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疆番茄、宁夏枸杞,都是“红彤彤”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骄人的业绩,也有待解的难题。通过加强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拉长,产品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值得肯定。但是,产业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8月23日,处暑节气,乌鲁木齐周边气温高达37摄氏度。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二六工乡军户村,往年这个时间正是番茄采摘最繁忙的季节,但是现在,原本该是一片火红的番茄地还是一片青色,田野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农户在忙碌。
“受天气影响,今年的番茄减产已成定局。”军户村农民马占山无奈地说,他种植了110亩番茄,是远近闻名的大户。
番茄产业在新疆被称为“红色产业”,影响它的不只是天气,还有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101.83万吨,但年出口仅44万吨,只占全年生产量的43.4%。要知道,2008年,新疆番茄酱曾卖出每吨1100美元的高价,2009年下滑至每吨900美元。2008年,马占山种番茄净挣了9万多元。今年,他只求保本。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红红火火的新疆“红色产业”正在经历艰难的磨砺!
发展——
作为全世界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新疆的番茄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军户村是远近闻名的番茄种植村,巅峰期全村的番茄种植面积一度达到4000多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种植番茄不仅让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一跃成为全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新疆“红色产业”的骤然升温曾造就了千百个“军户村”。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几乎是全世界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方之一。独特的光热和水土条件让这里出产的番茄酱具有红色素高、色差值高、固形物含量高、霉菌低等特点,成为国际市场公认的优质产品。
为了把优质番茄资源优势转变为“红色产业”优势,新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红色产业”。2000年以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发展。凭借充足的优质原料、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新疆番茄酱出口逐年增长,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三大番茄酱产区位置,出口量约占全球番茄酱贸易总量的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新疆“红色产业”逆势飘红,番茄产量和产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那一年新疆种植加工番茄118万亩,收购番茄原料428.1万吨,生产番茄制品55.7万吨,出口各类番茄制品50.4万吨,出口额4.6亿美元。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01.83万吨,销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新疆的番茄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形成以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
毫不夸张地说,“红色产业”已成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中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吸纳城乡就业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功不可没。
遇冷——
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围攻”,大批生产线盲目投产,不仅没有发挥出新疆的自然优势,反而带来无序竞争
“大丰收”年景带来“红色产业”的“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仅仅一年时间,新疆各地州新增番茄酱生产线超过40条,有的县市同时新建番茄加工企业四五家。截至2009年底,全疆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103家,总生产能力超过145万吨。
然而,“大丰收”的场景并未重现。2009年,新疆番茄酱产量虽然突破了百万吨,但出口量并无起色,44万吨的出口量还不及当年产量的一半,一多半产品压在库房。因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番茄酱开始逐鹿市场,与此同时,全世界番茄制品大量增产,使新疆番茄制品的价格由2008年的每吨1100美元以上跌至每吨900美元。
“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番茄制品在国内的销售并不多,更多的是依靠出口。番茄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相当大。”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番茄加工业具有投资收效快、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大批番茄酱生产线在新疆纷纷上马,造成番茄种植区域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出新疆自然资源的优势,反而竞相压价,无序竞争,造成新疆番茄酱增量不增收。”
据新疆统计局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数额有限,使新疆的番茄加工基地建设中用于科技改良、引进和培训的费用太少,导致新疆番茄产品加工初级,品种单一,影响市场销售。
这份报告显示:2009年新疆出口的44万吨番茄酱中,200公斤以上无菌大包装规格的番茄酱出口量为38.7万吨,而5公斤以下的马口铁罐装番茄酱出口量为5.12万吨,只占出口总量的比例不到2%。这表明,新疆番茄酱出口依然没有摆脱低价卖原料的“低端形象”,高附加值的有竞争力的终端产品出口量极少。于是虽有世界第三的产量,却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掌控价格,只能无奈地卷入价格战,致使利润不断被削薄,整个行业蒙受损失。
国内番茄加工企业“自相残杀”,给国外企业可乘之机,一些国外客户两边压价,更使新疆“红色产业”雪上加霜。亨氏、联合利华等国外厂商则把中国企业初加工的“大包装番茄酱”换成小包装,再贴上自己的商标进行销售,获得丰厚利润;而一些新疆企业则因效益滑坡,资金难以回笼,使农户和企业矛盾加剧,使农户种植番茄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新疆红色产业的发展正走在关键节点上,如果继续盲目增产,不但达不到增收目的,甚至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大损失。”许多业内人士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求索——
