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当,当,当……”X教师的皮鞋声有节奏地在教室里巡回“伴奏”。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帅小伙自上课以来始终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目光始终追随着老师的步伐而动。进行集体朗读活动时,他偶尔也坐直了身子张张嘴,但是他的口型与朗读内容根本不相匹配。进入个人活动(阅读)环节后,这个小伙子更是一点没有学习的意思,干脆趴在桌面上,把下巴当支点,头摆来摆去,目光随着老师的身影移动。
“你在干什么?”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悄声问道。他歪过头来看着我,像个探长似的把我从头到脚审查一番。审视之后,他用手指指教师的皮鞋:“您瞧!今天X老师穿的新皮鞋好像有点大,不太合脚。”“你怎么知道的?”我好奇地问。“听呗!”孩子指指自己的耳朵,自信地说。“嘘,下课以后你再跟我谈你的听觉,现在先做阅读,好不好?”我赶紧刹住话题,把他往课堂学习中拽。
“我不会。”提起学习,小伙子刚才的自信荡然无存,眼皮也耷拉下来了,又开始用下巴当作支点,只是这次眼睛盯着某一个地方,目光不随老师的身影移动了。教师的鞋跟声依然“当,当”地巡回,在安静的阅读环境中显得格外张扬。
“我来帮你!”我推了推他,拿起他的课本,帮助他寻找阅读题的答案。翻开他的英语书,大大小小、形象逼真的铅笔线条画令我十分诧异:图画的内容不是持枪的战士,就是穿着各式高跟鞋的摩登女郎……
下课铃响后,我们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和QQ号,相约晚上他做完作业后上QQ,告诉我关于“听觉判断”的秘密。
在英语办公室里,我与X教师就课堂教学情况展开了研讨之后,有意向该教师询问了这个小男孩的学习情况,她说:“这个孩子基础不怎么好,刚开始接班时还能跟着听讲,偶尔能跟大家一起读读单词、短语什么的。进入五年级后,学习内容多了,也难了,课上他基本上就不发言了,现在学习上已无可救药。不过他纪律方面比较好,他玩他的,你不用管他,他不会在课堂上给你捣乱了。”
“那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画漫画上了呗!据说现在画画水平提高了!”
“您知道他喜欢画什么吗?”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那么多孩子,也顾不过来啊!再说,只要别捣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多么直白的表达啊!一个在家长心中占有100%地位的孩子就这样被教师忽视了。试想,如果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心里该是何种感受?视导归来的途中,X老师清脆的鞋跟声、直截了当的谈话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挽救这个孩子的计划开始在我心中酝酿。
晚上8点半,我如约在QQ上见到了那个孩子。他首先谨慎地问我是谁,干什么的,为什么到他们学校听课。之后又再三询问我跟他们的英语老师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把他要跟我说的话告诉X老师。在得到我的回答和承诺后,他告诉我:X老师刚开始接班时,他很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年轻,比较时尚,经常穿那些在他们看起来不俗的服装。我问他既然喜欢该老师,为什么又在英语课上如此表现呢?他一下子回复了我很长一段文字:“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喜欢老师,但是我英语基础不太好,老师也不怎么爱叫我回答问题,渐渐地我上课就总是走思,尤其是老师高跟鞋的声音,让我听不清发音,还干扰我想问题。后来,我英语学得越来越差,总遭妈妈数落。X老师还经常利用家校互动平台(手机飞信)跟家长告我状。后来我一上X老师的课就烦,想办法跟她捣乱。老师拿我也没办法,跟我约法三章:第一,只要上课不捣乱,就不向家长告状。第二,只要课堂保持安静,就可以抄袭别人的作业。第三,只要完成了作业,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就给合格。现在,我倒是觉得听不听老师讲课也无所谓了,闲得无聊时就画画,或者听老师的叮叮当当的皮鞋声。”他甚至还很兴奋地告诉我:“X老师今天在教室里大概走了129步!”当我问他是否曾经向X老师提出过皮鞋声干扰他学习的问题时,他发过来一个孩子低头认错的图标,旁边还标注了两个字——“不敢”。
我又跟他聊了聊他英语书中的漫画内容,询问他所作的漫画的意义。他很诚实,说拿枪的男孩就是他自己,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就是X老师。他想用手枪把X老师的鞋跟打掉。
后来的聊天内容就是我对孩子的劝导。我首先鼓励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其次代替X老师向他认错,解释说可能是该老师忽视了这个细节;最后鼓励他把他的漫画整理出来,在漫画的旁边写上自己的心理感受,题目就叫《X老师的皮鞋声》。聊天结束前,我们约定三天后在QQ上谈他的学习和《X老师的皮鞋声》“这部作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X老师的皮鞋声》这部作品就到了尾声,因为X老师的皮鞋声已经很轻了,有时X老师也穿平底鞋了。慢慢地,我和男孩成了无话不说的QQ好友。在QQ中,我向他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帮他讲解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帮他领悟阅读的技巧,送他英语学习光盘……孩子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成绩提高了,自信心也自然地建立起来了!
