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老妇实乃女中丈夫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c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叙事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叙事诗,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三吏”“三别”就是这样一组叙事诗。在这组叙事诗中,杜甫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熔铸成篇,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画卷,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石壕吏》是其中流传最广、最受后人推崇的一篇。
  对《石壕吏》,宋黄鹤注曰:“观‘急应河阳役’之句,当是乾元二年九节度之师溃,子仪断河桥,以余众保东京时作。”由此可知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使大败于邺城之后。宋王回评此诗云:“驱民之丁壮,尽置死地,而犹急其老弱,虽秦为闯左之戍不甚也。呜呼!其时急矣哉!”此诗生动地描绘了邺城兵溃之后,为了抗击安史叛军,唐朝百姓被迫从征,以至家破人亡的悲惨画面,展现了杜甫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整首诗情节完整,对话生动,反映现实深刻。诗中主要人物老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对老妇的性格特征却一直未见深刻阐释。直到明末清初,王嗣爽著《杜臆》,评点《石壕吏》之后,才使得人们对老妇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王嗣爽评云:
  此老妇益女中丈夫,至今无人识得。“吏夜捉人”,老翁走,此妇出门,便见胆略,而胸中已有成算。老翁之逃,妇教之也。吏呼则真,而妇啼一半妆假,前致辞未必尽真也。三男亡其两男,存者偷生而不敢归;家下止一乳孙,母恋子故未来。然无完裙,不堪偕汝去,宁使老妪随至河阳执炊,不敢辞也。吏虽怒,而到此亦心软矣。非不知有老翁在,而姑带老妇以覆上官,必且代妇致辞而纵之使归,所云“备晨炊”,设词也,吏不知也。此语夜久始绝,至晨行而独与翁别,则妇夜去矣。翁亦自知可免,故敢出而别客也。夜捉夜去,何其急也?此妇当仓卒之际,而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而公详述之,已默会到此矣。
  王嗣奭强调指出,石壕老妇是杜甫着意刻画的一位“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如此评价,前所未有。首先,此老妇极具胆略。在石壕吏夜半抓夫的紧急关头,身为一家之主的老翁闻声跳墙而逃;老妇却毫不畏惧地去开门抵挡抓兵之吏,正是所谓勇如贲、育(孟贲、夏育)。其次,老妇极富智慧。王嗣奭认为,老翁的越墙出逃并非临危自存之举,而是老妇权衡、安排的结果。老妇之所以安排老翁逾墙逃走,正是出于家庭大局的考虑。因为保住了老翁,也就保住了目前家中仅有的男丁,“乳下孙”也就有了依靠,眼下这个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也就可以暂时得以保全。因此,老妇安排老翁逃走,实乃“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两全之举,老妇的智慧由此可见。而且所有这些考虑、安排,在老妇闻听有吏捉人之后,开门迎吏之前,就已经斟酌妥帖,并实施完毕。其时间是如此之仓促,而老妇之反应却又如此之迅速,远非一般人所能及,正是所谓“智如镞矢”也。此外,老妇的智慧还体现在她和石壕吏的应对上。开门之后,面对大呼不止、凶如恶煞的抓兵之吏,老妇将自家的苦难进行了哭诉:“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妇的倾诉意在向石壕吏表明:自己家中已经实在无人可征。老妇的哭诉甚为凄惨,令人不堪,以致“吏虽怒,而到此亦心软矣”。王嗣奭认为,老妇的哭诉有一半是在装假,哭诉的内容亦未必完全真实。初读此评,令人有些不解,甚至对老妇的人格产生了怀疑。然而当我们将已经逾墙而走的老翁和老妇哭诉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考虑时,便可明白,老妇所言的确并非完全属实。因此,老妇的哭诉,既是在为已经失去的亲人而悲戚,亦是在运用手段,以博得石壕吏的同情。她想通过自己的诉说使石壕吏相信,自己家中已经悲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样便可以使石壕吏不再纠缠,从而保住老翁,保住乳下之孙,保住这个已经破碎的家。王嗣奭之所以称老妇具有仪、秦(张仪、苏秦)之辩才正缘于此。
  为了保住自己破碎的家庭,也为了动荡飘摇的唐王朝,老妇在痛陈自家悲惨境况之后,又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向石壕吏表示,愿意以自己年迈衰弱之躯,急应河阳之役。其大义凛然、勇于赴死的性格赫然可见。在王嗣奭看来,石壕老妇就是这样一个“智如镞矢,勇如贲、育,辩似仪、秦,既全其夫,又安其孤幼”的“女中丈夫”。经过王嗣奭的评说,老妇形象变得愈加丰满、生动。老妇已不再只是一个深受战争迫害的下层百姓,更是一个充满智慧、胆识过人且富于牺牲精神的女中豪杰。王嗣奭的评说对于我们深入认识老妇的性格,更好地理解《石壕吏》的主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在检阅《宪法》条款时,发现一处用语不当的地方,谨此提出,以备商榷:  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第1款  笔者以为,此处“母亲”一词有欠妥当,当修改为“妇女”。这点从《宪法》及其他法律条文的对比中看得更加清楚。同是《宪法》第49条,第4款则表述为:  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而《婚姻法》则在第2条第2款中明确表述为:
