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探索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民之智愚贤否,关国家之强弱盛衰”。教育,承载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太多的希望和梦想。纵观世界强国发展的历史,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强大,无不以教育的强大为基础。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战略走向看,各国政府都把保持和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作为施政重点。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并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任务,确立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与政策举措。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再次奏响伟大时代的最强音。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赋予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新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拥有独特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党的十七大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对全面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李化树教授著《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一书,以改革开放,特别是世纪之交我国改革与发展形势为宏观大背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放眼知识经济以及全球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崭新形势下深入思考中国教育强国之路,是对中国教育发展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的大胆尝试。全书分为目标、方针、任务与发展战略四篇,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政策建议三个层面,对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秉持教育公平的理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指导,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战略和进一步落实教育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作用作为贯穿全书的立论依据,在系统阐述教育强国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实际,对教育强国的目标愿景、发展战略、保障措施、机制体制等进行了系统性深入研究,使本书力求做到理论性、实践性与政策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本书是对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的中国教育发展思路的一种新探索。
  《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一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重视实证研究。对书中所涉及的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等教育等问题,作者运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样本选择、问卷设计、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到访谈和观察,力求用严格的科学研究思路和合乎逻辑的思维,获取大量原始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一个讨论的背景,构成本书立论的事实支撑。
  其二,富有时代性。本书各篇论题紧扣中国教育发展实际和时代脉搏,深入剖析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愿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使命、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建构、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其研究成果已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并获得一致好评。
  其三,思想观点新颖。该书从目标、方针与战略措施等方面,对中国教育强国发展战略提出了整体设计,对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创新”、“努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教促进教育公平”等观点,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断和价值预设,而是基于大量“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之自然生成。
  《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一书,是著者在分析、总结近几年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相关理论文献观点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潜心探究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出版,必将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对当前教育战线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决策参考作用。
  教育强国是内涵极为丰富的系统工程。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绝非一日之功。中国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制度、政策、观念和心理等各个层面。“路漫漫其修远兮”,期待更多学者能够走向“田野”,走入学校,走进生动的教育生活实践,努力思考和探索教育强国之路。
其他文献
关键词:卡夫卡;《地洞》;自我;主体性;他者;强力;迷宫  摘要:卡夫卡在《地洞》中描写了小动物因内在理性的不断思考与外在地洞的无从把握而时刻焦虑着,展示了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注视这一矛盾交织的生命体验。小动物所处的主体性丧失与外物强力的生存迷宫这一生存困境颇似现代人受技术控制丧失主体性、心无所依的悖谬现实,两者有着同质的精神焦虑。因此现代人欲走出当下技术统治的异化现实,就必须厘清临界者的存在,认识
期刊
摘要:《孝经》提出“移孝为忠”,孝与忠紧密联系,但其间又存在矛盾。以“孝子”、“忠臣”著称的黄道周深受《孝经》影响,但他的孝道观倾向于先秦儒家的孝道派,在孝与忠发生矛盾时主张忠服从于孝,这一点与“夺情”执政的杨嗣昌截然不同。黄道周在完成《孝经》“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事亲与事君、辱亲与忠君的两难抉择,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对“移孝为忠”作了深刻的注解,孝与忠的裂痕也在
期刊
关键词:现象学;“悬置”理论;存在主义;保罗·奥斯特;《在地图结束的地方》  摘要:普利策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著名先锋派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小说《在地图结束的地方》以后现代主义为语境展现了当代人的存在危机,现象学批评之父胡塞尔的“悬置”理论则为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贴切的视角。在小说中,地理疆域、宗教道义、时间空间等客观存在被纷纷悬置,存在的异质性同时得以还原,从而凸显出了作者的本体意识和文本语义的无限
期刊
关键词:《对她说》;镜像理论;自我认证;女性电影;阿尔莫多瓦  摘要: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像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
期刊
关键词:话轮转换;面子威胁行为;言语行为;动态权势关系;人物性格;《印度之行》;福斯特  摘要:运用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理论,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印度之行》中某一冲突性会话片断的面子威胁行为,可解读文本中人物权势关系的动态平衡和人物性格,并能分析出会话冲突的深层原因是由主要人物所处的殖民统治背景、文化价值取向和人物间不同的社会认同感所致。实例也表明,会话分析理论有助于文学作品的阐释,能使
期刊
关键词:全球化;节日文化;文化冲突;身份焦虑;价值维度    摘 要: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土洋节日之争”体现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冲突,其背后所隐藏的身份焦虑导致了人们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和外来节日的不平衡发展和文化自卑心理。从文化价值维度讲,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具有男性特征、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西方的节目更多体现弱男性特征、低权力距离和个体主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也
期刊
关键词:毕飞宇;《推拿》;话语控制;抗争;怜悯;底层文学  摘要:  由于时代的机缘,盲人以推拿师的身份群体性地进入了社会日常生活,毕飞宇的《推拿》将目光集中到了这个独特的群体身上。小说描述了健全人对盲人压抑的话语机制和盲人对此不甘的抗争,虽然盲人和健全人相处的经历是特殊的,但是经验却带有普遍性。毕飞宇关注盲人群体的态度和表达方式给陷于“概念化”的底层文学创作带来了启示:只有恰当地表达“怜悯”,才
期刊
关键词:Seminar;法律诊所;教学模式;法律硕士教育;法学教育  摘要:“Seminar"和“法律诊所”是西方法学教育中两种不同且相对应的课程教学模式。前者是一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首创,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学术能力,其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后者是一种典型的实务型教学模式,由英美法系国家首开先河,其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理念,其目标定位于法律职业人才
期刊
关键词:诗歌话语;诗歌气质;诗学追求;翟永明  摘要:翟永明诗歌创作成就卓著,其诗歌的艺术品质表现为:(1)卓然的诗歌话语,即具有组诗、句群意象、形式感强的语言;(2)超然的诗歌气质,即具有神秘、独白的特质;(3)本然的诗学追求,即具有针对自身的诗歌本体意识。翟永明诗歌独特而又富于原创性的艺术品质直接带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性诗歌的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关键词:《韵会定正》;韵类;通语韵母;孙吾与;《永乐大典》;《洪武正韵》;《古今韵会举要》    摘 要:《韵会定正》为明初孙吾与所作的韵书,此书久已亡佚,但在现存《永乐大典》和《洪武正韵笺》中保存了其一部分反切。这些反切反映出《韵会定正》韵类的12条特点,有些特点反映出通语韵母在明初的进一步变化,还有一些则透露出作者的方音。总体看来,该韵书的韵类系统与《古今韵会举要》相比已有很大发展,而与《洪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