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一天,湖北武昌忽然来了主仆二人。主人看上去二十来岁,身材瘦高,皮肤白皙;仆人四五十岁,面白无须,说话声音带女腔。二人都操着高贵的北京官腔。
主仆俩租了武昌金水闸的一处公馆住了下来,日常衣服器物奢华异常。少主从不外出,每日闭门读书、作文,老仆采办一切。每当老仆为主人进呈各种食物用品之时,都要跪拜;主人有事呼叫仆人时,老仆就口称“圣上”,自称“奴才”。那位“圣上”使用的被褥上都绣五爪金龙,十分华美;吃饭用的玉碗上,镶嵌有镂空金龙,也是五爪。要知道,五爪龙图案可是皇帝才能享有的专用待遇。
公馆的房东是一个“漂”在武昌的候补官员。他偷窥到主仆二人的行状,惊讶得舌头几乎缩不回去了,就把这事着意传播,嚷嚷得“地球人都知道”了。
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失败不久,六君子引颈就戮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舆论普遍同情皇帝而指谪慈禧。湖广总督(略相当于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张之洞作为改革派领袖,是一片肃杀之气中人们渺渺的希望所寄。
那主仆俩刚住下没几天,武昌和汉口的大报小报就呼呼啦啦地喧腾起来了,纷纷猜测光绪皇帝已经由瀛台逃出,来到湖北投奔张之洞。连当时已经“与国际接轨”的上海报纸也开始连续报道此事。更有刊物甚至开始连载小说“说唐故事”,以武则天影射慈禧太后,以唐睿宗李旦影射光绪。写小说的人大概是个媒体写作的高手,文笔富有小资情调,取得了“时人为之喷饭”的效果。
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寂静的公馆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人士”怀揣着各种各样目的纷至沓来。许多等待着“组织上”给安排工作的候补官员把这视为绝好机会,争着抢着前去磕头送礼。有幸“面圣”的人没有不行三跪九叩大礼的,而“圣上”则只是略微一抬手,有气无力地说一声“不必为礼”而已。参见过“圣上”的人都说看这位“皇帝”的模样,和以前报纸上登过的皇上照片长得一样。有人斗胆提出要“圣上”用桌上放着的一方玉印盖一个戳儿,印扣在纸上一看,赫然“御用之宝”四个大字。也有人独辟蹊径,去巴结那位老仆。于是呼朋唤友,带了一大帮子人一块儿请“老公公”到最高级的浴室(那会儿叫澡堂子)去消费,乘机验看,结果发现真的是一个太监。
于是,关于光绪皇帝已经逃亡武昌,欲以张之洞为保驾大员,图谋东山再起的说法也就越传越邪乎,信的人越来越多,那公馆里也就越发人头攒动,日进斗金了。
在前往“朝圣”的諸人中,有个江夏知县陈树屏,从“圣上”的举手投足间似乎看到有些不对劲儿。便问道:“你究竟是何人?”“圣上”答道:“见了张之洞,方可透露,”然后就闭口不言了。陈树屏把这事上报到了张之洞那里,张之洞听了大惊,便秘密致电北京。宫中却迟迟不回消息,瀛台又没人敢进去。
大约张之洞处在当时的位置上,外人看上去一定是热锅上的蚂蚁了。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事应该不难办理。首先,撇开武昌这位“皇帝”的真假不论,真正的皇帝一年之前已经被幽禁在瀛台了,手中的权力早已失去。即便真正的皇帝确实跑到湖北来了,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又能有什么实际用处呢?其次,即便这个是真皇帝,作为张之洞难道真的有必要为了帮助皇帝而对抗实权在握的慈禧吗?胜算有多大?最后,慈禧有恩于张之洞,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张之洞在同治二年(1863)会试中,参加殿试时,本来名次考在第十名,位列进呈御览的十本卷子的最后。是慈禧看到他的对策翔实而敢言,才特地提拔到第三名,使他探花及第。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对抗慈禧,在道德立国的大清王朝里,便会陷自身于不义的境地。
真正有必要提出的问题,是何以有那么多衣冠锦绣的上流人士,会争先恐后地去给一个身份真假不明,但权力肯定没有的傀儡上贡呢?答案是:在一个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资源是依照身份,而不是财产来分配的。一个有高贵身份的人,只要身份在,哪怕暂时失去了权力和财产,也不愁不能分配资源。正像张五常所指出的,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不同就在于,在市场经济里,资源是按照财产权来划分的,而财产的主人究竟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并不重要;非市场经济正好反过来,资源在划分的时候,首先要问问“你是谁”,如果这东西原本不打算分配给你,你出价再高也没用。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官员的等级不同就意味着福利待遇不同,大到房子护士的数量,小到火柴酱油的多寡,都是因人之身份而异的。
所以,那位“圣上”有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威,取决于他的身份真实与否,而不在于他是否在位。
等了数日之后,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张之洞自称收到了来自北京的私人密函(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光绪皇帝并未离开瀛台。于是下令把那位“皇帝”以及太监和房东都抓了起来,提到总督衙门大堂上审问。
张之洞厉声呵斥道:“汝要见我,今见我矣,老实说出来历!”
