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赏析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2)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3)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4)。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5)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6)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7)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8),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9)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1),督尔获(12),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字(14)而幼孩,遂而鸡豚。(15)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16)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17)且怠。若是,則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注释


  (1)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2)有类:有些像。(3)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4)取养:雇用。(5)孳,繁殖。(6)莳(shì):栽种。(7)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8)理:治理百姓。(9)长(zhǎng)人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10)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11)勖(xù):勉励。植:栽种。(12)督:督促。获:收割。(13)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14)字:养育。(15)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16)辍飧(sūn)饔(yōng):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17)病:困苦。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病脊背突起,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即便有些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他种的树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增添树木的寿命,或者加速它们的生长,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但凡种树,要让树根舒展,培土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已经种下了,就不要再动。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也并没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看到树根拳曲就去换生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还有的人太过吝惜它们了,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有人问:“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那些小吏常常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敲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饭、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想要治民实际上是扰民,与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感言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作者是唐代文人柳宗元。文章先写郭橐驼的种树之道,然后转入“官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极具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提到,种树的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究竟什么是树木的本性呢?“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柳宗元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消极地“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积极地适应自然。“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文章借郭橐驼之口,说明“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的道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但如果疼爱过度,“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就会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由此,柳宗元推论出“养人”的道理,并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文章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从而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令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各种摊派任务,那么只能增加人民的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的不善遥相呼应。作者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柳宗元意在指出,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是“养民”,使人民得到休生养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
  封建时代,官员驾驭“治民”之术是为了维护统治,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与封建时代有着天壤之别。但“以人为本”也要以“顺天致性”为基础,而不宜违逆其道。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
  千年的历史长河悠悠流逝,但“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道理永存。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设时期,积累了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当下,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如果坚持群众路线,少搞些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就是对老百姓最好的“顺天至性”。
其他文献
之前听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离休干部吴文毅老人,今年98岁了,身体依然硬朗,每周坚持打网球。近日记者有幸拜访吴文毅老人,果真如此。吴老家里摆放着一些他平时用的健身器材,如哑铃、呼啦圈,在阳台上还专门有一个近两米高的单杠。吴老说,这都是他平时用来锻炼身体的。吴老不仅身体好,记忆力也特别好,讲起早年参加新四军和之后的工作经历,吴老仿佛有很多故事要讲。堪称新四军中的兵工专家  吴文毅1920年出生在
期刊
唐炎 1922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蘭溪市,1938年9月参加新四军,在军部教导总队学习毕业后留在教导总队任一大队军事干事,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他经历了“皖南事变”,在部队被打散后孤身突围,历经千难万险,辗转穿越,于1941年5月回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在抗大五分校担任军事教员。1943年4月他调任新四军浙东纵队,参加了解放梁弄镇的战斗,之后被任命为纵队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同年1
期刊
張 蕾,安徽省芜湖市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芜湖市美术馆(芜湖书画院)专职书法家,艺术部副主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芜湖市书协副主席、安徽省第三届“十佳青年书法家”。
期刊
陈玉生出生在泰兴县南沙乡陈家庄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因生活所迫,很小就到上海当学徒。尽管生活非常辛苦,但比起在家乡“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陈玉生觉得很知足,因此,在上海的最初几年,他一心只顾着埋头做工。1937年,他加入“上海抗日救国会”,不久,即被警察局逮捕入狱。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得以出狱,随即回到泰兴,组织一帮穷弟兄,建立起一支抗日游击队,几天时间,部队发展到200余人。他带着这批年轻人风里雨
期刊
10月12日,是新四军组建81周年纪念日。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举办纪念活動,同时成立“新四军历史学社。”学社宗旨是,学习铁军历史,缅怀铁军先烈,传承铁军精神,勇做铁军传人。学社将定期不定地组织开展活动,吸引更多同学一起学习历史,走访革命前辈,到各地新四军纪念场馆参观见学,到社区和中小学中讲铁军故事。学校有关领导出席了纪念活动。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清葆将军到会表示
期刊
书是心灵明亮的双眸,是生命的一泓清泉。竹影扶疏、苔痕阶绿处都适宜读书。在鸟语花香的清晨,挤一份雅兴,品一杯香茗,手捧一本书,躺在藤椅上,聆听书中流淌的一方精巧韵致,思接千载。  在书中,英雄与我交谈,伟人给我鼓励,海的女儿和我欢聚。《伊索寓言》的道理让我明智,《一千零一夜》的神奇让我入迷,《上下五千年》让我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十万个为什么》为我解开无穷奥秘。我懂得了人性的真善美,知道了万物的变化,
期刊
2018年3月21日,姑苏区金阊街道受肖龙兴的委托,将8000元助学金发给12名贫困生,孩子们异口同声:“感谢共产党,感谢肖爷爷!”早在1997年1月13日,《新华日报》就报道过肖龙兴“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的善举。21年后,我们又一次来到桃花坞,寻访这位可敬的老人——苏州市金阊街道桃花坞社区军队离休干部,97岁高龄的肖龙兴。他将自己离休40年的养老金分几十次用于助学、扶贫,以回报党恩、回报人民。老
期刊
1913年10月8日,盛华出生在江苏仪征县(今仪征市)一个革命志士家庭,年幼时就受父亲——辛亥革命先驱盛白沙的影响,他把孙中山对父亲的教诲“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读书亦为报国  1926年,盛华考入南京省立一中后,就秘密参加爱国学生会和反帝爱国活动。其叔父盛成,系法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经常与之通信,向其传播革命思想。盛华认真阅读《共产主义ABC》等社会主义入门书籍,提高政治
期刊
柔软的齐耳卷发、圆润和善的面容、爽朗的嗓音,岁月在这位耳顺之年的女人身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反而增添了她沉静的气质。她是同事们眼中的“铁娘子”,是村民心中的“贴心人”“及时雨”,也是儿子心中的“半边天”,她就是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华阳街道城上村党总支书记许爱芳。  许爱芳是土生土长的城上村人,年轻时在村里做会计、妇女主任,如今成了城上村的党总支书记。今年是她担任书记的第17年,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冷暖自
期刊
在安徽省凤台县丁集乡西四公里的幸福沟畔,有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茁壮,花团锦簇,墓、碑、馆、亭、桥、廊、门、雕等建筑设施,布于其中,清新幽静,肃穆庄严。每逢节假日,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及周边群众都会结队前来参观、凭吊、祭扫,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宣誓等活动。特别是在每年烈士纪念日,县委、县政府都在这里举行盛大悼念活动,追忆先辈事迹,学习英烈精神。  烈士陵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