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人打了一个比方: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勺加入汤中的盐。这个比方很贴切,盐既能使汤美味,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情境创设和一节课的关系也是如此。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204-02
一、情境创设与有效教学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就是情境。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首先要理解这一知识的发生背景,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要具备情境特性。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的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产物。有效是指经过教师固定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在《有效教学》一书中,作者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衡量标准。
二、情境创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这节课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对整个一节课45分钟来说,虽然情境引入只占5-10分钟,但就这5-10分钟却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节课能不能引人入胜,能不能顺利进行,能不能高效,情境创设至关重要。《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愿意学了,才能学得好;学得好了,才谈得上有效。所以我认为,如果把“有效教学”看做是果的话,那么“情境创设”就是因之一。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这里的因材施教,既是指针对教材内容,又要针对你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要结合教材内容,不能过深;要贴近你的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拔苗助长。
(二)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接触面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情境。你和城市学生讲土地承包﹑水产养殖,他没有这方面体会;你和农村学生讲公交车价格﹑公园门票,讲肯德基麦当劳,他也没有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知识的探究。
(三)与时俱进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时代学生接触的外部信息大不相同,我们应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作为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也可以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京沪高铁等等。
总而言之,将情境创设的原则归纳为一句话:“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时代”。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苏科版九下《9.1抽签的方法合理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问题一:有一张电影票,小明和小丽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去看电影,于是准备了两张相同的小纸条,一张上面是“去”,另一张上面是“不去”,谁抽到“去”,则这个人就去看电影,这种方法公平吗?
问题二:我们用抽签的方法从3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某音乐会。事先准备三张相同的小纸条,并在1张纸条画上记号,其余2张纸条不画。把3张纸条放在一个盒子中搅匀,然后让3名同学去摸纸条,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讨论:
同学甲 同学乙
提出质疑:
抽签有先有后,如果先抽的人抽到了,后抽的人就抽不到了。可是,如果先抽的人没有抽到,后抽的人抽到的机会就大了?先抽的人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概率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与一些学生脑子里固有的观念产生了冲突,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迫切想要学习新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重新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接下来的探究和学习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苏科版七下《10.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需要完成新的模型构建。
(三)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苏科版七上《2.6有理数的乘方(1)》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播放拉面视频:“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2、活动:每人用事先准备的细长绳代替拉面,亲身体验一下拉面的过程。
3、思考: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拉扣3次就成根,……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根。
这样的情境引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探索,很快就融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四)创设文化情境,感受历史的悠久,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苏科版七上《1.1生活数学》的教学中,我以这样的情境来引入: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2003年8月3日,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式公布,会徽由印形部分“Bei jing 2008”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组成,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体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你能说出印形的意义吗?
解答:印形图案好似一个北京的“京”字,又象一个舞动的人形,潇洒飘逸,充满张力,会徽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将中国精神、中国神韵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象征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
这样的引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厚底蕴,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较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都在于为每一节课设置一种新颖的、多样化的、合乎生活实际并贴近教材内容的“导入”,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204-02
一、情境创设与有效教学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就是情境。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首先要理解这一知识的发生背景,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要具备情境特性。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的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共同产物。有效是指经过教师固定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在《有效教学》一书中,作者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没有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衡量标准。
二、情境创设与有效教学的关系
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这节课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对整个一节课45分钟来说,虽然情境引入只占5-10分钟,但就这5-10分钟却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节课能不能引人入胜,能不能顺利进行,能不能高效,情境创设至关重要。《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多么的重要。学生愿意学了,才能学得好;学得好了,才谈得上有效。所以我认为,如果把“有效教学”看做是果的话,那么“情境创设”就是因之一。
三、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这里的因材施教,既是指针对教材内容,又要针对你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要结合教材内容,不能过深;要贴近你的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和教育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能拔苗助长。
(二)因地制宜原则
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接触面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情境。你和城市学生讲土地承包﹑水产养殖,他没有这方面体会;你和农村学生讲公交车价格﹑公园门票,讲肯德基麦当劳,他也没有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知识的探究。
(三)与时俱进原则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时代学生接触的外部信息大不相同,我们应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容作为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也可以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京沪高铁等等。
总而言之,将情境创设的原则归纳为一句话:“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时代”。
四、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
在苏科版九下《9.1抽签的方法合理吗》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问题一:有一张电影票,小明和小丽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谁可以去看电影,于是准备了两张相同的小纸条,一张上面是“去”,另一张上面是“不去”,谁抽到“去”,则这个人就去看电影,这种方法公平吗?
问题二:我们用抽签的方法从3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某音乐会。事先准备三张相同的小纸条,并在1张纸条画上记号,其余2张纸条不画。把3张纸条放在一个盒子中搅匀,然后让3名同学去摸纸条,这种方法公平吗?
学生讨论:
同学甲 同学乙
提出质疑:
抽签有先有后,如果先抽的人抽到了,后抽的人就抽不到了。可是,如果先抽的人没有抽到,后抽的人抽到的机会就大了?先抽的人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概率一样吗?
这样的问题与一些学生脑子里固有的观念产生了冲突,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迫切想要学习新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重新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接下来的探究和学习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苏科版七下《10.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鸡兔同笼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满了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需要完成新的模型构建。
(三)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苏科版七上《2.6有理数的乘方(1)》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播放拉面视频:“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制作时,拉面师傅将一团和好的面,揉搓成1根长条后,手握两端用力拉长,然后将长条对折,再拉长,再对折,每次对折称为一扣,如此反复操作,连续扣六七次后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
2、活动:每人用事先准备的细长绳代替拉面,亲身体验一下拉面的过程。
3、思考:1根面条拉扣1次成2根,拉扣2次就成2×2根,拉扣3次就成根,……每拉扣1次,面条数就增加1倍,拉扣6次,共有面条=根。
这样的情境引入,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探索,很快就融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中。
(四)创设文化情境,感受历史的悠久,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苏科版七上《1.1生活数学》的教学中,我以这样的情境来引入: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2003年8月3日,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式公布,会徽由印形部分“Bei jing 2008”字样和奥林匹克五环组成,奥林匹克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体现“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宗旨。你能说出印形的意义吗?
解答:印形图案好似一个北京的“京”字,又象一个舞动的人形,潇洒飘逸,充满张力,会徽集合了中国传统的印章、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运动特征,将中国精神、中国神韵与中国文化巧妙结合,象征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美好前景的中国形象。
这样的引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厚底蕴,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较好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采取何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都在于为每一节课设置一种新颖的、多样化的、合乎生活实际并贴近教材内容的“导入”,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