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说过,国画大师齐白石留有漂亮的长鬓,有一天,有人问先生:“你睡觉的胡子放在哪里?”于是,一向睡觉很好的老先生认真地琢磨着睡觉时胡子到底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这样一来,反而觉得放什么地方都不适合,结果彻夜难眠。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学生中也有不少,尤其是在初中这样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中。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如果给学生讲的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他们会很认真,但一旦上起课来,就神情呆滞。
这些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通常是由琐碎的事情引起,并常见于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也就是我们教学中通常所指的“中层生”,这部分学生最平凡,但人数相当,他们通常在课堂上没有过激、过强的外显行为,往往被忽视,教师也往往指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猿意马,不好好学习,觉得学生是主观上不想学习所致,甚至会加以严厉的斥责,这反而加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另一种负担。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品质,带动学生的積极性,使其处于“我想学”的语文课堂,从而喜爱学习这一学科,受益终生呢?我想到进行情感开发,课堂创新,从一个基点出发——激活思维。
一、捕捉触发点,催生情感活动
客观物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但这种触动,引发的情感往往是短暂的,而语文的课堂仅仅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不行的,必须紧紧抓住触发点,触发更大的情感波澜,调动情感经验,引起更深刻的情感活动,才能引发起听下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 雪》这首词的时候,这是九年级的第一课,刚放暑假回来,大部分学生思维还很懒惰,神情呆滞,老提不起兴趣,于是,我一上课便用上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先是一愣,新鲜感使眼睛开始有些神采了,在他们的心中,最为好奇的就是眼前的语文课堂,哪怕是对了好几年,然而又总是那么别出心裁。而作为语文教师,我是很乐意见到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接着问:“你们知道是写什么吗?”很快,有几个醒目的学生灵机一动,知道是写雪,“是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多么壮观的一幅雪景图。毛主席登上高山,望到白雪覆盖下的长城、黄河、山脉……想起历代无数英雄,心潮澎湃,不由写下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说到这里,已有不少学生打开了书本,一边听一边希望在课本里找到有关的知识。“毛主席写过很多词,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意境,试读一下,小组讨论:这首词跟以前学过的词有什么不同。”于是,同学们就大声读起来,相互讨论起来,在互动之中,触发点抓住了,感情就上来了,就产生了要学下去的兴趣。
二、开发侧向思维,另辟蹊径
侧向思维是从旁侧开拓思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不受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观点。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这种教学方式我常用在作文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作文题目,几乎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如在教学了《背影》这一篇文章后,我让他们围绕“爱”的主题,自己也来动笔写一写,由于思维定势,不少学生在选材方面都是写了自己在某一次离开家时,爸爸(或妈妈或爷爷或奶奶……)送自己乘车时分别时的背影,过程千篇一律地相似。
这是在我的意想之中,毕竟学生的模仿能力比借鉴能力要强。于是,我在他们动笔之前,举了几个例子,如小时候,我们一起学习的《司马光砸缸》,一般人的想法是尽快跳进缸里把小孩子捞起来,但司马光想到了另一种方法——砸缸以降低水位。我又马上话锋一转,作文的选材也是同样道理,按照你们刚才的思维,当然写的内容未尝不可,但写得多了,就觉得腻了,如能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由父母“慈祥”或“严厉”的爱,想到其它更多,如同学间的友情,师生情啊,或者是与父母间不一样的爱,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一段情感,就会让人感到春风扑面,格外清新。
三、运用空白地带,激活思考
“思考”是一种伤筋动脑的脑力劳动。因此,思考会令人疲乏,例如,思你所厌;思考也会令人振奋,例如思你所爱。这是一般思维规律,中学生尤其如此。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一直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中去学习呢?我比较喜欢运用人的空白地带,从它入手,提高思维能力。
如执教《武陵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话话来提问。
这是一篇抒情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词风婉约,愁深意重,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必须联系写作背景来学习,作者的这句话,同时又带给了读者无限的感慨与遐想,学生在品味词的意境的同时,由此及彼也会想到身边的很多很多,设想热情高涨,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尽管学生的设想不是尽善尽美,但思考精神却凸现出来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望着这落尽的花朵,想到长眠地下的丈夫,作者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说几句她还没有说出的话吧。
生:花还在,看花的人却不在,他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不能陪我了,我能说些什么呢?我的心也随他去了。
生:而今,花依旧年年红,丈夫却已长眠地下,再也不能醒来,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灿烂的花朵,再让丈夫好好欣赏。
……
学生的想象真是“百花齐放”,他们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像,替作者真挚表达,从而发展了思维,这是运用空白地带取得的良好效果。
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尝试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心理效应,激活以上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情感开发,课堂创新,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抓紧四十分钟课堂的质量,使学生有效學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一个地球。”我想说:“激发学生一个基点,让生命飞翔。”我一直相信,学生的开发点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找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学工作者就应这样,身处一隅,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潜心研究,在研究中不懈创造,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从此飞翔!
