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自学能力的培养,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自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自学方法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今教学中尚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辅导性,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数学理论的实际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更显得犹为重要了。
一、注意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意义后,问:“同学们骑过自行车吗?,都去过哪里?”学生们顿时有了精神,纷纷说:“骑过,学校到家里”那么:“你们知道你们的家里离学校有多远吗?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我再用多媒体演示自行车的行驶过程,并找到路面和自行车轮胎的关系,让各小组自己去想办法……学生边观察边理解还兴奋的交流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最后,学生根据学到的圆的周长知识算出了实际距离和自行车轮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交流汇报。这时忽然有人说:“我要骑车回家也知道学校离家里多远了。”老师马上接着说:“是啊,知道了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和轮胎所转的圈数,我们就知道学校离你们家里的路程”“怎样才能获得自行车轮胎的转数呢?”“大家商量一下,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眉头紧锁着,有的低声讨论,有的同学说拿红布绑在轮胎上,也有学生说用响铃绑在轮胎上的,终于可以获得自行车的转数,求得了学校到家里的实际路程。学生们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创设情境,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早读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课了,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有时,一方面,我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凡是他们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三、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学生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内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例如,一道加减两步应用题: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面,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后进生提出问题,由优生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四、注意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探索求证的能力。如前面所说的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和路长的教学问题,一楼上二楼,上六楼问题,还有教学统计问题不仅注意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适时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的理解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俄罗斯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自学方法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今教学中尚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错误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辅导性,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数学理论的实际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的能力,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就更显得犹为重要了。
一、注意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学生学习圆的周长的意义后,问:“同学们骑过自行车吗?,都去过哪里?”学生们顿时有了精神,纷纷说:“骑过,学校到家里”那么:“你们知道你们的家里离学校有多远吗?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我再用多媒体演示自行车的行驶过程,并找到路面和自行车轮胎的关系,让各小组自己去想办法……学生边观察边理解还兴奋的交流着,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最后,学生根据学到的圆的周长知识算出了实际距离和自行车轮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交流汇报。这时忽然有人说:“我要骑车回家也知道学校离家里多远了。”老师马上接着说:“是啊,知道了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和轮胎所转的圈数,我们就知道学校离你们家里的路程”“怎样才能获得自行车轮胎的转数呢?”“大家商量一下,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眉头紧锁着,有的低声讨论,有的同学说拿红布绑在轮胎上,也有学生说用响铃绑在轮胎上的,终于可以获得自行车的转数,求得了学校到家里的实际路程。学生们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创设情境,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每次讲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让学生在数学早读课上进行预习。预习时不准互相议论。有时,我边巡视边鼓励他们:“看谁不用老师讲,能在预习时就把知识学会。”所以,学生在预习时,都是埋头看书、积极思考。要求他們凡是能自己学会的自己要学会,重点地方要画上横线,自己看不懂的要标出“问号”,准备上课时提出来和同学、老师研究、议论。每逢遇到较容易的知识,通过预习把它掌握了,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就异常兴奋。有时下课了,就找我兴高采烈地说:“老师,这部分知识我已经预习会了!”有时,一方面,我鼓励他;一方面,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在课堂上给大家讲一讲吗?如果你能给大家讲清楚了,就算你预习会了。”这时,他就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进一步预习。自己学会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凡是他们在预习时已经把知识弄懂了,在课上议论时就积极发言。凡是在预习时没弄懂的地方,在课上就非常专心地听别人讲解。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
三、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议论提纲,低年级学生认字有限,我就口述提纲学生看书自学时不断地小声提示。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组内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例如,一道加减两步应用题: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明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面,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议论研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问题,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后进生提出问题,由优生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纷纷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梳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四、注意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理解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探索求证的能力。如前面所说的自行车轮胎的周长和路长的教学问题,一楼上二楼,上六楼问题,还有教学统计问题不仅注意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思想……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适时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的理解方式。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大面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深入讨论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凡是能通过讨论解答的,就让学生互相交流共识。当学生不能解答时,老师在适当指导。这样做学生才能主动学习,自学能力才能发展,不断提高。就让我们每位教师从课堂40分钟做起,指导、点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俄罗斯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