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末出现的真实主义歌剧将关注点聚焦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实现了一次19世纪末的人性的回归。本文对真实主义歌剧的由来、发展及创作特征进行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丑角》;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从19世纪初开始,欧洲被浪漫主义思潮所席卷,歌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经历了18世纪莫扎特带来的歌剧高峰之后,19世纪迎来了以瓦格纳和威尔第为代表的歌剧“双雄时代”。两位大师的作品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竞争,被誉为歌剧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逐渐衰退和文艺思潮、艺术美学、现代哲学的发展,一些音乐家开始反思,随之一场歌剧音乐风格变化在意大利悄然而至。
19世纪末的意大利虽民族独立,但贫富分化扩大,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积聚。这时,涌现出一批作家,他们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提出了“真实主义”(Verismo)思想。文学领域的“真实主义”很快就蔓延到音乐艺术上,随即,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新的歌剧门类出现了。剧作家们聚焦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将创作切入点集中在一些情绪激动下所引发的冲动行为,并以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题材,着力描写被伤害、受压抑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与情感。虽然,真实主义歌剧涉猎的创作广度与深度都很有限,但它不仅起到了连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创作的过渡作用,同时也证明了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并未进入死胡同,而是成为可以与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歌剧相抗衡的有力标志。
一、真实主义歌剧“双杰”
音乐史上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 Mascaagni)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ticana)。剧情以西西里岛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题材展开。马斯卡尼创作的音乐采用西西里民歌曲调,剧情发展丰满紧凑,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赋予色彩,剧中无论男女主人公的咏叹调、重唱,还是赞美自然风光的村民合唱、虔诚祈祷的无伴奏宗教合唱都十分优美动听,散发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作品生动塑造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并展现出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感情,可谓是一部经典的剧作。
与马斯卡尼一样,意大利作曲家莱昂卡瓦洛(Ruggiero Leoncavallo)也是凭借一部歌剧《丑角》(I Pagliacci)而被写入西方歌剧史的。《丑角》描写的是19世纪一个意大利民间巡回演出剧团现实生活和舞台上的相关生活场景。故事剧情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情杀事件,但通过剧作家巧妙的文学化处理,把一个惊悚的杀人事件转变成一场涉及“戏如人生”的人性探讨,给人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深刻反思。
上面两部作品作为真实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也是代表作,表明真实主义歌剧在19世纪末的意大利作为一种歌剧流派开始发展。两部歌剧都是以情杀内容为题材,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乡村骑士》是凝重、悲壮、深沉,那么《丑角》则是反转、悬念、震撼。这两部歌剧戏剧结构相似,都带有序幕和间奏曲,且序幕都是将器乐与声乐同时运用在一起。音乐上,作曲家运用了很多新潮的和声排列,使悲剧色彩更加厚重。音乐中浪漫主义时期那种修饰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咏叹调大多采用长线条的旋律,且宣叙调与咏叹调交织,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演唱形式都与乐队伴奏巧妙地配合,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二、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特征
真实主义最早起源于以左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领域,音乐家受真实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将其扩展到歌剧创作之中。真实主义歌剧的旋律大多优美动人,尤其是咏叹调的语言化处理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得以扩展,宣叙调也不只起介绍剧情、承接上下的作用。“咏叹调的旋律间隙插进类似宣叙调的成分使歌剧文本对音乐的辅助作用增强,这种旋律节奏的变化扩大了咏叹调的戏剧张力,使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在细微之处得以彰显。”
相比于浪漫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的咏叹调在整个歌剧中占比明显减少。例如《乡村骑士》中完整的咏叹调只出现在个别场景中,音乐家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强调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剧情矛盾冲突中反映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展现音乐家对人性的关怀,从侧面影射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与浪漫主义歌剧的关注点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浪漫主义歌剧是表达作曲家对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而真实主义歌剧则旨在努力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创作手法上,作曲家们也做出了很多改变,尤其是在宣叙调的运用上。宣叙调在过去歌剧创作中只是起到介绍剧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真实主义歌剧中,宣叙调的地位大大提升,除了以上提到的作用以外,还用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此外,浪漫主义歌剧的合唱只出现在重要场景中,往往是“点睛之笔”,如威尔第歌剧《纳布科》中的《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直到现在还广为传唱。而真实主义歌剧的合唱在全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曲家用合唱表达他们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视。如《乡村骑士》中每场都是用合唱串联起单个人物的唱段,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变化主要源于作曲家美学思想的转变。浪漫主义歌剧注重“点”,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着重突出个体形象,通过展示个人的情感历程来映射出社会问题。因此,它表现的社会问题往往是一个社会焦点或是单独事件上的问题。而真实主义歌剧则更注重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是通过剧中其他人物的烘托而展示的,作曲家希望用这种方式能够真实地还原出社会的原貌,从而提取社会中的典型性人物角色来架构整个戏剧的发展。
