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84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西财,开始游走于教与学之间,坚守思政课阵地30年。就我这样的学历背景,在我们这样层次的学校,做所谓的研究大不易,何况一个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任务繁重,领导和学生对授课效果都要求很高,都不太满意。很多同学宁可在最后一排和同学挤一把椅子,也不坐在第一、二排的空座上。开学第一天上课很多同学都是来探行情的,知道老师上课是否爱点名、考试是否愿意抓补考等,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决定下堂课来不来了。考试前几堂课,等着老师给画重点题,到时候一背就能及格。用人单位会看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会看英语四、六级证书,没听说哪个单位会问学生思政课打了多少分。讲政治理论课得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个老师,可能作一次报告很精彩,但若把一门108课时的‘概论’课堂堂讲精彩,就不一定能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是要倾注心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倾注更多的心血……”
这是陈晓莉教授在一次发言中发自肺腑的话。对于刚毕业不久的我们来说,再清楚不过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尴尬处境,所以对此特别有共鸣。然而,与大部分高校政治课老师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反馈,只会一味指责学生不刻苦的做法不同的是,陈教授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一名大学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意义所在。
教学为本
勇做教改先锋
陈教授告诉记者,大学教师要务本,就是要以德为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以德为本即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仁爱之心,要以身作则,因为师者乃人之模范;二是教师要教育学生以德为本,以德立身,即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之道,这是把教育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桥梁。通过6年多教学实践,陈晓莉教授探索并实施“概论”课“面向社会,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延伸、尝试改革“概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环节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作用明显,成效显著。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讲授,根据各课程、各章节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采取启发、探究、讨论、组织学生演讲、辩论、互动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又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概论”课聘请企业劳动模范、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村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和大学生村官进课堂,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一般图景,为以后“走出去”实践做好了专业、技术、调查选题及心理的准备。
校园实践,指校内课外实践,即体验性实践,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陈晓莉教授自2006年起亲自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第一个学生社团“政治学社”之后,“实践与求知协会”、“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社团依次成立起来,她目前兼任“暖风”等四个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以及进行课外释疑解惑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拓展性实践的主要方式是社会调查。课堂外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陈教授的做法是:首先认真学习毛泽东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所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借鉴现代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每年根据中央的新精神和地方的新特色,确定实践主题和具体选题。其次,进行调研前培训,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第三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第四步,总结与表彰阶段。调研完成后,通过座谈会、汇报会、图片展等形式交流收获。第五步,在以上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的内容,指导帮助学生确定研讨主题,撰写科研论文。每学期举办2次完全由学生主持的“乡村(社区)调查报告会”。通过实践、思考和分析论述,学生在认识农村、认识中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中,懂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深化,把在实践中得出的感性认知转化成理论知识。
教学的形式不同,其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概论”课考核改革的具体思路是将考核成绩分为过程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与终结评价(课程的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大体分解为考勤、学习态度、撰写实践专题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讨论发言提纲或学生调研汇报演讲等,加大过程评价的分量,把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和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探索收效显著,所带课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多项,已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数十名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获得学校表彰奖励,有的申报“挑战杯”、“博学杯”校园大赛,有的同学的调研报告在教育厅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有不少同学的实践成果与调研能力在就业或考研中发挥出明显优势。2005年陈教授主持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主持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成为学院精品课程;主持申报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09年获得陕西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得陕西省首批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2014年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科研立身
构筑教学支撑力
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之训练,另一个是学术之研究。陈教授认为,注重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和问题意识,及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这些科研成果去支撑教学内容,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理论成果去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科学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陈教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陈教授密切关注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从省内到省外,从陕北到陕南,从城中村到偏远山村,思考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教授让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有了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使政治理论课有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5年来,陈教授教学科研成果获各级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她的著作《新时期乡村治理主体及其行为关系研究》2013年获陕西省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获陕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试论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获2013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论文获省部级三等奖3项。她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中村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研究》,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1项、中央统战部课题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3项、陕西省委统战部重点课题4项,厅级项目10余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二部;另外,她在《瞭望新闻周刊》、《学习与探索》等发表核心与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篇,6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项成果被中央编译局网、中国社会科学网、陕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财务管理0401班李海娟同学这样告诉记者:“我特别喜欢听陈教授的课,我觉得她是在用心培养我们。课上她感染到我们的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信念真的可以说是我们一生回味的佳肴!”工程管理0402班姚兵斌同学给陈教授的信中说:“您的课是我上大学后听到的最激动人心和最让我震撼的课,我觉得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像您这样给我动力和方向的老师,是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孝敬父母、回报社会。”陈教授用她渊博的知识、真情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学们对政治理论课如此的欢迎与好评,是陈晓莉教授没有想到的。这让她兴奋的同时,更让她意识到应该努力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为解决大学生成长困惑的理论武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好塑造当代大学生灵魂的工作。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责任的召唤,这就是她讲好政治理论课的动力所在。
