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工作,需要师生在诗意中学习,在学习中诗意的成长。语文给师生与世界一个共同的家。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带着孩子们回家,去享受语文的诗意与魅力。
关键词:诗意;策略
一、树立教师威信,争取学生配合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近17年了,接手的班级也是起始年级不等。有的班级在接手的时候,基础不太好,学生对语文学科信心严重不足。不同的现状也迫使我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我,进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的辉煌成绩介绍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归根结底教师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折服学生。当老师通过努力獲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当他觉得按照你说的去做,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时,他就会更加的积极认真对待你的课堂;做到“关心全体,关注个别”,方法应因人而异,但原则只有一条,乃是“刚柔并济”。 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宽容,一种真爱,一种魅力。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人无刚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不能成功;人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会陷入孤立。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该“刚”时则不能心软,该“柔”时则不能心狠,总之,应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二、细心研读教材,打造精彩课堂
初中语文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下课后有写的作业就翻翻书,其他的看书、预习、思考题这类的根本不算作业。根本不予理睬,因此只有提高课堂的效率,才能稍微改观教学成绩。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的兴趣起决定作用,所以每一堂语文课尽量做到没有模板,让学生具有新鲜感,同时也多让课堂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他们喜欢的明星电视等)有所关联。比如我在上《公输》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里我让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学生也是极其活跃,后来我们就联系到了生活中当时的热剧《风中奇缘》,片中的卫无忌打了胜仗后肆无忌惮的在回程中喝酒,在军中玩蹴鞠,宁可让皇帝赏赐的粮食烂掉也不改善士兵的伙食这一情节,让学生去探究表面现象后的真实原因,并且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的热情是空前的,语言也极其丰富,想象也是五花八门。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了,在投入中他思考了、表达了,有了进步它就是有效的。
其次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老师“减负”。这就要老师在上课前细心研读教材,梳理出文章的动情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并设计出流畅的教案置于自己的头脑中。同时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也要做一定的补充,利用课堂给学生拓展一点知识。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教师带给课堂不仅是“智力”、“体力”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呀,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凡脱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
这段文字给我巨大的震撼,在他的指引下我开始了课堂摸索。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完成了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后,就文本进行了探究。首先,我们分析了文中的矛盾双方的实力对比,堪为“大象”之于“蚂蚁”,不具备任何的可比性;接着我们分析了唐雎的“挺剑而起”,“剑”从何来,秦王就那么的大意,那么不惜命吗?他的谋臣都是吃素的吗,安防措施如此不堪一击?再析故事的结局,堂堂秦王竟然在唐雎的几句威胁之下就“色挠,长跪而谢之”,的确让人大跌眼镜,这可能吗?这时的我早已忘了自己的身份,如一个好奇宝宝般同学生们一起深入的探讨着这些问题。学生们的思想也是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去质疑过一篇文章,但又觉得我们的讨论的确有理可循,所以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思考和疑惑。课的最后,我提了一个要求,给课文设计一个可行性较强的结尾。同学们也与我一起随性了一堂课,下课后同学们还兴奋的说着自己的想法,一会儿幻化为唐雎,一会儿又摇身变成了秦王。这样就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生活中了。
第三个是教法多样性,教无定法——我认为语文这个学科应该是这样。今天的课堂不能和昨天一模一样了,因为课文内容乃至作者不一样了,学生状态也不一样了。用相同的套路去上课,就会让课堂极其的苍白无力。比如我在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这个课题的时候,以前我就是简单的把相关知识,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就完了,学生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后来我就做了一个尝试:上课时,先抛出一个话题,让同学们讨论,于是我又做了第二个要求,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并且举出具体的例子来佐证,最后用一个比喻句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刚开始摸不透我的用意,怕我秋后算账就在哪儿不敢下笔。我就告诉他们放心写,不用写名字。然后再把他们当中写的好的念几份,同时引入“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概念,学生的理解就要接地气一些了,接着用我们的教材加以巩固,效果就会好很多。
第四个是把考点融入课堂中,让这些答题技巧类的东西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得到训练,形成习惯。各种文体的考点,教师要烂熟于心,设计教案的时候把考点放进去,注重衔接与过渡,不要让考点破坏了课堂的流畅性,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训练所有的考点,应该要有所侧重。
三、保持良好心态,快乐的教语文
语文给人的感受是头绪繁多,无从下手;好像是努力的去教,也不一定会有好成绩,可是如果不努力,那是一定不会有好成绩的。其实我觉得这也许是语文诗意的一种另类体现吧。诗意总是需要心灵的体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刹那的灵感,但更多的是心灵的成长,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认识,这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所以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人总是在不断的修正错误中成长的。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追求创新的教育。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追求自我发展的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进步。不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辛酸和无奈。语文教师更要在诗意的文字里徜徉,观赏那如画的美景,倾听那婉转的旋律,静听那花开的声音。
