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想象,想象能给语文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想象如此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1.将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贵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教学。因此鉴赏诗歌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当然想象决不是空想,而是要和语境相契合,把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也就是说把一首诗复原为一幅画。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要引导学生提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第二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的意境。下面是学生想象的情景:黄昏时分,一只归巢的乌鸦围绕着一棵缠满枯藤的老树“呀、呀”地叫个不停。一户农家正在生火做晚饭。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面横跨着一座小桥。连乌鸦都有家可归,而我呢却流浪在外。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呢?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诗人天涯游子的心情了。对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就会有所领悟。就不难理解这首散曲为什么被誉为“秋思之祖”了。这样借助想象不仅使抽象难懂的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的画面,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2.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童话是孩子们的最爱。童话故事寓含的哲理同样对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不仅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骆驼寻宝记》中写飞禽走兽个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地要去寻宝。写它们在寻宝大道上的种种表现,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遇到困难时黑熊的表现,遇到矛盾时金钱豹和大灰狼的表现……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的寻宝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时,请几位同学模仿几种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营造吵闹混乱的氛围,再请喜欢卡通的同学画动物们“狂奔乱窜、个个像疯子一样”的形象。通过这两个活动,把动物们寻宝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更突出了骆驼的寻宝动机的高尚,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想像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辅助激发想像力
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学生在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不断地欣赏领悟三峡风光,并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美。这样对于课文教学更为有利,学生也能在快乐中学习。
异想天开,促进思维的流畅度。阅读课文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像。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个过程同样要以唤起表象和联想作为基础,但又不是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的新形象。笔者在上《归去来兮辞》时,请同学们在陶渊明归隐后的读书、耕作、郊游生活中,任选一点进行想象,写出他生活的一个侧面,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陶渊明便“活”在大家的头脑中。这一想一写,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三、多角度开拓学生写作想像力
1.针对学生生活体验匮乏,我们必须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储备素材入手。
学生经历有限,只能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并且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每周学生都要写周记,周记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抄你认为好的文章,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实际的教学中,改写、续写是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也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如在授完《蟋蟀在时报广场》后,可以进行续写。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续写既要和被续作品有某种关联,但也不必是被续作品故事情节“合乎逻辑”的推衍,要鼓励学生出新出奇。开始,学生觉得有困难。后来本人在网上下了几篇续写作品让学生参照,学生就敢动笔了。其实,对相关内容的续写,是一种再创造,它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而且其中想像力的培养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一旦缺乏想像力就缺乏创造力,缺乏活力,缺乏激情。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就是没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没有想像力的民族就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语文教师,赶快行动吧。
(责编 覃亮生)
一、利用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1.将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
以诗歌教学为例。诗贵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教学。因此鉴赏诗歌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当然想象决不是空想,而是要和语境相契合,把抽象的字词化为形象的画面。也就是说把一首诗复原为一幅画。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要引导学生提取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第二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的意境。下面是学生想象的情景:黄昏时分,一只归巢的乌鸦围绕着一棵缠满枯藤的老树“呀、呀”地叫个不停。一户农家正在生火做晚饭。门前有一条小河,河上面横跨着一座小桥。连乌鸦都有家可归,而我呢却流浪在外。天大地大,何处是我家呢?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诗人天涯游子的心情了。对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就会有所领悟。就不难理解这首散曲为什么被誉为“秋思之祖”了。这样借助想象不仅使抽象难懂的诗的意境化为形象的画面,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2.让人物形象“活”起来
童话是孩子们的最爱。童话故事寓含的哲理同样对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将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不仅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
《骆驼寻宝记》中写飞禽走兽个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地要去寻宝。写它们在寻宝大道上的种种表现,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遇到困难时黑熊的表现,遇到矛盾时金钱豹和大灰狼的表现……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的寻宝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时,请几位同学模仿几种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营造吵闹混乱的氛围,再请喜欢卡通的同学画动物们“狂奔乱窜、个个像疯子一样”的形象。通过这两个活动,把动物们寻宝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更突出了骆驼的寻宝动机的高尚,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想像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辅助激发想像力
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课堂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三峡》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示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学生在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不断地欣赏领悟三峡风光,并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美。这样对于课文教学更为有利,学生也能在快乐中学习。
异想天开,促进思维的流畅度。阅读课文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像。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个过程同样要以唤起表象和联想作为基础,但又不是过去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创造出的新形象。笔者在上《归去来兮辞》时,请同学们在陶渊明归隐后的读书、耕作、郊游生活中,任选一点进行想象,写出他生活的一个侧面,然后在班上交流,这样,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陶渊明便“活”在大家的头脑中。这一想一写,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三、多角度开拓学生写作想像力
1.针对学生生活体验匮乏,我们必须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储备素材入手。
学生经历有限,只能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并且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每周学生都要写周记,周记的内容很广泛。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摘抄你认为好的文章,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2.实际的教学中,改写、续写是学生的基本功,同时也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如在授完《蟋蟀在时报广场》后,可以进行续写。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续写既要和被续作品有某种关联,但也不必是被续作品故事情节“合乎逻辑”的推衍,要鼓励学生出新出奇。开始,学生觉得有困难。后来本人在网上下了几篇续写作品让学生参照,学生就敢动笔了。其实,对相关内容的续写,是一种再创造,它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而且其中想像力的培养几乎没有引起重视。一旦缺乏想像力就缺乏创造力,缺乏活力,缺乏激情。一个没有想像力的人就是没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没有想像力的民族就是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发展学生的想像力,语文教师,赶快行动吧。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