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課程。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创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老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努力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充分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我在上《地球上有什么》一课时,先猜了一个关于地球的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上《我们的营养》一课时,先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再把少量馒头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上1—2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瘦肉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灼烧,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提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发现,并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我在上《认识岩石》一课时,将各种各样的岩石分给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岩石是什么形状的?”、 “岩石的里面有什么东西?”、 “岩石里面和外面的颜色一样吗?”、“岩石都一样硬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三、动手做,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探究技能才会得到培养。如我在上《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给每组准备几块冰糖,要求学生讨论:怎样使其中一块冰糖溶解得更快?学生通过讨论后,纷纷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组想到,一块搅拌,一块不搅拌;有的说,一块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热水;有的提出把一块冰糖用榔头敲碎后再做,另一块不敲碎;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们发现了很多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又如我在上《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为研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的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观察气球胀瘪现象;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塞上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倒插入水中,观察水中的气泡或水槽里的水进入玻璃管的情况;有的认为可以在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等,我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让他们去选择去设计,去尝试探索,使学生真正当了一回“小科学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重评价,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应该只拘泥于试卷分数。例如: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载本,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对学生课堂准备器材的评价,课堂实验情况的评价,以及课后拓展活动的评价,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还可以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五、多实践,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科学课程积极倡导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校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到社区、到家庭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实践说明:有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奇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但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而忽视对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那么这样的探究活动往往比较肤浅,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为使学生的科学探究领域得以延伸,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求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把学生的探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在教《彩虹的秘密》一课时,让学生生活中去寻找彩虹。有的同学到喷泉边去找,有的同学利用假期到沂蒙山的彩虹谷去找彩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科学探究的空间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逐步学会关注生活。我在教《做一杯饮料》一课时,要求回家在家里继续研究饮料配方,同学们做出了很多种新鲜果汁饮料,带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一、创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老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努力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充分享受自我探究获取知识的喜悦。我在上《地球上有什么》一课时,先猜了一个关于地球的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上《我们的营养》一课时,先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再把少量馒头放在碟子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上1—2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瘦肉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灼烧,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提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发现,并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我在上《认识岩石》一课时,将各种各样的岩石分给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岩石是什么形状的?”、 “岩石的里面有什么东西?”、 “岩石里面和外面的颜色一样吗?”、“岩石都一样硬吗?”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逐一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三、动手做,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探究技能才会得到培养。如我在上《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给每组准备几块冰糖,要求学生讨论:怎样使其中一块冰糖溶解得更快?学生通过讨论后,纷纷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有的组想到,一块搅拌,一块不搅拌;有的说,一块用冷水溶解,另一粒用热水;有的提出把一块冰糖用榔头敲碎后再做,另一块不敲碎;有的想到了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们发现了很多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又如我在上《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为研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提出了多种实验的方案。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套上气球,观察气球胀瘪现象;有的认为可以在烧瓶上塞上细玻璃管的塞子,将管口倒插入水中,观察水中的气泡或水槽里的水进入玻璃管的情况;有的认为可以在管口涂上肥皂液,观察肥皂液的变化等,我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让他们去选择去设计,去尝试探索,使学生真正当了一回“小科学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效果非常好。
四、重评价,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应该只拘泥于试卷分数。例如: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纪载本,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包括对学生课堂准备器材的评价,课堂实验情况的评价,以及课后拓展活动的评价,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还可以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五、多实践,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科学课程积极倡导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和校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到社区、到家庭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实践说明:有问题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好奇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但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而忽视对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那么这样的探究活动往往比较肤浅,甚至只是流于形式。为使学生的科学探究领域得以延伸,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求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把学生的探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在教《彩虹的秘密》一课时,让学生生活中去寻找彩虹。有的同学到喷泉边去找,有的同学利用假期到沂蒙山的彩虹谷去找彩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科学探究的空间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逐步学会关注生活。我在教《做一杯饮料》一课时,要求回家在家里继续研究饮料配方,同学们做出了很多种新鲜果汁饮料,带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分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情感,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