从盲目增产到研究市场,经历磨砺的新疆“红色产业”变得理性,以追求质的提高取代量的增长
“新疆番茄制品的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应依托市场需求,生产多少不应取决于种植多少,而应取决于销售多少。”新疆经济信息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从盲目增产转而研究市场,经历过市场磨砺的新疆“红色产业”变得理性起来。新疆的“红色产业”占据优质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只要企业有更强的市场意识,以量的增长转为追求质的提高,新疆的“红色产业”定能红下去。
2009年6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新疆番茄产业的现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番茄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期提高番茄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规范番茄原料及制成品市场,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巩固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市场份额。
为改变新疆“红色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番茄制品粗加工产品基地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新疆番茄加工企业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强番茄酱后续产品研发,尝试走产品精深加工道路,调整产品结构,丰富番茄制品品种。目前,新疆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已开始进行小包装番茄酱、番茄粉、番茄红素、番茄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拉长新疆“红色经济”的产业链条。
如今已成为中国专业天然番茄红素生产基地的新疆红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番茄红素生物学功效医学临床和功能性食品研究。记者从该公司获悉,富含番茄红素的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技术日渐成熟,市场潜力巨大,创造的利润远比番茄红素要高,有望成为加工型番茄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许多新疆番茄加工企业开始全力拓展内需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番茄保健品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应当拓展国内市场,降低‘红色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新疆一家番茄制品厂的销售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中基、屯河、天业三大集团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残控制、机械化采收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以高质量、严管理培养品牌。2009年,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粮屯河集团在全疆首次采用机械采收番茄。“以前,一天雇用400人采摘的番茄量,现在只需要一台采收机就全部完成,采收的番茄杂质少,不仅提高了番茄原料新鲜程度,还降低了霉菌含量,提高了原料品质。”番茄高产栽培示范区佘红清经理告诉记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高度重视品牌经营的重要性,不断培植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驰名品牌,带动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基公司的负责人说。
“种了这么多年番茄,有感情了,还会种下去。这么好的东西,说啥也应该卖个好价。”采访结束时,马占山充满感情地说。这不仅是千万农户的期盼,更是新疆红色产业的期待。
8月23日,处暑节气,乌鲁木齐周边气温高达37摄氏度。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二六工乡军户村,往年这个时间正是番茄采摘最繁忙的季节,但是现在,原本该是一片火红的番茄地还是一片青色,田野里只有三三两两的农户在忙碌。
“受天气影响,今年的番茄减产已成定局。”军户村农民马占山无奈地说,他种植了110亩番茄,是远近闻名的大户。
番茄产业在新疆被称为“红色产业”,影响它的不只是天气,还有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101.83万吨,但年出口仅44万吨,只占全年生产量的43.4%。要知道,2008年,新疆番茄酱曾卖出每吨1100美元的高价,2009年下滑至每吨900美元。2008年,马占山种番茄净挣了9万多元。今年,他只求保本。
种种迹象表明,曾经红红火火的新疆“红色产业”正在经历艰难的磨砺!
发展——
作为全世界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新疆的番茄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军户村是远近闻名的番茄种植村,巅峰期全村的番茄种植面积一度达到4000多亩,约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种植番茄不仅让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一跃成为全疆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新疆“红色产业”的骤然升温曾造就了千百个“军户村”。
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几乎是全世界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方之一。独特的光热和水土条件让这里出产的番茄酱具有红色素高、色差值高、固形物含量高、霉菌低等特点,成为国际市场公认的优质产品。
为了把优质番茄资源优势转变为“红色产业”优势,新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红色产业”。2000年以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每年以40%左右的增速发展。凭借充足的优质原料、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新疆番茄酱出口逐年增长,目前已稳居世界第三大番茄酱产区位置,出口量约占全球番茄酱贸易总量的1/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新疆“红色产业”逆势飘红,番茄产量和产值双双创下历史新高。那一年新疆种植加工番茄118万亩,收购番茄原料428.1万吨,生产番茄制品55.7万吨,出口各类番茄制品50.4万吨,出口额4.6亿美元。2009年,新疆番茄酱生产总量达到创纪录的101.83万吨,销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新疆的番茄产业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形成以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中基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集群。