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学生中也有不少,尤其是在初中这样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中。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如果给学生讲的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他们会很认真,但一旦上起课来,就神情呆滞。
这些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通常是由琐碎的事情引起,并常见于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也就是我们教学中通常所指的“中层生”,这部分学生最平凡,但人数相当,他们通常在课堂上没有过激、过强的外显行为,往往被忽视,教师也往往指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猿意马,不好好学习,觉得学生是主观上不想学习所致,甚至会加以严厉的斥责,这反而加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另一种负担。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品质,带动学生的積极性,使其处于“我想学”的语文课堂,从而喜爱学习这一学科,受益终生呢?我想到进行情感开发,课堂创新,从一个基点出发——激活思维。
一、捕捉触发点,催生情感活动
客观物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但这种触动,引发的情感往往是短暂的,而语文的课堂仅仅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不行的,必须紧紧抓住触发点,触发更大的情感波澜,调动情感经验,引起更深刻的情感活动,才能引发起听下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沁园春 雪》这首词的时候,这是九年级的第一课,刚放暑假回来,大部分学生思维还很懒惰,神情呆滞,老提不起兴趣,于是,我一上课便用上了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先是一愣,新鲜感使眼睛开始有些神采了,在他们的心中,最为好奇的就是眼前的语文课堂,哪怕是对了好几年,然而又总是那么别出心裁。而作为语文教师,我是很乐意见到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接着问:“你们知道是写什么吗?”很快,有几个醒目的学生灵机一动,知道是写雪,“是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多么壮观的一幅雪景图。毛主席登上高山,望到白雪覆盖下的长城、黄河、山脉……想起历代无数英雄,心潮澎湃,不由写下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说到这里,已有不少学生打开了书本,一边听一边希望在课本里找到有关的知识。“毛主席写过很多词,每一首都有不同的意境,试读一下,小组讨论:这首词跟以前学过的词有什么不同。”于是,同学们就大声读起来,相互讨论起来,在互动之中,触发点抓住了,感情就上来了,就产生了要学下去的兴趣。
二、开发侧向思维,另辟蹊径
侧向思维是从旁侧开拓思路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不受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观点。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这种教学方式我常用在作文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作文题目,几乎是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如在教学了《背影》这一篇文章后,我让他们围绕“爱”的主题,自己也来动笔写一写,由于思维定势,不少学生在选材方面都是写了自己在某一次离开家时,爸爸(或妈妈或爷爷或奶奶……)送自己乘车时分别时的背影,过程千篇一律地相似。
这是在我的意想之中,毕竟学生的模仿能力比借鉴能力要强。于是,我在他们动笔之前,举了几个例子,如小时候,我们一起学习的《司马光砸缸》,一般人的想法是尽快跳进缸里把小孩子捞起来,但司马光想到了另一种方法——砸缸以降低水位。我又马上话锋一转,作文的选材也是同样道理,按照你们刚才的思维,当然写的内容未尝不可,但写得多了,就觉得腻了,如能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由父母“慈祥”或“严厉”的爱,想到其它更多,如同学间的友情,师生情啊,或者是与父母间不一样的爱,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一段情感,就会让人感到春风扑面,格外清新。
三、运用空白地带,激活思考
“思考”是一种伤筋动脑的脑力劳动。因此,思考会令人疲乏,例如,思你所厌;思考也会令人振奋,例如思你所爱。这是一般思维规律,中学生尤其如此。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一直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中去学习呢?我比较喜欢运用人的空白地带,从它入手,提高思维能力。
如执教《武陵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句话话来提问。
这是一篇抒情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词风婉约,愁深意重,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必须联系写作背景来学习,作者的这句话,同时又带给了读者无限的感慨与遐想,学生在品味词的意境的同时,由此及彼也会想到身边的很多很多,设想热情高涨,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新奇大胆的设想,尽管学生的设想不是尽善尽美,但思考精神却凸现出来了。
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望着这落尽的花朵,想到长眠地下的丈夫,作者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说几句她还没有说出的话吧。
生:花还在,看花的人却不在,他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不能陪我了,我能说些什么呢?我的心也随他去了。
生:而今,花依旧年年红,丈夫却已长眠地下,再也不能醒来,我真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有灿烂的花朵,再让丈夫好好欣赏。
……
学生的想象真是“百花齐放”,他们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像,替作者真挚表达,从而发展了思维,这是运用空白地带取得的良好效果。
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尝试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运用心理效应,激活以上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情感开发,课堂创新,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抓紧四十分钟课堂的质量,使学生有效學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一个地球。”我想说:“激发学生一个基点,让生命飞翔。”我一直相信,学生的开发点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找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学工作者就应这样,身处一隅,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在学习中潜心研究,在研究中不懈创造,让自己的艺术生命从此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