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近年大专院校公体课教学计划的调整,对大专院校公共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对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其他兄弟院校近年来对公共体育课的调整措施与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与意见,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202-02
一、前言
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各大专院校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同时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现阶段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设置、实施等多方面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作为主要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体育课程目标的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课程目标笼统。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基本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性目标,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定。
(2)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滞后。
2、课程设置
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改革虽有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片面。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仍是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甚至取消选修课程,理论课和体育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实施并未受到重视。以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互动的教学是死板和低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纸上谈兵。
4、课程评价
现有的体育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仍未摆脱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进步性等多方面的评定,这种死板而又不合理的设定也导致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
(2)评价方法过于传统。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是传统评价方法中的必要环节,但其弊端性也不容忽视,其主观思维模式必然扼杀对学生学习情况真实评估。终结性评价的不平等性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片面性的评估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忽视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今后的自主性锻炼、进步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1、培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教学课程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目标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纲要》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指导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竟争实力的人才。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例如瑜伽、定向运动、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大都是以健身为主要运动目的,避开了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和锻炼方式,这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还充分体现了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及社会价值转移的规律,更具实用性和目的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能扩展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
3、建立综合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来谈教学评价。
(1)学生的评价。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两部分。本研究认为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的主要特点有:1、淡化以往期末评价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加重阶段性评价的比重,两者各占总学生最终成绩的50%;2、期末评价分为身体素质和专项的素质和技术测试。由于基础身体素质受学生的先天性条件限制过多,因此应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比重;3、专项素质和技术的侧试各专项教师可根据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定。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4、阶段性评价分为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课外体育锻炼两部分。本评价体系加重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纳人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占总成绩的20%;5、对于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各专项特点在每一学期的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后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定。专项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由各专项教师自定;6、规定学生每周除体育课外,有2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平时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由教师分班级制定学生锻炼与监督。教师每月根据锻炼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估。
(2)教师的评价。体育课程改革的包括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这对教师来说,必然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体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业务水平等。
具体的操作可以在教师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表格,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教学大纲的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已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的制约,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真正贯彻《纲要》中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多吸取资深教师的经验,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实效。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针对现阶段大专院校公体课存在的问题,摒弃陋习和弊端,课堂教学多元化,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建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张自治.大学体育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5).
[2]李祥.健康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课程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程传银.德国体育课程论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8,(5).
关键词: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202-02
一、前言
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各大专院校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同时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现阶段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设置、实施等多方面最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作为主要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体育课程目标的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课程目标笼统。学校体育的目标都是在我国学校教育基本指导思想下形成的统一性目标,而没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需求而定。
(2)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上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观念陈旧、滞后。
2、课程设置
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改革虽有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片面。由于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仍是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在原课程基础上增加几个选项内容,甚至取消选修课程,理论课和体育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实施并未受到重视。以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尚没有真正形成。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普遍都是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没有互动的教学是死板和低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组织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纸上谈兵。
4、课程评价
现有的体育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评价的内容过于单一。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仍未摆脱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的进步性等多方面的评定,这种死板而又不合理的设定也导致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
(2)评价方法过于传统。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是传统评价方法中的必要环节,但其弊端性也不容忽视,其主观思维模式必然扼杀对学生学习情况真实评估。终结性评价的不平等性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片面性的评估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忽视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今后的自主性锻炼、进步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对策
1、培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发展体育素养”为教学课程目标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目标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纲要》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体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指导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健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新时期所需要的具有竟争实力的人才。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个性特征,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在项目的选择上,开展一些比较时尚、流行的课程。例如瑜伽、定向运动、网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大都是以健身为主要运动目的,避开了运动强度大的项目和锻炼方式,这不仅有明显的时代气息,还充分体现了运动项目的大众化及社会价值转移的规律,更具实用性和目的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能扩展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打破全国统一教材的分类体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
3、建立综合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研究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教学主体来谈教学评价。
(1)学生的评价。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把握“评价多元化”这一主线,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分为阶段性评价和期末评价两部分。本研究认为大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的主要特点有:1、淡化以往期末评价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加重阶段性评价的比重,两者各占总学生最终成绩的50%;2、期末评价分为身体素质和专项的素质和技术测试。由于基础身体素质受学生的先天性条件限制过多,因此应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比重;3、专项素质和技术的侧试各专项教师可根据专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自定。计分方式采用百分制;4、阶段性评价分为平时课堂表现和平时课外体育锻炼两部分。本评价体系加重了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以及学生的进步程度纳人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占总成绩的20%;5、对于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根据各专项特点在每一学期的学期开始、学期中、学期后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定。专项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测试,测试的具体内容由各专项教师自定;6、规定学生每周除体育课外,有2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平时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由教师分班级制定学生锻炼与监督。教师每月根据锻炼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估。
(2)教师的评价。体育课程改革的包括教师原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这对教师来说,必然会增加许多额外的工作量,也要求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的“教”的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体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等方面;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业务水平等。
具体的操作可以在教师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制定具体评价标准和表格,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
四、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教学大纲的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已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由于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的制约,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真正贯彻《纲要》中的指导思想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不断的观察和学习,多吸取资深教师的经验,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实效。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针对现阶段大专院校公体课存在的问题,摒弃陋习和弊端,课堂教学多元化,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建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
参考文献:
[1]张自治.大学体育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5).
[2]李祥.健康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课程标准课程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4]程传银.德国体育课程论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