主持人的话  《鼠疫》是法国作家加缪表达其存在主义哲学观的小说。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具有选择的自由。在一个荒谬的处境中,就如身处一个鼠疫横行的世界,我们可以如何选择?里厄医生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选择了抗争,哪怕看不到希望,哪怕鼠疫永远不会被完全消灭。某种意义上,教师也处在一个“鼠疫”永远不会被消灭的处境中:看似重复的教学生活中随时都可能蔓延的懈怠情绪、社会上种种偏见对教师生活的侵蚀、教师所面临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旗帜,是一校之魂,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校长的管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而一个校长的管理艺术、管理才能取决于校长自身素质的高低。  思想素养高一点  做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肆意生长,张扬生命的时期,只有丰沛的情感灌溉,才能护佑这些幼苗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校长须是一个有情感温度,有生活情趣的人,要有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伴着《思乡曲》,教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师: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
针对本人发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上的《的美学问题》,丁启阵先生在博客里发文表示“我赞成把朱自清《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丁先生的观点引起的反响强烈。不过,绝大多数读者都反对丁先生的看法,表示对《背影》的肯定和欣赏。我感到,有必要通过这次讨论来澄清一些基本的美学原则。  古希腊人把感性的和情感的学问与理性的实用性学问相对,这就是后来英语中的“美学”(aesthetics)一词。18世纪的德
知识观与教育关系甚密。回顾教育史,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教育理论的论争都伴随着知识观的讨论,从而引起教育实践的变革。知识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内容和载体,这决定了知识观与教学的紧密联系。人们对知识的性质、功能、价值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想。今天,知识观正经历着从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这将引起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
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作为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板块,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内容涉及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对重点语句的翻译或断句等。能力方面,在考查识记、理解的同时,还涉及对作品的分析、综合、鉴赏和评价等多种能力。本文拟从试题选材、命题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对今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
在网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1985年,人们发现,牛津大学有着350年历史的大礼堂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  经检查,大礼堂的20根横梁已经风化腐朽,需要立刻更换。每一根横梁都是由巨大的橡木制成的,为了保持大礼堂350年来的历史风貌,只能用橡木更换。  在1985年,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树已经不容易,或者有可能找到,但每一根橡木也许将花费至少25万美元。这令牛津大学一筹莫展。  这时,校园园艺所来报
大学美术馆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交流五项功能[1]实现艺术创作与艺术沟通以及公众文化认知度的提升。与社会公共美术馆不同的是,大学美术馆最直接、最稳定的受众是在校学生,因而大学美术馆的美育职能也就成为其诸多职能中的突出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院校美术馆的大量兴建和繁荣,大学美术馆在提高大学审美教育、开展艺术研究、服务教学和促进学科沟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2]。本文以京师美术馆和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几篇短小易懂的文言文,其故事性、趣味性、哲理性很适合初一学生阅读。各篇选文记事、记人、状物各有侧重,既与本册教材的现代文部分相呼应,又是第六单元古诗文学习的继续,前后照应,体现了教材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第六单元所学的古诗文阅读法和积累的文言字词、句法知识,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及主旨,逐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