度;2).争取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3).争取公益基金的支持。
4.3 加强少儿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少儿体校应当综合家长、文化教师、教练员三方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一道提高少儿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运动员积极参与文化教学的学习动机,加强文化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少儿业余体校文化教学效果的实现。
4.4 协调处理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学训矛盾”,针对集训和比赛时间,运动员家长与教练员加强沟通协商,灵活安排文化学习时间,但保证文化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提高科学训练意识。同时要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组织管理;最重要的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最终还是要运动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学习当中。
4.5 完善立法,建立和完善有关行政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法规并狠抓落实。通过开展文化教学,努力拓宽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的知识面, 提高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增强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及心理自我控制能力,促使运动员把文化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科学训练的“助推器”, 提高技战术意识,按照教练的训练计划,准确高效地来完成运动技术训练,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质量,成为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复合型、多元型人才,从而形成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局面,进一步提高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芝萍.对体校文化教育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2年07上旬刊.
[2]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报,2006年第1期.
[3]郭修金.少体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5年6月第2期
[4]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郝亮,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2期.
[5]陈道裕.宁波市少儿体校的现状分析及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6.
[关键词]少儿运动员 文化学习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39-01
1.前言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一定的质与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作为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因此,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各省市、地区体育局工作的中心内容。少儿业余体校随着竞技体育而生,是培养和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的基层部门,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业余体校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因此文化教育在这个阶段必不可少,除了培养运动员的运动技能,还要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放到重要地位,文化和运动技能都要抓,两者并行并重。少儿业余体校不仅仅是培养优秀运动员,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体育教师,他们也成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我们不应遗忘少儿业余体校这样的基层单位做出的巨大贡献。
2.江西省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办学体系现状分析
2.1 管理现状分析
江西省的少儿业余体校在组织管理上,采取了政府管理形式的四级垂直管理模式: 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县教体(体育)局→区县级业余体校。这种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上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等有关政策、规划和战略的落实, 能提高各级体校的组织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垂直管理, 缺乏上下级的相互制约,同时因为政府管理的集中性,区县级体校的办学积极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影响了少儿体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2.2 培养体系现状分析
我省少儿业余体校文化教学情况共存在传统的“三集中”、 “一集中”或“二集中”、 “体教联合”和“网点”培养等几种办学模式,这几种模式各有千秋,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体教结合模式较比其他的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文化教育、食宿由中小学负责,学生采取插班或单独设班管理,训练由体校负责,充分地发挥了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运动员文化学习效果。
3.影响江西省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相关因素
3.1 主观因素上
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中,受制于运动员自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文化学习认识存在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条件环境不满及在文化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不合理等因素,文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直接导致少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的效果不佳。
3.2 客观因素上
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受学生家长、教练员及文化课教师及运动训练、竞赛安排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对子女从事业余运动训练同时须搞好文化学习持积极观点,较为重视子女的文化学习情况;总体而言,教练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关注程度较低,但在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孰轻孰重的天平上有所偏颇;因运动训练在少儿体校的中心地位,文化教师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受限,对运动员在文化教学上的引导作用有限,极个别文化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对少儿运动员文化教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教材的不适用也影响了文化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3.3 竞技体制下学训矛盾突显
我国竞技运动是根据国情,由国家提供经济支柱,以少儿业余体校逐级输送到各级体工队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竞技运动的特殊性,规定必须以参与竞赛、争夺奖牌为其目标设计,运动员以系统而专门的运动训练就成为了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对那些与目标管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只好加以省略。由于参与竞赛、争夺奖牌这一体制目标的单一性,少儿运动员在从事专门训练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补充十分不足,这种不足的一大部分便出在文化教育。
学校是文化学习的重要场所,少儿体校虽有其特殊性,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不例外。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等,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健康的成长。在少年体校,学生是以“动”为中心,也就是说运动训练是体校的核心任务,因此,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往往会被忽略,在这种背景下长时间形成的传统观念,被后来者不断的继承,很难改变。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体校中,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似乎很难调和。对文化教学的偏颇,教育者往往会传染给学生,而学长又会传染给师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多数体校的教学安排是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时间,晚上是学生文化学习和自习的时间,但在现实中,教练员却经常调整学生的训练时间,这多数是与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有关,更多的运动时间哪来?只有占用学生的文化学习时间,有些项目的学生晚自习时间都被教练安排了训练课;一些学校或教练员早上安排了过量运动量,学生在文化课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觉精力不足,注意力很难集中;有些学生参加外出集训或比赛的学生返校后,学校也未考虑给这些学生补课,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不利因素。
少儿体校运动员学生不同于普通在校学生的是,运动员相当一部分时间是用于超负荷的体育训练和竞技比赛,这就必然会与文化教育相冲突,所以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存在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分散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4.建议
针对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现状,本研究建议: 4.1 应与普通学校联合办学,拓宽办学思路,运动学校和普通学校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规避各自不足,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4.2 加大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文化教学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完善有关运动员文化教学设施,建立健全少儿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物质保障。省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多渠道地筹措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经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渠道:1).加大体育系统的投入力度;2).争取教育等有关部门的经费支持。3).争取公益基金的支持。
4.3 加强少儿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少儿体校应当综合家长、文化教师、教练员三方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一道提高少儿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激发运动员积极参与文化教学的学习动机,加强文化教学的常规管理,确保少儿业余体校文化教学效果的实现。
4.4 协调处理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学训矛盾”,针对集训和比赛时间,运动员家长与教练员加强沟通协商,灵活安排文化学习时间,但保证文化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提高科学训练意识。同时要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组织管理;最重要的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最终还是要运动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文化学习当中。
4.5 完善立法,建立和完善有关行政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政策法规并狠抓落实。通过开展文化教学,努力拓宽少儿业余体校运动员的知识面, 提高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增强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及心理自我控制能力,促使运动员把文化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科学训练的“助推器”, 提高技战术意识,按照教练的训练计划,准确高效地来完成运动技术训练,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质量,成为适应新经济形式下的复合型、多元型人才,从而形成我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局面,进一步提高我省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芝萍.对体校文化教育现状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2年07上旬刊.
[2]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报,2006年第1期.
[3]郭修金.少体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体育科技,2005年6月第2期
[4]王凯珍.潘志琛,刘海元,郝亮,深化“体教结合”构建运动员文化教育新体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2期.
[5]陈道裕.宁波市少儿体校的现状分析及新机制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