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培养学生浓厚读书兴趣,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阅读;效应;兴趣;榜样;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培养学生浓厚读书兴趣,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但是从教以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这一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写作能力上不去,特别是每次写作文都成了他们的“难题”。
那么,如何破解“难题”,引领学生累积知识,有效阅读呢?
首先:“名人效应”,激趣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
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一般很敬佩英雄、崇拜名人。根据这一特点,我便經常给学生讲历史人物、科学家等名人的成才故事。像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告诉学生毛主席一生特别喜欢读书,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它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出差时晚上也要坚持看书,有时看书都忘记了吃饭。他看的书类别很广泛,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直到各种野史 、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来指导革命工作。毛主席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也正是他一生嗜书如命,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才能成为倍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監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我还特别组织开展“我讲名人读书故事”活动,让学生既通过活动阅读书籍,还同时在阅读和活动中受到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其次:“学生效应”,氛围阅读。
不可低估环境对人的行为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环境。因此,我特意在班里设置“图书角”,发动学生积极买书、“捐”书,共同充实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互相传阅书籍,让学生能阅读到的书尽可能的多元化且丰富多彩,给学生提供集百家之长的阅读物质条件。此外,还告诉学生读书不但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满足,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们都积极加入到阅读这一行列中。
当代中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正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前家庭的溺爱,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他们当中一部分有沉湎于网络的不良习惯。但大多学生仍具有可塑性,他们大多不甘落后,只要给予一定激励,就会有所改变,阅读的氛围也更便于形成。此时,只要引导他们阅读,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就既可杜绝不良习惯的养成,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又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的方法。针对班里某些总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也不会看书的学生,我首先在思想上给他们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观念,并通过每周开展推选“阅读之星”的活动,在评优中,对有点滴进步或有突破的学生都给予特别奖励,同时树立典型,面对不敢突破或不想突破的学生,多讲一些诸如“我和某某同学一样,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并不比他笨。我一定能行。”或“我一定要拿出点勇气,拿出点行动,树立起信心,某某能做好的我也能做好”等此类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你追我赶,继而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浓烈的阅读氛围。
再次:“教师效应”,助阅读。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可以直接从 老师身上学到好方法,好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教书的最终目的。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在具体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身先士卒,树立起榜样。我有手抄习惯,每天不但阅读,而且阅读时还把好的文章、语句、方法等进行抄写,有时还写上短评。我把这习惯向学生传授了,并且让他们和我一起坚持下来,每天把我手抄的内容给他们传阅,他们也随时把手抄内容呈现给我,这样,融阅读,书写于一起,又坚持形成了一种习掼,学生们轻松快乐阅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老师首先自己要表现出对阅读很有兴趣,很快乐。比如对班上要求大家订阅的报刊或者班里的图书角,我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有时也特别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然后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读到了一篇好文章”......如此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就会有兴趣地自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也就形成了。
正确的方法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日常之中,我还不断给学生传授方法。如: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
(4)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想只要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这时阅读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能力和分数,而是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素养,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心灵了。
参考文献:
[1]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2]孔颖达.《礼记.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朱熹.《读书之要》摘自网络www.360doc.cn
[4]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摘自网络www.wtoutiao. com
关键词:阅读;效应;兴趣;榜样;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培养学生浓厚读书兴趣,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但是从教以来,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这一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写作能力上不去,特别是每次写作文都成了他们的“难题”。
那么,如何破解“难题”,引领学生累积知识,有效阅读呢?
首先:“名人效应”,激趣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母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视为自己的乐趣。
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一般很敬佩英雄、崇拜名人。根据这一特点,我便經常给学生讲历史人物、科学家等名人的成才故事。像伟大领袖毛泽东读书,告诉学生毛主席一生特别喜欢读书,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它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出差时晚上也要坚持看书,有时看书都忘记了吃饭。他看的书类别很广泛,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直到各种野史 、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来指导革命工作。毛主席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也正是他一生嗜书如命,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才能成为倍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監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我还特别组织开展“我讲名人读书故事”活动,让学生既通过活动阅读书籍,还同时在阅读和活动中受到感染,激发阅读兴趣。
其次:“学生效应”,氛围阅读。
不可低估环境对人的行为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环境。因此,我特意在班里设置“图书角”,发动学生积极买书、“捐”书,共同充实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互相传阅书籍,让学生能阅读到的书尽可能的多元化且丰富多彩,给学生提供集百家之长的阅读物质条件。此外,还告诉学生读书不但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满足,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让学生们都积极加入到阅读这一行列中。
当代中学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正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当前家庭的溺爱,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致使他们当中一部分有沉湎于网络的不良习惯。但大多学生仍具有可塑性,他们大多不甘落后,只要给予一定激励,就会有所改变,阅读的氛围也更便于形成。此时,只要引导他们阅读,培养他们阅读兴趣,就既可杜绝不良习惯的养成,还能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因此,我又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的方法。针对班里某些总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也不会看书的学生,我首先在思想上给他们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观念,并通过每周开展推选“阅读之星”的活动,在评优中,对有点滴进步或有突破的学生都给予特别奖励,同时树立典型,面对不敢突破或不想突破的学生,多讲一些诸如“我和某某同学一样,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并不比他笨。我一定能行。”或“我一定要拿出点勇气,拿出点行动,树立起信心,某某能做好的我也能做好”等此类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你追我赶,继而更加努力地去奋斗,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浓烈的阅读氛围。
再次:“教师效应”,助阅读。
“欲齐其家,先修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可以直接从 老师身上学到好方法,好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教书的最终目的。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实告诉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养成动笔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老师不停地进行强化巩固。在具体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身先士卒,树立起榜样。我有手抄习惯,每天不但阅读,而且阅读时还把好的文章、语句、方法等进行抄写,有时还写上短评。我把这习惯向学生传授了,并且让他们和我一起坚持下来,每天把我手抄的内容给他们传阅,他们也随时把手抄内容呈现给我,这样,融阅读,书写于一起,又坚持形成了一种习掼,学生们轻松快乐阅读,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老师首先自己要表现出对阅读很有兴趣,很快乐。比如对班上要求大家订阅的报刊或者班里的图书角,我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有时也特别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然后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读到了一篇好文章”......如此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就会有兴趣地自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也就形成了。
正确的方法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日常之中,我还不断给学生传授方法。如: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
(4)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想只要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这时阅读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能力和分数,而是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素养,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心灵了。
参考文献:
[1]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2]孔颖达.《礼记.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朱熹.《读书之要》摘自网络www.360doc.cn
[4]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摘自网络www.wtoutiao.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