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中内含了孔子的众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为政思想,都对今天的教育管理有着莫大的启迪。文章首先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其次从这四个层面透过对《论语》中孔子合理的思想成分的分析,最后看孔子思想对现如今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管理;现状;启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35
1 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立法不健全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都能规范、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了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孩子们都有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条件和质量。但同时也导致政府部门过分干预学校管理,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办学特色不足,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都如出一辙,培养的是“流水线人才”,丧失了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创新思维和意识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立法上,我国不断完善有关教育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这些政策间的独立性较强,使得1+1并不能>2,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政策制度的优势,且受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冗杂、办事效率不高的影响,一些好的政策不一定能出好的实际效果。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还会滋生“腐败”现象,使得好的政策产生坏的结果。
1.2 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内部管理效益低下
学校行政化,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学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机构,不能被行政权力凌驾其上,这就使得学校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丧失了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本质意义。
学校内部管理效益低下主要在于学校内部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机构设置过于冗杂庞大,部分职位重叠交叉,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水平不一,不能有效地承担其管理职责;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不强,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有些交叉部门的职能被互相推诿,缺少奉献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学术权力、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不重视,基层员工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投诉、申诉的渠道不畅通等也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造成一定的阻碍。
1.3 教师理论学习不够、教学模式僵化、作风不正、责任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育人才、承担教育育人重任的教师的能力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素养,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现阶段,学校里的教师都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不够、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由于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轻,所传授的知识系统较为简单,对自身的理论学习常常不以为然,毫不在意,教学模式也是统一的“我讲你听”,这对于发展孩子们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1.4 学生被动学习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然而,在21世纪信息化高度发展、互联网遍布各地的今天,学生往往不能将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去,总是会被外界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学习往往成为被动的学习,是“老师让做什么作业”、“爸妈让学什么”的学习。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很难发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学习成绩的倒退,进而丧失学习兴趣,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孔子思想的启示
2.1 国家层面——完善立法、“有教无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但同样,孔子不反对刑法。他认为,在仁政和德政的前提下,也可适当运用刑法去维护“周礼”。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中,当政者(国家和政府)也应注重刑法,注意完善教育管理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合理的法律体系,为教育管理创造一个全面地制度环境,使教育管理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孔子在论语中也同样提到“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教育管理要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素质教育大环境下要求适龄儿童人人必须入学接受教育,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缩小城乡、地域、性别、民族等之间的差异,力图达到教育公平,对入学人员要一视同仁,不得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学生入学。
2.2 学校层面——“以人为本”、德育、重义避利、和而不同
《論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正是论语人本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同样可以运用到教育管理上来。学校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中心,在学校办学中以教师为本,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因人施教,最终促进整个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孔子在《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管理者要“以德育人”,注重德育,要求“见贤思齐”树立榜样,正面引导;“既往不咎”严格要求,尊重爱护;同时鼓励自我反省,自我改过。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注重修身,先“修己”才能“安人”,要求管理者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被管理者,“先之劳之”,做到以德服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重义避利是孔子“义利观”的核心思想,《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启发教育管理者在办学和管理中要重义而轻利,注重学校的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不要以功利性为目的,把孩子们学习知识和技术、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天堂,变成商业化、功利化的场所。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价值标准。 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到的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学校是一个思维和想法都非常多样化的地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在对学校的管理中必然会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存在,“不同”是“和”的前提,“和”是“不同”的结果,管理者要承認这种差异,并且尊重其多样性,以“和”即宽容的态度去接纳这种差异,海纳百川。
2.3 教师层面——虚心学习、自我反思、启发式教学、全面考察
《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教师可以拿来借鉴的管理思想。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虽已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也要有勤奋好学、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品质和态度,而且面对学生要有耐心、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道理。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教师要懂得自我反思,“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更好地完善自身。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考察和了解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从学生的言论、行为到内心全面考察,切不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金钱、荣誉),或者只凭成绩论终身。
2.4 学生层面——主动学习
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是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学生自身也要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习为乐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刻苦学习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以兴趣为最好的老师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周岩.《论语》思想对大学管理的启示[J].大学教育,2012(1):75-76.