作者简介:莫丹(1979.1- ),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铁炉九年制学校二级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18年。
关键词:诗意;策略
一、树立教师威信,争取学生配合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近17年了,接手的班级也是起始年级不等。有的班级在接手的时候,基础不太好,学生对语文学科信心严重不足。不同的现状也迫使我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我,进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的辉煌成绩介绍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要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归根结底教师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折服学生。当老师通过努力獲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当他觉得按照你说的去做,在考试中就能取得好成绩时,他就会更加的积极认真对待你的课堂;做到“关心全体,关注个别”,方法应因人而异,但原则只有一条,乃是“刚柔并济”。 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宽容,一种真爱,一种魅力。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人无刚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不能成功;人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会陷入孤立。 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该“刚”时则不能心软,该“柔”时则不能心狠,总之,应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二、细心研读教材,打造精彩课堂
初中语文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只在课堂上学习,下课后有写的作业就翻翻书,其他的看书、预习、思考题这类的根本不算作业。根本不予理睬,因此只有提高课堂的效率,才能稍微改观教学成绩。为了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我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生的兴趣起决定作用,所以每一堂语文课尽量做到没有模板,让学生具有新鲜感,同时也多让课堂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他们喜欢的明星电视等)有所关联。比如我在上《公输》这篇课文的时候,课文里我让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学生也是极其活跃,后来我们就联系到了生活中当时的热剧《风中奇缘》,片中的卫无忌打了胜仗后肆无忌惮的在回程中喝酒,在军中玩蹴鞠,宁可让皇帝赏赐的粮食烂掉也不改善士兵的伙食这一情节,让学生去探究表面现象后的真实原因,并且用文字表述出来。学生的热情是空前的,语言也极其丰富,想象也是五花八门。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投入了,在投入中他思考了、表达了,有了进步它就是有效的。
其次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老师“减负”。这就要老师在上课前细心研读教材,梳理出文章的动情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并设计出流畅的教案置于自己的头脑中。同时与教材相关的知识也要做一定的补充,利用课堂给学生拓展一点知识。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教师带给课堂不仅是“智力”、“体力”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去了尘埃的一颗心呀,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凡脱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
这段文字给我巨大的震撼,在他的指引下我开始了课堂摸索。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完成了文言文的常规教学后,就文本进行了探究。首先,我们分析了文中的矛盾双方的实力对比,堪为“大象”之于“蚂蚁”,不具备任何的可比性;接着我们分析了唐雎的“挺剑而起”,“剑”从何来,秦王就那么的大意,那么不惜命吗?他的谋臣都是吃素的吗,安防措施如此不堪一击?再析故事的结局,堂堂秦王竟然在唐雎的几句威胁之下就“色挠,长跪而谢之”,的确让人大跌眼镜,这可能吗?这时的我早已忘了自己的身份,如一个好奇宝宝般同学生们一起深入的探讨着这些问题。学生们的思想也是掀起了惊涛骇浪,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去质疑过一篇文章,但又觉得我们的讨论的确有理可循,所以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思考和疑惑。课的最后,我提了一个要求,给课文设计一个可行性较强的结尾。同学们也与我一起随性了一堂课,下课后同学们还兴奋的说着自己的想法,一会儿幻化为唐雎,一会儿又摇身变成了秦王。这样就把课堂由课内延伸到生活中了。
第三个是教法多样性,教无定法——我认为语文这个学科应该是这样。今天的课堂不能和昨天一模一样了,因为课文内容乃至作者不一样了,学生状态也不一样了。用相同的套路去上课,就会让课堂极其的苍白无力。比如我在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这个课题的时候,以前我就是简单的把相关知识,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就完了,学生理解难度就比较大。后来我就做了一个尝试:上课时,先抛出一个话题,让同学们讨论,于是我又做了第二个要求,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并且举出具体的例子来佐证,最后用一个比喻句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刚开始摸不透我的用意,怕我秋后算账就在哪儿不敢下笔。我就告诉他们放心写,不用写名字。然后再把他们当中写的好的念几份,同时引入“论题”“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概念,学生的理解就要接地气一些了,接着用我们的教材加以巩固,效果就会好很多。
第四个是把考点融入课堂中,让这些答题技巧类的东西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得到训练,形成习惯。各种文体的考点,教师要烂熟于心,设计教案的时候把考点放进去,注重衔接与过渡,不要让考点破坏了课堂的流畅性,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要训练所有的考点,应该要有所侧重。
三、保持良好心态,快乐的教语文
语文给人的感受是头绪繁多,无从下手;好像是努力的去教,也不一定会有好成绩,可是如果不努力,那是一定不会有好成绩的。其实我觉得这也许是语文诗意的一种另类体现吧。诗意总是需要心灵的体悟,这种感悟也许是刹那的灵感,但更多的是心灵的成长,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认识,这是需要时间的积淀的。所以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人总是在不断的修正错误中成长的。
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追求创新的教育。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追求自我发展的快乐,收获成长,收获进步。不再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辛酸和无奈。语文教师更要在诗意的文字里徜徉,观赏那如画的美景,倾听那婉转的旋律,静听那花开的声音。
作者简介:莫丹(1979.1- ),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铁炉九年制学校二级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