假光绪说:“大庭广众,不能向制台说,退堂当面可说。”
张之洞:“胡说!不说,办你斩罪。”
假光绪:“我没犯法。”
张之洞拍案道:“私用御用禁物,当斩!”
假光绪立马没了气力:“听制台办理。”
于是供出实情。原来,那玉玺和绣金龙被褥、镂刻金龙的玉碗等物件,都是真的宫中禁物,那老仆也是个真太监,原为宫中守库太监,因多次盗窃内库财物事发而出逃。玉玺等物都是从内库里偷出的。那个“皇帝”是个唱戏的,旗人,名叫崇福。因自幼在宫中演戏,所以深知宫中之事。崇福长相酷似光绪皇帝,因此在京城演艺圈有个外号“假皇帝”;守库太监与崇福是老相识,因为在京城时有关冒充亲王、大臣行骗暴富之类的传闻听多了,所以便拉崇福一道出来行骗。没承想皇帝是冒充不得的,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摘自《民间传奇故事》)
主仆俩租了武昌金水闸的一处公馆住了下来,日常衣服器物奢华异常。少主从不外出,每日闭门读书、作文,老仆采办一切。每当老仆为主人进呈各种食物用品之时,都要跪拜;主人有事呼叫仆人时,老仆就口称“圣上”,自称“奴才”。那位“圣上”使用的被褥上都绣五爪金龙,十分华美;吃饭用的玉碗上,镶嵌有镂空金龙,也是五爪。要知道,五爪龙图案可是皇帝才能享有的专用待遇。
公馆的房东是一个“漂”在武昌的候补官员。他偷窥到主仆二人的行状,惊讶得舌头几乎缩不回去了,就把这事着意传播,嚷嚷得“地球人都知道”了。
当时戊戌变法刚刚失败不久,六君子引颈就戮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舆论普遍同情皇帝而指谪慈禧。湖广总督(略相当于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张之洞作为改革派领袖,是一片肃杀之气中人们渺渺的希望所寄。
那主仆俩刚住下没几天,武昌和汉口的大报小报就呼呼啦啦地喧腾起来了,纷纷猜测光绪皇帝已经由瀛台逃出,来到湖北投奔张之洞。连当时已经“与国际接轨”的上海报纸也开始连续报道此事。更有刊物甚至开始连载小说“说唐故事”,以武则天影射慈禧太后,以唐睿宗李旦影射光绪。写小说的人大概是个媒体写作的高手,文笔富有小资情调,取得了“时人为之喷饭”的效果。
消息传出之后,原本寂静的公馆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人士”怀揣着各种各样目的纷至沓来。许多等待着“组织上”给安排工作的候补官员把这视为绝好机会,争着抢着前去磕头送礼。有幸“面圣”的人没有不行三跪九叩大礼的,而“圣上”则只是略微一抬手,有气无力地说一声“不必为礼”而已。参见过“圣上”的人都说看这位“皇帝”的模样,和以前报纸上登过的皇上照片长得一样。有人斗胆提出要“圣上”用桌上放着的一方玉印盖一个戳儿,印扣在纸上一看,赫然“御用之宝”四个大字。也有人独辟蹊径,去巴结那位老仆。于是呼朋唤友,带了一大帮子人一块儿请“老公公”到最高级的浴室(那会儿叫澡堂子)去消费,乘机验看,结果发现真的是一个太监。
于是,关于光绪皇帝已经逃亡武昌,欲以张之洞为保驾大员,图谋东山再起的说法也就越传越邪乎,信的人越来越多,那公馆里也就越发人头攒动,日进斗金了。
在前往“朝圣”的諸人中,有个江夏知县陈树屏,从“圣上”的举手投足间似乎看到有些不对劲儿。便问道:“你究竟是何人?”“圣上”答道:“见了张之洞,方可透露,”然后就闭口不言了。陈树屏把这事上报到了张之洞那里,张之洞听了大惊,便秘密致电北京。宫中却迟迟不回消息,瀛台又没人敢进去。