[3]赵万华.儒家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J].文史杂志,2011(4):18-20.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管理;现状;启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35
1 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
1.1 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立法不健全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都能规范、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了教育发展的相对平衡,使得不同地区的孩子们都有学上,保证了基本的教育条件和质量。但同时也导致政府部门过分干预学校管理,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办学特色不足,学校建设和专业设置都如出一辙,培养的是“流水线人才”,丧失了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创新思维和意识比较薄弱,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立法上,我国不断完善有关教育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但是,这些政策间的独立性较强,使得1+1并不能>2,不能充分发挥这些政策制度的优势,且受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设置冗杂、办事效率不高的影响,一些好的政策不一定能出好的实际效果。另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还会滋生“腐败”现象,使得好的政策产生坏的结果。
1.2 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内部管理效益低下
学校行政化,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另一种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学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机构,不能被行政权力凌驾其上,这就使得学校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场所,丧失了学校存在的基本价值和本质意义。
学校内部管理效益低下主要在于学校内部管理组织体系不合理,机构设置过于冗杂庞大,部分职位重叠交叉,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水平不一,不能有效地承担其管理职责;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不强,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有些交叉部门的职能被互相推诿,缺少奉献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领导对学术权力、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不重视,基层员工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投诉、申诉的渠道不畅通等也会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造成一定的阻碍。
1.3 教师理论学习不够、教学模式僵化、作风不正、责任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育人才、承担教育育人重任的教师的能力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素养,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现阶段,学校里的教师都普遍存在着理论学习不够、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由于他们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较轻,所传授的知识系统较为简单,对自身的理论学习常常不以为然,毫不在意,教学模式也是统一的“我讲你听”,这对于发展孩子们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1.4 学生被动学习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然而,在21世纪信息化高度发展、互联网遍布各地的今天,学生往往不能将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去,总是会被外界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学习往往成为被动的学习,是“老师让做什么作业”、“爸妈让学什么”的学习。被动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很难发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学习成绩的倒退,进而丧失学习兴趣,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孔子思想的启示
2.1 国家层面——完善立法、“有教无类”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但同样,孔子不反对刑法。他认为,在仁政和德政的前提下,也可适当运用刑法去维护“周礼”。在现代的教育管理中,当政者(国家和政府)也应注重刑法,注意完善教育管理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合理的法律体系,为教育管理创造一个全面地制度环境,使教育管理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孔子在论语中也同样提到“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教育管理要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素质教育大环境下要求适龄儿童人人必须入学接受教育,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缩小城乡、地域、性别、民族等之间的差异,力图达到教育公平,对入学人员要一视同仁,不得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学生入学。
2.2 学校层面——“以人为本”、德育、重义避利、和而不同
《論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正是论语人本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同样可以运用到教育管理上来。学校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中心,在学校办学中以教师为本,在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关注他们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根据不同人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因人施教,最终促进整个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孔子在《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管理者要“以德育人”,注重德育,要求“见贤思齐”树立榜样,正面引导;“既往不咎”严格要求,尊重爱护;同时鼓励自我反省,自我改过。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注重修身,先“修己”才能“安人”,要求管理者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被管理者,“先之劳之”,做到以德服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重义避利是孔子“义利观”的核心思想,《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启发教育管理者在办学和管理中要重义而轻利,注重学校的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不要以功利性为目的,把孩子们学习知识和技术、激发思维和灵感的天堂,变成商业化、功利化的场所。这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价值标准。 和而不同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到的观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学校是一个思维和想法都非常多样化的地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化,在对学校的管理中必然会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存在,“不同”是“和”的前提,“和”是“不同”的结果,管理者要承認这种差异,并且尊重其多样性,以“和”即宽容的态度去接纳这种差异,海纳百川。
2.3 教师层面——虚心学习、自我反思、启发式教学、全面考察
《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述而》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教师可以拿来借鉴的管理思想。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同时作为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虽已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也要有勤奋好学、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的品质和态度,而且面对学生要有耐心、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道理。
此外,孔子还提到了教师要懂得自我反思,“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时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法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更好地完善自身。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考察和了解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从学生的言论、行为到内心全面考察,切不可受外界事物的影响(金钱、荣誉),或者只凭成绩论终身。
2.4 学生层面——主动学习
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是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心,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学生自身也要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学习为乐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虚心刻苦学习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以兴趣为最好的老师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周岩.《论语》思想对大学管理的启示[J].大学教育,2012(1):75-76.
[3]赵万华.儒家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J].文史杂志,2011(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