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说”比“听”多,教师往往只听学生精彩的回答,而忽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问题。教师说的多,会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说不到点子上,不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说,就等于医生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能药到病除。因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到学会倾听,大量地听,耐心地听,适时地说,有节制地说。
  学会倾听,要建立在学生大量“说”的基础上
  俗话说得好,“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句话的内涵,就是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阅读后,还要通过讨论,向众人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一个人在向别人陈述时,才能产生明确的想法,也同时暴露种种不足,进而弥补和改正。而且一对众的说和听,可以激发发言者更有责任感,进而更加谨慎,更加深思熟虑,往往会表达得更加有条理,会不断修复破绽,甚至产生奇思妙想,创造精神油然而生。而听讲的另一方则通过“听”来分享和评价,从而丰富自己,引发自己的思考和言说。再有就是文本分析之外的,诸如“尊重不同意见,容纳多种声音,不打断他人说话的习惯,在谈话与论辩中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讨论习惯等,也会在大量的讨论对话中不断受到刺激而逐渐养成。
  叶圣陶先生早在1942年就曾在“精读指导”的一段讲话中提及:“上课时令学生讨论,由教师做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学生事前既有充分的准备,平时又有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才会人人发表意见,不至于老是某几个人开口。所发表的意见又都切合这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这样的讨论,在实际的国文教室里似乎还不容易见到;然而要做到名副其实的讨论,却非这样不可。”
  可见,在课堂上,多组织各式各样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多说,学生的“说”本身就是他们的言语实践,只有学生多说,才有可能培养出教师那“善听”的耳朵。
  学会倾听,教师要以听学生的问题为重点
  我观摩过不少公开课,那种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形可谓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往往给人吃力的感觉,学生的想法一旦和教师的不合拍,教师心里又只想着“走教案”,就会出现吃力的感觉,吃力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善听的理念,只去寻找学生中所谓的正确答案,对学生回答中的问题没有关注,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真正的需要缺乏关注。
  学生的问题,就是他们欠缺的地方,诸如说话不准确、不连贯、不清晰、不全面等毛病,这些毛病正是引起话题、推动对话,提高对话质量的契机,正是学生需要合作者的缘由,纠正这些毛病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倾听学生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最困惑和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组织讨论的依据。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是你不曾预料的,但又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听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有一次,在对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进行讨论时,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是莲花的开落,换成别的花好不好?”这个问题是在我备课时没有想过的,然而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好问题,郑愁予的《错误》中具有中国传统意味的意象及弥漫在全诗中那种古典的意境,就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我们从莲花说起,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我干脆抛开已经准备好的设计,从莲花开始讨论起,一堂课下来很顺畅,学生的兴致一直很浓。
  倾听学生的问题,还要关注学生在言说时,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之处,甚至是文本阅读之外的一些交流习惯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所谓“追着学生的问题教学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讨论中,一位学生的发言大多数分析都比较到位,但是对于烛之武力劝秦伯的一段语言分析上,存在条理不清的问题,我没有放过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请这位发言的同学注意查找话题转换时的语言标志,很快这位同学就整理清楚这段话的几个层次,回答的条理清楚了。
  总之,让学生多说,教师要耐心地听,要重点听学生的问题,以此展开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把对话落在实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编辑 朱桂英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所学校,它坐落在石景山区远洋山水小区;有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它从诞生起就有着景山学校独有的精神;有这样一位谆谆长者,她带着在景山学校三十年工作的财富与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投入新的征程;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富有朝气,勇于创新,把青春年华赋予这梦想开始的地方;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稚嫩学语走向掷地有声。   这就是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五年来的励精图治
北京宏志中学是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性高中,创办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宏志教育文化和《宏志教育实施纲要》。宏志中学培养的学生以其“自立、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青春、健康、阳光”的形象,“感恩于心、责任于行、志存高远”的宏志精神,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公平、优质、和谐的宏志教育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基础教育的特色品牌。同时,学校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全国首个中医药高中“杏
李京燕老师的教育生涯跨越乡村、职教、中专、普教,历经8年的教学摸索后,进入北京四中执教。在一路行走中感悟人生有形与无形的两部经典——人书写的有字书和大自然呈现的无字书。  “让历史的某一页因你翻开。”李老师认为,教育要给予学生“一生发展的核心财富”,这就是“志向、本领、德行”。人的理想境界是可以被挑战的,尤其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中生。“历史是一页一页被人翻过来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曾翻开历史的一页
农村地区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需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际工作脱节,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缺乏动态生成的、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工学矛盾突出,没有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思想的良性流动和分享;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领导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了实现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征询意见稿中
“名校办分校”是在政府提倡“发挥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办学模式。作为首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北京小学也进行着此类探索。在这过程中,学校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策略,追求着本校与分校的共同发展。  自2004年以来,学校先后以不同的办学方式开办了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清城部、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翡翠城部、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
打造生命价值教育的名牌是前进二小实现优质办学,促进师生发展的主要策略,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战略。     ■ 构建生命共同体的途径  构筑团队共同愿景。通过构筑团队共同愿景,激发动力和活力。开学伊始,学校各组团队在办学思想、目标等教育价值体系的统领下,结合组内实际,制定了各自团队愿景和队训、团队目标。激发了组员的教育激情与活力,提高了团队凝聚力。  建设生命化的课堂和课程。把课堂作为生命价值
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上,宣布对你和另一名同学的处分的时候,我的心在流泪,我的声音努力保持平静。这是在我近20年的教育生涯中,第一次处分学生。  我知道,处分你,是我教育的失败。谈话之后,你站到我面前,说:“能不能不给我处分?”我几乎要暴露自己心房上最柔软的那一面,但是,我还是板起脸告诉你:“孩子,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犯了就要承担后果。”  处分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几个老师坐在一起商
北京市高中教育研究会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为中心课题展开研究,这正是抓住了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高中在校生最高年份只有31.8万人,1949年高中在校生只有20.7万人。而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规模已达4659.1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
为了落实精品特色战略,东城区十分重视两支队伍建设,启动了教育家成长工程,开拓探索优质教育人才建设的新途径,助推教师队伍发展与前进。通过举办“教育家成长论坛”、“办学实践研讨会”、评选表彰“师德标兵”、举行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举措,培养、发掘、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以下介绍的五位校长和教师,就是东城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代表。    作为一名资深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杨春林自任北京五中分校校长以来,以
近些年,随着“课题”成为广大教师尽人皆知的词汇,“课题研究”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纷纷“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态势,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县市级……校校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然而,这些“课题研究”真的起到预期的作用了吗?一线教师怎样看课题研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教师对课题研究颇有怨言?是什么因素裹挟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一线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怎样的课题研究更贴近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