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游记当作抒情散文来教,是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的现象。这种做法,是无视游记特征的表现。还有一种现象,虽然把游记当作游记来教,但是仅停留于游记的要素以及作品的信息上,教不出游記的真味,这是无视语文教学特殊性的表现。以上两种现象,是游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面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从辨体、定性、选点、变形四个步骤说明游记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
  一、辨体
  游记属于散文的范畴,具有散文的特征,但是散文有很多品类,游记不过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辞海》“游记”条说:“散文的一种。主要记述旅途见闻,某地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社会习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质言之,游记就是旅游者用散文的笔调和方法,记叙和描摹自己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的一种文体。
  游记与一般抒情散文都用第一人称写法,这是它们的相同之点。但游记是写作者自己旅游中的感受,抒情散文则不一定是这样,它可能是旅游中的感受,也可能不是旅游中的感受,即使是旅游中的感受,然而其游踪这条线索却并不明显,也不贯穿始终。换句话说,一般的抒情散文格式比较自由,可以感情为线索,可以事件为线索,可以时间、空间为线索,而游记只能以游踪为线索,比一般的抒情散文多一层限制。
  如果拿游记与童话、寓言相比较,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游记、童话、寓言三者都有自然景物的形象,并且都是作者移情于物,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是游记中的自然景物,是以实际存在的景物为基础的,而童话、寓言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是虚拟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童话、寓言有时虽也采用游记的写法,但它们只能是童话、寓言,而不是游记。
  “游”与“记”,是游记的两大支柱。在游记作品中,既有作者游踪的实录,又有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摹,二者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只有游踪,而无记叙和描摹,势必干瘪无神;只有记叙和描摹,而无游踪,则不成游记。
  二、定性
  不同类型的游记有不同的个性。就一般的游记而言,其属性可以用知识性、写意性、抒情性来概括。
  知识性。在游记作品中,旅游者往往要介绍所游之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高明的作家总是呈现出游记写景之外的内容,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文化。阿来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变相地介绍了丽江的环境、建筑、音乐、文字、风俗,向读者展开了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科学于一体的美丽画卷,让人感受到丽江的古朴秀美和博大精深。
  写意性。作者在游记中,总要把摄取的所见所闻,构成一幅幅具有一定格局和鲜明色彩的图画。在描绘画面的时候,作家善用画家的手段,不单单是写实,还处处流露出写意的艺术。阿来在描绘丽江夜景时写道:“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天人合一的写意手法,可谓生花妙笔,自然天成。
  抒情性。游记其实是图画与散文的结合,把画面表现出来,往往借助写意的手段;把思绪表达出来,就需要抒情。写意性属于图画的特征,抒情性则属于散文的特点。正如苏轼在《南行前集叙》中所说:“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家的感情是含蓄的、内敛的、有节制的,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出对丽江锦山秀水、古城老街的喜爱,以及对那种远离尘世喧嚣的伊甸园般生活的赞美。
  关于游记的特征,作家孙犁作了精当的概括:“一、有怀古的幽思;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优美的文字。”“有怀古的幽思”就是有心探究一个地方、一处景物的来历;“有临民的热情”就是要访问当地居民,以民为师,采风土而察民情;“有高尚的寄托”就是借景物来表达高尚的情操和理想,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描述对象融为一体;“有优美的文字”就是要讲究文采,使语言文字与游记的“颂美”取向相适应,准确地表现景物的形、质、神。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完全符合这四大特征的。
  三、选点
  “所至”“所见”“所感”是游记的三要素。“所至”就是作者的游踪,“所见”就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就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面对一般的游记,教学时让学生体察游记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理解游记的特点,这当然是绕不过去的教学过程,但是仅仅止步于此,却失之鲜活丰富。就像教记叙文,仅仅教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不教一波三折的记叙艺术,未免有隔靴搔痒的嫌疑。同样,教小说,如果单单教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却不教生动别致的叙事艺术、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复杂深刻的思想主题,总有半途而废的遗憾。那么,游记还要教些什么呢?