毫不夸张地说,“红色产业”已成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中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吸纳城乡就业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功不可没。
遇冷——
面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围攻”,大批生产线盲目投产,不仅没有发挥出新疆的自然优势,反而带来无序竞争
“大丰收”年景带来“红色产业”的“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仅仅一年时间,新疆各地州新增番茄酱生产线超过40条,有的县市同时新建番茄加工企业四五家。截至2009年底,全疆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103家,总生产能力超过145万吨。
然而,“大丰收”的场景并未重现。2009年,新疆番茄酱产量虽然突破了百万吨,但出口量并无起色,44万吨的出口量还不及当年产量的一半,一多半产品压在库房。因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番茄酱开始逐鹿市场,与此同时,全世界番茄制品大量增产,使新疆番茄制品的价格由2008年的每吨1100美元以上跌至每吨900美元。
“受生活习惯的影响,番茄制品在国内的销售并不多,更多的是依靠出口。番茄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相当大。”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番茄加工业具有投资收效快、准入门槛低的特点,大批番茄酱生产线在新疆纷纷上马,造成番茄种植区域盲目扩张,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出新疆自然资源的优势,反而竞相压价,无序竞争,造成新疆番茄酱增量不增收。”
据新疆统计局提供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数额有限,使新疆的番茄加工基地建设中用于科技改良、引进和培训的费用太少,导致新疆番茄产品加工初级,品种单一,影响市场销售。
这份报告显示:2009年新疆出口的44万吨番茄酱中,200公斤以上无菌大包装规格的番茄酱出口量为38.7万吨,而5公斤以下的马口铁罐装番茄酱出口量为5.12万吨,只占出口总量的比例不到2%。这表明,新疆番茄酱出口依然没有摆脱低价卖原料的“低端形象”,高附加值的有竞争力的终端产品出口量极少。于是虽有世界第三的产量,却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掌控价格,只能无奈地卷入价格战,致使利润不断被削薄,整个行业蒙受损失。
国内番茄加工企业“自相残杀”,给国外企业可乘之机,一些国外客户两边压价,更使新疆“红色产业”雪上加霜。亨氏、联合利华等国外厂商则把中国企业初加工的“大包装番茄酱”换成小包装,再贴上自己的商标进行销售,获得丰厚利润;而一些新疆企业则因效益滑坡,资金难以回笼,使农户和企业矛盾加剧,使农户种植番茄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新疆红色产业的发展正走在关键节点上,如果继续盲目增产,不但达不到增收目的,甚至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大损失。”许多业内人士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求索——
从盲目增产到研究市场,经历磨砺的新疆“红色产业”变得理性,以追求质的提高取代量的增长
“新疆番茄制品的增产增收,很大程度上应依托市场需求,生产多少不应取决于种植多少,而应取决于销售多少。”新疆经济信息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从盲目增产转而研究市场,经历过市场磨砺的新疆“红色产业”变得理性起来。新疆的“红色产业”占据优质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只要企业有更强的市场意识,以量的增长转为追求质的提高,新疆的“红色产业”定能红下去。
2009年6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新疆番茄产业的现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番茄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期提高番茄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规范番茄原料及制成品市场,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巩固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市场份额。
为改变新疆“红色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番茄制品粗加工产品基地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新疆番茄加工企业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强番茄酱后续产品研发,尝试走产品精深加工道路,调整产品结构,丰富番茄制品品种。目前,新疆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已开始进行小包装番茄酱、番茄粉、番茄红素、番茄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拉长新疆“红色经济”的产业链条。
如今已成为中国专业天然番茄红素生产基地的新疆红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行番茄红素生物学功效医学临床和功能性食品研究。记者从该公司获悉,富含番茄红素的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技术日渐成熟,市场潜力巨大,创造的利润远比番茄红素要高,有望成为加工型番茄产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许多新疆番茄加工企业开始全力拓展内需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番茄保健品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应当拓展国内市场,降低‘红色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新疆一家番茄制品厂的销售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中基、屯河、天业三大集团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农残控制、机械化采收等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以高质量、严管理培养品牌。2009年,在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粮屯河集团在全疆首次采用机械采收番茄。“以前,一天雇用400人采摘的番茄量,现在只需要一台采收机就全部完成,采收的番茄杂质少,不仅提高了番茄原料新鲜程度,还降低了霉菌含量,提高了原料品质。”番茄高产栽培示范区佘红清经理告诉记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高度重视品牌经营的重要性,不断培植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驰名品牌,带动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基公司的负责人说。
“种了这么多年番茄,有感情了,还会种下去。这么好的东西,说啥也应该卖个好价。”采访结束时,马占山充满感情地说。这不仅是千万农户的期盼,更是新疆红色产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