总之,真实主义歌剧旨在表达对社会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的关注,或者说是对“人性”“人本”的关注,是对活在当下的社会下层人的关注。剧作家和作曲家将他们的情感、价值以及所处的环境巧妙地融合到歌剧这个综合艺术之中。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之后,歌剧最终在19世纪末回到了最真实的状态。19世纪末充斥着颓废、厌世、绝望的情绪,社会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曲家运用真实主义歌剧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的价值和社会关怀的探索,体现了创作思想——人性的回归。歌剧的魅力在于它用音乐来编织多彩的人生,用音乐来诠释人性的复杂与丰富。19世纪末的真实主义歌剧讲述了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完成了一次世纪末的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钱苑,林华.歌劇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姚伟(1982—),硕士,助教,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丑角》;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从19世纪初开始,欧洲被浪漫主义思潮所席卷,歌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经历了18世纪莫扎特带来的歌剧高峰之后,19世纪迎来了以瓦格纳和威尔第为代表的歌剧“双雄时代”。两位大师的作品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竞争,被誉为歌剧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逐渐衰退和文艺思潮、艺术美学、现代哲学的发展,一些音乐家开始反思,随之一场歌剧音乐风格变化在意大利悄然而至。
19世纪末的意大利虽民族独立,但贫富分化扩大,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积聚。这时,涌现出一批作家,他们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提出了“真实主义”(Verismo)思想。文学领域的“真实主义”很快就蔓延到音乐艺术上,随即,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新的歌剧门类出现了。剧作家们聚焦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将创作切入点集中在一些情绪激动下所引发的冲动行为,并以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题材,着力描写被伤害、受压抑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与情感。虽然,真实主义歌剧涉猎的创作广度与深度都很有限,但它不仅起到了连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创作的过渡作用,同时也证明了19世纪末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并未进入死胡同,而是成为可以与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歌剧相抗衡的有力标志。
一、真实主义歌剧“双杰”
音乐史上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 Mascaagni)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ticana)。剧情以西西里岛两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题材展开。马斯卡尼创作的音乐采用西西里民歌曲调,剧情发展丰满紧凑,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赋予色彩,剧中无论男女主人公的咏叹调、重唱,还是赞美自然风光的村民合唱、虔诚祈祷的无伴奏宗教合唱都十分优美动听,散发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作品生动塑造了剧中每个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并展现出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感情,可谓是一部经典的剧作。
与马斯卡尼一样,意大利作曲家莱昂卡瓦洛(Ruggiero Leoncavallo)也是凭借一部歌剧《丑角》(I Pagliacci)而被写入西方歌剧史的。《丑角》描写的是19世纪一个意大利民间巡回演出剧团现实生活和舞台上的相关生活场景。故事剧情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情杀事件,但通过剧作家巧妙的文学化处理,把一个惊悚的杀人事件转变成一场涉及“戏如人生”的人性探讨,给人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深刻反思。
上面两部作品作为真实主义歌剧的开山之作,也是代表作,表明真实主义歌剧在19世纪末的意大利作为一种歌剧流派开始发展。两部歌剧都是以情杀内容为题材,但在表达方式上却有所不同,如果说《乡村骑士》是凝重、悲壮、深沉,那么《丑角》则是反转、悬念、震撼。这两部歌剧戏剧结构相似,都带有序幕和间奏曲,且序幕都是将器乐与声乐同时运用在一起。音乐上,作曲家运用了很多新潮的和声排列,使悲剧色彩更加厚重。音乐中浪漫主义时期那种修饰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表达,咏叹调大多采用长线条的旋律,且宣叙调与咏叹调交织,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演唱形式都与乐队伴奏巧妙地配合,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二、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特征
真实主义最早起源于以左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领域,音乐家受真实主义思想的影响,并将其扩展到歌剧创作之中。真实主义歌剧的旋律大多优美动人,尤其是咏叹调的语言化处理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得以扩展,宣叙调也不只起介绍剧情、承接上下的作用。“咏叹调的旋律间隙插进类似宣叙调的成分使歌剧文本对音乐的辅助作用增强,这种旋律节奏的变化扩大了咏叹调的戏剧张力,使歌剧中的戏剧冲突在细微之处得以彰显。”
相比于浪漫主义歌剧,真实主义歌剧的咏叹调在整个歌剧中占比明显减少。例如《乡村骑士》中完整的咏叹调只出现在个别场景中,音乐家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强调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剧情矛盾冲突中反映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展现音乐家对人性的关怀,从侧面影射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与浪漫主义歌剧的关注点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浪漫主义歌剧是表达作曲家对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而真实主义歌剧则旨在努力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创作手法上,作曲家们也做出了很多改变,尤其是在宣叙调的运用上。宣叙调在过去歌剧创作中只是起到介绍剧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在真实主义歌剧中,宣叙调的地位大大提升,除了以上提到的作用以外,还用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此外,浪漫主义歌剧的合唱只出现在重要场景中,往往是“点睛之笔”,如威尔第歌剧《纳布科》中的《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直到现在还广为传唱。而真实主义歌剧的合唱在全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曲家用合唱表达他们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视。如《乡村骑士》中每场都是用合唱串联起单个人物的唱段,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种创作手法上的变化主要源于作曲家美学思想的转变。浪漫主义歌剧注重“点”,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着重突出个体形象,通过展示个人的情感历程来映射出社会问题。因此,它表现的社会问题往往是一个社会焦点或是单独事件上的问题。而真实主义歌剧则更注重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是通过剧中其他人物的烘托而展示的,作曲家希望用这种方式能够真实地还原出社会的原貌,从而提取社会中的典型性人物角色来架构整个戏剧的发展。
总之,真实主义歌剧旨在表达对社会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的关注,或者说是对“人性”“人本”的关注,是对活在当下的社会下层人的关注。剧作家和作曲家将他们的情感、价值以及所处的环境巧妙地融合到歌剧这个综合艺术之中。在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之后,歌剧最终在19世纪末回到了最真实的状态。19世纪末充斥着颓废、厌世、绝望的情绪,社会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对于音乐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曲家运用真实主义歌剧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人的价值和社会关怀的探索,体现了创作思想——人性的回归。歌剧的魅力在于它用音乐来编织多彩的人生,用音乐来诠释人性的复杂与丰富。19世纪末的真实主义歌剧讲述了小人物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完成了一次世纪末的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钱苑,林华.歌劇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姚伟(1982—),硕士,助教,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