  游记的三要素是游记教学的局部,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所至”“所见”“所感”是经由“所言”表达出来的;“所言”不仅是“所至”“所见”“所感”的载体,而且居于“所至”“所见”“所感”的核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所至”“所见”“所感”属于游记的“原生价值”,教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信息,即获得游记的游踪、风貌和观感。而“所至”“所见”“所感”背后的“所言”属于游记的“教学价值”,它保留了呈现信息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呈现游踪、风貌和观感”。“如何呈现游踪、风貌和观感”,就是游记中的“言语智慧”。品析“所至”“所见”“所感”背后的“所言”,才是游记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变形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当代著名作家阿来所写的一篇非典型游记。典型的游记,总是从“我”出发,写“我”之见,抒“我”之感。阿来的高妙之处在于,化身为水,把流水变形,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拉大,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游览”丽江,也历时性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一篇变形了的游记。阿来借助水的多种形态,将本来庞杂的头绪梳理得有条不紊,这正是本文呈现出来的言语智慧。从“一滴水”“一团雾”“一片雪”再到“一粒冰”“一滴水”,完成了一个轮回。“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交代前世今生,绝非累文赘笔,意在说明“雾”“雪”“冰”“水”实为一物,这才成全了“一片雪”落在玉龙雪山、“一粒冰”望见丽江坝、“一滴水”流过四方街的连贯性。把城外的雪山、森林、坝子、田野、村庄、果园等也囊括进来,这是把空间拉大的艺术。
  从“一片雪”落在玉龙雪山,到“一粒冰”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怎么处理这里的变化?阿来的办法是先把它叫醒,再让它沉睡。“一滴水”跌进落水洞,再从黑龙潭冒出,时间已经过去好几百年,如何处理这里的变化?阿来的办法是把“一滴水”先哄睡,再叫醒。一醒一睡,一睡一醒,真是智慧的创造。因为只有让岁月变长,才能表现出丽江历史的悠久。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当初原始的丽江坝已经变成了如今热闹的丽江城。为了更加真实地写出丽江的美丽,阿来巧妙地把浓墨重彩交给那一天一夜的观赏,在白昼、黄昏、夜晚、黎明的流转中,美丽地完成了一个轮回。这是把时间拉长的艺术。
  “把空间拉大”与“把时间拉长”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要“把空间拉大”,另一方面要“把时间拉长”,如何同时做到这两点?将“我”化身为水,是最好的办法。丽江不因水闻名,却因“水”著称。雪山、落水洞、黑龙潭、玉河,无一不与“水”有关,而四方街的五花石上,每逢黄昏,开闸放水,水流满溢,洗净了人世纤尘。即便是没有水的东巴文,阿来也能奇妙地联想到东巴文的“水”字,堪称绝妙。借助洒水车的高扬和浇花壶的喷洒,“水”又观赏了苍劲的老柏树、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以及来自远方的游客。于是,优美的丽江、优美的文字和优美的音乐便充满了水性特征和诗意特征。
  丽江如水,丽江是诗。古城安宁如水,古街夜凉如水,纳西人心澄如水。回归文末“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由此切入,向上回溯,倒是可以切切实实地勾连起这篇游记的教学内容:
  [导语]这篇游记最后写道:“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1.作为一滴水,“我”以水的哪些方式走过丽江?
  2.作為一滴水,“我”是以什么节奏“走过”丽江的?
  3.作为一滴水,“我”“走过了丽江”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感想?
  [结语]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对我们来说,丽江就是诗和远方。《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的正是对诗和远方的流连。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展开大胆、丰富、新奇的想象,尽力让学生说想说的话,写乐写的事。  2.调动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引导学生懂得可用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教学过程    一、无拘无束想一想——点燃故乡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奇妙的,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现实中的人事景物,常能让人心潮涌动;那山川湖海、绿树红花
主持人:有人说第一课时很简单,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就OK了;有人说第一课时比较难教,似乎样样都要抓,不知抓什么好;有人说第一课时不重要,上不上没关系;也有人说第一课时很重要,第二、三课时的精彩必须以其为基础……第一课时到底是什么?第一课时应该干什么?怎么做呢?你思考过吗?下面我们来听听部分老师们的意见。    李肖莉    我认为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单凭一个学期的六七篇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应进行一些小练笔。    一、精彩篇章,以读悟写仿一仿    阅读教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求,特别是精彩的课文,更要走好后半段
整本书阅读量大,课堂时间有限,如何组織好课堂教学就成为关键。2018年10月的泉州五中省级开放周上,张金老师在高二年级开设《月亮与六便士》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其过程为:  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完成阅读。  学生课前分组交流阅读感悟,形成小组成果;选出小组代表,准备文字发言稿。  学生课上展示概括小说内容的书法长联,阐释内涵,完成小说内容梳理。  教师提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主人公在三个地点三个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从言语层面感受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  生:喜欢!(异口同声)  师:我这里有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出示)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生:可能是辣椒吧!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辣椒有绿的,也有红的。  师:对,它开始是绿的,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红色!  生:辣椒的样子有点像口袋。  师:辣椒外实里空,的确像个口袋!  生:辣椒有辣味,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逾十年,改革初期课程与教学备受关注,时至今日教师问题则日显突出,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研究教师教学专长的学者一致认为,领域知识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它具有学科性和情境性两个基本特征,并认为专家教师除了掌握内容知识和普通教学法外,还应该掌握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内容和学科教学法知识。[1]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原本就是教师专业及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学知识
习作背景    这学期我新接了一个班,为尽快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的教学工作,我要求學生每人给我写一封信,写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内容可以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对老师的要求、建议等。阅读来信时,一封题为《被幸福遗弃的人》触动了我,我很想了解这些孩子生活背后的故事,于是我就围绕“幸福与否”对学生生活展开不公开的调查,然后定下了这次“你幸福吗”为主题的作文课。    习作目标    1 引导学生由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校一门重要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专业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经过近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由邓心强撰写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一书,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多维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用。作者依托高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指导学生把心里想说的真心话写出来,做一个真性情的人,这是对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写真话、做真人”,一是要让学生能够表达;二是要让学生善于表达。新课标还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在语文教学中,我们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目标  1.会读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能正确拼读。  3.掌握ai、ei、ui标调的方法。    情感领域目标  1.初步知道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学习拼音、进行拼读的兴趣,使他们乐学、愿学、主动地学。    教学准备    花环一个,写有单韵母的6个彩球,苹果树贴图,写有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