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作者本意的过程,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个性,引导学生与文体、作者对话,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69-01
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固有的需要”。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转化为“学生学、老师教”,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鸭子”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学生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那么,怎样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作者本意的过程
阅读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始意义也就成为了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美篇章,都是文质兼美,凝结了作者真情实感的美文。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对话,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认识,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是阅读的本质。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就不只是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途径。阅读教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因此,在阅读中主动探索作者的原始意义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的一步。
二、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积蓄探索文本的情感。
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础。
比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式的预习作业:“你眼中的朱自清”。(1)朱自清是哪个时代的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你了解朱自清的创作经历、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吗?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这样的设问,变教师讲为学生学。在走近作家,了解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将要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文本”,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意义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学生虽然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意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本主旨的时候,教师应具体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繁,而忽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2)给学生个性思想、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意志习惯、性格爱好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对文本的接受。“一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使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听课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阅读教学中,可设计适合个体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谈谈你喜欢的原因。你对文本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文中对“……的描述”,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个性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训练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让学生在自我对话中,反复讨论,体验反思,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获得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
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的提高,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激发他们心灵的火花,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内回忆文本的内容。在做作业之前,对所讲知识,先认真思考一下,并作出类比联想,争取做到灵活运用。然后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知识性、规律性的知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归纳。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个性,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学生自我对话,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实现“学生学,老师讲”的神话,才能创造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形成阅读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完善教育改革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2-0069-01
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的固有的需要”。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转化为“学生学、老师教”,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鸭子”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学生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那么,怎样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作者本意的过程
阅读文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还原作者本意,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想法,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始意义也就成为了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美篇章,都是文质兼美,凝结了作者真情实感的美文。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作者对话,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认识,阅读就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这是阅读的本质。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阅读教学要将阅读还原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还原为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心灵的碰撞和沟通。学生与作者的交流,就不只是教学形式上的求新求变,而是在开辟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心灵的途径。阅读教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艺术之境。
因此,在阅读中主动探索作者的原始意义是学生解读文本的关键的一步。
二、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积蓄探索文本的情感。
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了解他的创作经历、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必定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文本前,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作者,与作者对话,是拉近学生与作者,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基础。
比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教法。课前,我设计了一项开放式的预习作业:“你眼中的朱自清”。(1)朱自清是哪个时代的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2)你了解朱自清的创作经历、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吗?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这样的设问,变教师讲为学生学。在走近作家,了解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将要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文本”,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意义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学生虽然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意识,但由于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探究文本主旨的时候,教师应具体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旋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教师教”的角色设计教学,喜欢条分缕析,不厌其繁,而忽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
(2)给学生个性思想、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意志习惯、性格爱好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对文本的接受。“一个读者心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使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听课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如在阅读教学中,可设计适合个体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谈谈你喜欢的原因。你对文本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文中对“……的描述”,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给学生个性思考和感悟的空间,训练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让学生在自我对话中,反复讨论,体验反思,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通过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获得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
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得到的提高,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激发他们心灵的火花,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学生会在第一时间内回忆文本的内容。在做作业之前,对所讲知识,先认真思考一下,并作出类比联想,争取做到灵活运用。然后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知识性、规律性的知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归纳。
综上所述,只有根据学生阅读的个性,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学生自我对话,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实现“学生学,老师讲”的神话,才能创造生机勃勃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阅读的知识,形成阅读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完善教育改革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