每当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都会有意识地留意教师的皮鞋声,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其它公共场所,营造舒心、安静的环境于人、于己都很重要,它是一种尊重,代表一个群体的素质,一个社会的文明。■
□编辑 江泓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帅小伙自上课以来始终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目光始终追随着老师的步伐而动。进行集体朗读活动时,他偶尔也坐直了身子张张嘴,但是他的口型与朗读内容根本不相匹配。进入个人活动(阅读)环节后,这个小伙子更是一点没有学习的意思,干脆趴在桌面上,把下巴当支点,头摆来摆去,目光随着老师的身影移动。
“你在干什么?”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悄声问道。他歪过头来看着我,像个探长似的把我从头到脚审查一番。审视之后,他用手指指教师的皮鞋:“您瞧!今天X老师穿的新皮鞋好像有点大,不太合脚。”“你怎么知道的?”我好奇地问。“听呗!”孩子指指自己的耳朵,自信地说。“嘘,下课以后你再跟我谈你的听觉,现在先做阅读,好不好?”我赶紧刹住话题,把他往课堂学习中拽。
“我不会。”提起学习,小伙子刚才的自信荡然无存,眼皮也耷拉下来了,又开始用下巴当作支点,只是这次眼睛盯着某一个地方,目光不随老师的身影移动了。教师的鞋跟声依然“当,当”地巡回,在安静的阅读环境中显得格外张扬。
“我来帮你!”我推了推他,拿起他的课本,帮助他寻找阅读题的答案。翻开他的英语书,大大小小、形象逼真的铅笔线条画令我十分诧异:图画的内容不是持枪的战士,就是穿着各式高跟鞋的摩登女郎……
下课铃响后,我们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和QQ号,相约晚上他做完作业后上QQ,告诉我关于“听觉判断”的秘密。
在英语办公室里,我与X教师就课堂教学情况展开了研讨之后,有意向该教师询问了这个小男孩的学习情况,她说:“这个孩子基础不怎么好,刚开始接班时还能跟着听讲,偶尔能跟大家一起读读单词、短语什么的。进入五年级后,学习内容多了,也难了,课上他基本上就不发言了,现在学习上已无可救药。不过他纪律方面比较好,他玩他的,你不用管他,他不会在课堂上给你捣乱了。”
“那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画漫画上了呗!据说现在画画水平提高了!”
“您知道他喜欢画什么吗?”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那么多孩子,也顾不过来啊!再说,只要别捣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多么直白的表达啊!一个在家长心中占有100%地位的孩子就这样被教师忽视了。试想,如果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心里该是何种感受?视导归来的途中,X老师清脆的鞋跟声、直截了当的谈话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挽救这个孩子的计划开始在我心中酝酿。
晚上8点半,我如约在QQ上见到了那个孩子。他首先谨慎地问我是谁,干什么的,为什么到他们学校听课。之后又再三询问我跟他们的英语老师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把他要跟我说的话告诉X老师。在得到我的回答和承诺后,他告诉我:X老师刚开始接班时,他很喜欢这个老师,因为老师年轻,比较时尚,经常穿那些在他们看起来不俗的服装。我问他既然喜欢该老师,为什么又在英语课上如此表现呢?他一下子回复了我很长一段文字:“开始的时候我的确喜欢老师,但是我英语基础不太好,老师也不怎么爱叫我回答问题,渐渐地我上课就总是走思,尤其是老师高跟鞋的声音,让我听不清发音,还干扰我想问题。后来,我英语学得越来越差,总遭妈妈数落。X老师还经常利用家校互动平台(手机飞信)跟家长告我状。后来我一上X老师的课就烦,想办法跟她捣乱。老师拿我也没办法,跟我约法三章:第一,只要上课不捣乱,就不向家长告状。第二,只要课堂保持安静,就可以抄袭别人的作业。第三,只要完成了作业,平时的形成性评价就给合格。现在,我倒是觉得听不听老师讲课也无所谓了,闲得无聊时就画画,或者听老师的叮叮当当的皮鞋声。”他甚至还很兴奋地告诉我:“X老师今天在教室里大概走了129步!”当我问他是否曾经向X老师提出过皮鞋声干扰他学习的问题时,他发过来一个孩子低头认错的图标,旁边还标注了两个字——“不敢”。
我又跟他聊了聊他英语书中的漫画内容,询问他所作的漫画的意义。他很诚实,说拿枪的男孩就是他自己,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就是X老师。他想用手枪把X老师的鞋跟打掉。
后来的聊天内容就是我对孩子的劝导。我首先鼓励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其次代替X老师向他认错,解释说可能是该老师忽视了这个细节;最后鼓励他把他的漫画整理出来,在漫画的旁边写上自己的心理感受,题目就叫《X老师的皮鞋声》。聊天结束前,我们约定三天后在QQ上谈他的学习和《X老师的皮鞋声》“这部作品”。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X老师的皮鞋声》这部作品就到了尾声,因为X老师的皮鞋声已经很轻了,有时X老师也穿平底鞋了。慢慢地,我和男孩成了无话不说的QQ好友。在QQ中,我向他介绍记忆单词的方法,帮他讲解动词过去式的用法,帮他领悟阅读的技巧,送他英语学习光盘……孩子重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成绩提高了,自信心也自然地建立起来了!
每当我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都会有意识地留意教师的皮鞋声,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无论是学校、家庭、社区还是其它公共场所,营造舒心、安静的环境于人、于己都很重要,它是一种尊重,代表一个群体的素质,一个社会的文明。■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