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情相得,是道德与情感的相成相济、融合无间,它所体现的是“中和”的思想,其核心的概念就是“爱人”,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尤其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心与宽容,如果说学优生是娇艳欲滴的鲜花,那么学困生则是含苞欲放的花朵。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欣赏盛开的鲜花,更要用心让含苞的花朵慢慢绽放。
一、用激励和赏识唤醒学困生的心灵
激励和赏识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所以说没有不求上进的学生。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广开赏识之门,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和激励,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保证他们在爱的呵护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
二、用宽容和忍耐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死了,所以对待有缺点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班主任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作为教师就必须多些宽容和耐心,少些厌烦和急躁,用仁爱包容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在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到老师的爱与尊重。
刚接手的新班中生乙除是一个作业困难户外,上课纪律还不好,常常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使是勉强“讨”来的作业,也是“惨不忍睹”,字迹潦草不算,还丢三落四的,怎么办呢?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彼此交流一下,让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也不行!据前任教师的介绍,家长早已知道他习惯不好,但没有什么好办法教育他。况且,家长一听到老师讲孩子的种种不足,一般心情都很糟,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还是等孩子有了一点进步之后,再找家长交流比较好。
反复考虑后,我决定暂时不对他采取“大动作”,先来个“冷处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生乙一直静静地等着我来“收拾”他,但我却偏偏不表现出任何的愤怒和厌烦,相反,在平时的接触中,我总是用微笑和眼神去亲和他。虽然他每天的作业仍是“原地踏步”,但我却格外认真地批改,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在作业上作出书面讲解。每次改好后,让数学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单独交给他,并告诉他需要补充的内容。他呢,基本上每天都能按要求把作业补好交上来,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一直就这么“冷”着,看的出来,他从一开始的侥幸,到后来的纳闷,再后来便出现了向老师靠拢的迹象,再后来,他改完错后,我还让他帮我批作业和试卷,并且跟别的教师介绍他时,我总是这样说:“这孩子很热心,学习也不错,总想帮助老师。”虽然我说这话时,他有些脸红,但还是很激动。就这样在我的宽容和忍耐下,他也一天天在改变,作业按时交了,平时的坏毛病少了,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再不像以前那样心不在焉的半躺在凳子上,而是正经端坐,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每次看到孩子眼中渴求知识的目光,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三、用关注和沟通温暖学困生的心灵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非常的听话、学习也算认真但成绩始终中等偏下、内向腼腆、不太和老师同学交流,他们不会像那些调皮的学生那样经常被批评,也不会像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经常被表扬,他们是被老师“忽略”的一个群体。如果说调皮的学困生的问题更多的表现在行为层面,那么他们的问题则更多的表现在情绪层面,他们一般自卑、孤独、抑郁、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受不到来自外界的温暖。作为班主任,我们应通过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沟通来温暖他们的心灵。
刚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丙,她还算是让老师们省心,学习还算认真、也比较听话从来不违反纪律,但是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家长会上与她的父母沟通才了解到她的一些情况: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因为要照顾这个家,要更多的照顾她年幼的弟弟,所以虽然跟她生活在一起,却很好跟她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父母都反映不太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只是偶尔的会听她说在学校感觉不高兴。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在教育教学思路上进行了改进,不在把她当成“省心”的学生予以“忽视”,而是更多的关注她,自习时多去看看她的作业完成情况、在讲课时给予她更多的目光交流、在课下多跟她谈心、鼓励她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慢慢的,我发现她也在变化,笑容多了,能主动的向老师请教问题了、成绩也在一点点的进步。看到她的变化,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践行“因材施教”的意义。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爱。“爱”的艺术会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希望,并且从老师身上学会如何去“爱”。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以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动我们的学生,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浇灌出一朵朵奇葩!
一、用激励和赏识唤醒学困生的心灵
激励和赏识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赏,所以说没有不求上进的学生。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广开赏识之门,找可赏识、可激励之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和激励,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保证他们在爱的呵护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
二、用宽容和忍耐感化学困生的心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死了,所以对待有缺点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班主任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作为教师就必须多些宽容和耐心,少些厌烦和急躁,用仁爱包容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在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到老师的爱与尊重。
刚接手的新班中生乙除是一个作业困难户外,上课纪律还不好,常常不能按时交作业,即使是勉强“讨”来的作业,也是“惨不忍睹”,字迹潦草不算,还丢三落四的,怎么办呢?把家长叫到学校来,彼此交流一下,让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也不行!据前任教师的介绍,家长早已知道他习惯不好,但没有什么好办法教育他。况且,家长一听到老师讲孩子的种种不足,一般心情都很糟,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不仅于事无补,反而适得其反。还是等孩子有了一点进步之后,再找家长交流比较好。
反复考虑后,我决定暂时不对他采取“大动作”,先来个“冷处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生乙一直静静地等着我来“收拾”他,但我却偏偏不表现出任何的愤怒和厌烦,相反,在平时的接触中,我总是用微笑和眼神去亲和他。虽然他每天的作业仍是“原地踏步”,但我却格外认真地批改,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并在作业上作出书面讲解。每次改好后,让数学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单独交给他,并告诉他需要补充的内容。他呢,基本上每天都能按要求把作业补好交上来,而且有越来越好的趋势。一直就这么“冷”着,看的出来,他从一开始的侥幸,到后来的纳闷,再后来便出现了向老师靠拢的迹象,再后来,他改完错后,我还让他帮我批作业和试卷,并且跟别的教师介绍他时,我总是这样说:“这孩子很热心,学习也不错,总想帮助老师。”虽然我说这话时,他有些脸红,但还是很激动。就这样在我的宽容和忍耐下,他也一天天在改变,作业按时交了,平时的坏毛病少了,尤其是在数学课上,再不像以前那样心不在焉的半躺在凳子上,而是正经端坐,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每次看到孩子眼中渴求知识的目光,总是让我感动不已。
三、用关注和沟通温暖学困生的心灵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类学生:他们非常的听话、学习也算认真但成绩始终中等偏下、内向腼腆、不太和老师同学交流,他们不会像那些调皮的学生那样经常被批评,也不会像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那样经常被表扬,他们是被老师“忽略”的一个群体。如果说调皮的学困生的问题更多的表现在行为层面,那么他们的问题则更多的表现在情绪层面,他们一般自卑、孤独、抑郁、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感受不到来自外界的温暖。作为班主任,我们应通过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沟通来温暖他们的心灵。
刚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丙,她还算是让老师们省心,学习还算认真、也比较听话从来不违反纪律,但是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家长会上与她的父母沟通才了解到她的一些情况: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因为要照顾这个家,要更多的照顾她年幼的弟弟,所以虽然跟她生活在一起,却很好跟她进行感情上的交流,父母都反映不太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只是偶尔的会听她说在学校感觉不高兴。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在教育教学思路上进行了改进,不在把她当成“省心”的学生予以“忽视”,而是更多的关注她,自习时多去看看她的作业完成情况、在讲课时给予她更多的目光交流、在课下多跟她谈心、鼓励她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慢慢的,我发现她也在变化,笑容多了,能主动的向老师请教问题了、成绩也在一点点的进步。看到她的变化,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践行“因材施教”的意义。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爱。“爱”的艺术会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希望,并且从老师身上学会如何去“爱”。
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以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动我们的学生,在教育这块沃土上,浇灌出一朵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