这是陈晓莉教授在一次发言中发自肺腑的话。对于刚毕业不久的我们来说,再清楚不过大学政治理论课的尴尬处境,所以对此特别有共鸣。然而,与大部分高校政治课老师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反馈,只会一味指责学生不刻苦的做法不同的是,陈教授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于一名大学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意义所在。
教学为本
勇做教改先锋
陈教授告诉记者,大学教师要务本,就是要以德为本。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师要以德为本即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仁爱之心,要以身作则,因为师者乃人之模范;二是教师要教育学生以德为本,以德立身,即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做一名好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之道,这是把教育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桥梁。通过6年多教学实践,陈晓莉教授探索并实施“概论”课“面向社会,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坚持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延伸、尝试改革“概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环节相互统一、相互渗透。实践证明,这一探索对于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作用明显,成效显著。
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讲授,根据各课程、各章节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采取启发、探究、讨论、组织学生演讲、辩论、互动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又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概论”课聘请企业劳动模范、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村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和大学生村官进课堂,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一般图景,为以后“走出去”实践做好了专业、技术、调查选题及心理的准备。
校园实践,指校内课外实践,即体验性实践,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陈晓莉教授自2006年起亲自组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第一个学生社团“政治学社”之后,“实践与求知协会”、“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社团依次成立起来,她目前兼任“暖风”等四个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调查以及进行课外释疑解惑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拓展性实践的主要方式是社会调查。课堂外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陈教授的做法是:首先认真学习毛泽东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所提倡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借鉴现代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每年根据中央的新精神和地方的新特色,确定实践主题和具体选题。其次,进行调研前培训,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第三步,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创新实践活动。第四步,总结与表彰阶段。调研完成后,通过座谈会、汇报会、图片展等形式交流收获。第五步,在以上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的内容,指导帮助学生确定研讨主题,撰写科研论文。每学期举办2次完全由学生主持的“乡村(社区)调查报告会”。通过实践、思考和分析论述,学生在认识农村、认识中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中,懂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深化,把在实践中得出的感性认知转化成理论知识。
教学的形式不同,其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概论”课考核改革的具体思路是将考核成绩分为过程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与终结评价(课程的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平时成绩大体分解为考勤、学习态度、撰写实践专题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讨论发言提纲或学生调研汇报演讲等,加大过程评价的分量,把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和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探索收效显著,所带课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多项,已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有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数十名学生社会实践报告获得学校表彰奖励,有的申报“挑战杯”、“博学杯”校园大赛,有的同学的调研报告在教育厅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有不少同学的实践成果与调研能力在就业或考研中发挥出明显优势。2005年陈教授主持的“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主持的《政治学原理》课程成为学院精品课程;主持申报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09年获得陕西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得陕西省首批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2014年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科研立身
构筑教学支撑力
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之训练,另一个是学术之研究。陈教授认为,注重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可以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研含量和问题意识,及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用这些科研成果去支撑教学内容,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理论成果去讲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科学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陈教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陈教授密切关注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从省内到省外,从陕北到陕南,从城中村到偏远山村,思考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教授让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有了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活动,使政治理论课有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5年来,陈教授教学科研成果获各级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她的著作《新时期乡村治理主体及其行为关系研究》2013年获陕西省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专著《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获陕西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试论统一战线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获2013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二等奖;论文获省部级三等奖3项。她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中村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研究》,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1项、中央统战部课题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3项、陕西省委统战部重点课题4项,厅级项目10余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二部;另外,她在《瞭望新闻周刊》、《学习与探索》等发表核心与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篇,6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多项成果被中央编译局网、中国社会科学网、陕西新闻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财务管理0401班李海娟同学这样告诉记者:“我特别喜欢听陈教授的课,我觉得她是在用心培养我们。课上她感染到我们的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信念真的可以说是我们一生回味的佳肴!”工程管理0402班姚兵斌同学给陈教授的信中说:“您的课是我上大学后听到的最激动人心和最让我震撼的课,我觉得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像您这样给我动力和方向的老师,是您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孝敬父母、回报社会。”陈教授用她渊博的知识、真情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同学们对政治理论课如此的欢迎与好评,是陈晓莉教授没有想到的。这让她兴奋的同时,更让她意识到应该努力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为解决大学生成长困惑的理论武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好塑造当代大学生灵魂的工作。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责任的召唤,这就是她讲好政治理论课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