大约张之洞处在当时的位置上,外人看上去一定是热锅上的蚂蚁了。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事应该不难办理。首先,撇开武昌这位“皇帝”的真假不论,真正的皇帝一年之前已经被幽禁在瀛台了,手中的权力早已失去。即便真正的皇帝确实跑到湖北来了,一个没有权力的皇帝又能有什么实际用处呢?其次,即便这个是真皇帝,作为张之洞难道真的有必要为了帮助皇帝而对抗实权在握的慈禧吗?胜算有多大?最后,慈禧有恩于张之洞,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张之洞在同治二年(1863)会试中,参加殿试时,本来名次考在第十名,位列进呈御览的十本卷子的最后。是慈禧看到他的对策翔实而敢言,才特地提拔到第三名,使他探花及第。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对抗慈禧,在道德立国的大清王朝里,便会陷自身于不义的境地。
真正有必要提出的问题,是何以有那么多衣冠锦绣的上流人士,会争先恐后地去给一个身份真假不明,但权力肯定没有的傀儡上贡呢?答案是:在一个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中,资源是依照身份,而不是财产来分配的。一个有高贵身份的人,只要身份在,哪怕暂时失去了权力和财产,也不愁不能分配资源。正像张五常所指出的,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不同就在于,在市场经济里,资源是按照财产权来划分的,而财产的主人究竟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并不重要;非市场经济正好反过来,资源在划分的时候,首先要问问“你是谁”,如果这东西原本不打算分配给你,你出价再高也没用。因此,在计划经济中,官员的等级不同就意味着福利待遇不同,大到房子护士的数量,小到火柴酱油的多寡,都是因人之身份而异的。
所以,那位“圣上”有没有生杀予夺的权威,取决于他的身份真实与否,而不在于他是否在位。
等了数日之后,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张之洞自称收到了来自北京的私人密函(谁知道是不是真的),说光绪皇帝并未离开瀛台。于是下令把那位“皇帝”以及太监和房东都抓了起来,提到总督衙门大堂上审问。
张之洞厉声呵斥道:“汝要见我,今见我矣,老实说出来历!”
假光绪说:“大庭广众,不能向制台说,退堂当面可说。”
张之洞:“胡说!不说,办你斩罪。”
假光绪:“我没犯法。”
张之洞拍案道:“私用御用禁物,当斩!”
假光绪立马没了气力:“听制台办理。”
于是供出实情。原来,那玉玺和绣金龙被褥、镂刻金龙的玉碗等物件,都是真的宫中禁物,那老仆也是个真太监,原为宫中守库太监,因多次盗窃内库财物事发而出逃。玉玺等物都是从内库里偷出的。那个“皇帝”是个唱戏的,旗人,名叫崇福。因自幼在宫中演戏,所以深知宫中之事。崇福长相酷似光绪皇帝,因此在京城演艺圈有个外号“假皇帝”;守库太监与崇福是老相识,因为在京城时有关冒充亲王、大臣行骗暴富之类的传闻听多了,所以便拉崇福一道出来行骗。没承想皇帝是冒充不得的,结果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摘自《民间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