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手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shi9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这玩意儿真的很厉害,因为杨家老爷子大杨拉一手好京胡,杨家的孩子个个都会耍弄乐器。受父亲的影响,老大老二和老三,都能拉一手好京胡。每天晚上他家门前总围着一群戏迷,凑着大杨和三个孩子此起彼伏的京胡声,嘶哑着嗓子唱京戏,一会儿老生,一会儿青衣,一会儿马连良,一会儿梅兰芳,热闹的劲儿,像过去阔人家的宅子里唱堂会,成为我儿时住过的大院里的一景。
  北京城刚解放那年,杨家来了一个亲戚,穿着解放军的军装,挎着把盒子枪,带着个警卫员,像是个当官的。他看见杨家居然有十个孩子,直皱眉头,对大杨说:你倒是能穷欢乐!你看看你这么多孩子,日子过得这么紧巴,不如让孩子跟我当兵去!
  大杨是个火车司机,他家老大早早就跟着他在铁路上干活儿,下面的孩子还小,老二和老三一个十八一个十七,年龄正合适,就真的去当兵了。军装刚穿上没几天,跟着部队南下。那个当官的亲戚让老二和老三都去当警卫员,老二愿意,老三不愿意。亲戚问他想干什么?他说想拉琴。亲戚知道大杨一家都会拉琴,一甩手说:那你就去文工团吧!
  三年过后,老二和老三都从部队入了党,然后复员回到北京。老二分配到一家工厂当工会干事,老三分配进了一家歌舞团。工厂的头头儿是老二首长的老战友,没过一年,老二就被提拔当了工会主席。几年之后,工厂头头儿升职,提拔他顶替当了工厂的头儿。老三在部队文工团时因为不需要京胡,改学了大提琴。好在音乐是相通的,老三聪明,学得很快,到了北京的歌舞团,正缺一名大提琴手,像是虚席以待,专门在那里等着他一样。老二老三,都算是人尽其才,工作都很满意,杨家自然要感谢那位当官的亲戚,没有人家的仙人指路,两个孩子只能和他家老大一样,先当司炉,最后当火车司机。
  回京这一年,老二和老三前后脚结婚。对象不难找,哪家的姑娘不喜欢这样的男人呢?喜欢当干部的,找了老二;喜欢文艺的,找了老三。第二年,各家的媳妇跟比赛似的,先后脚地生了胖小子,两个人算是顺风顺水,日子过得挺美。
  老二当了工厂的一把手之后,就搬出我们大院,住进了厂子的职工宿舍里原来老厂长曾经住的一套三间的楼房。老三的歌舞团没房子,暂时还住在我们大院,和他妈他弟妹挤着。结婚之后,搭了一间小房。日子仿佛又回到以前,每天下班回来,饭由他妈做,老婆在一旁织毛活儿,儿子在一旁看书,他大撒把,大松心,照以前一样,跟着他爹大杨操琴为戏迷伴奏,一家子各忙各的,其乐融融,日子像胡琴奏出的小曲一样,有韵有律的。
  这样的日子,如果没有那场运动的到来,杨家老二和老三会过得如鱼得水,各有各的滋味。对于杨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能得到老二的司机开着吉普车送来大包小包的年货。对于我们大院的街坊,可以得到老三好多赠票,不花钱看好多歌舞节目。
  但是,运动还是来了。各家孩子插队日子到来的时候,杨家最后的两个小九和老十,跟我年纪相差不多,头一批报名去了陕西延安。没有想到,杨家老二和老三的孩子比我们小好多,也没有逃脱插队的命运。那时候,两家的孩子一走,家里一下子都空落落的。如果只是空落落的,也只是日子过得寂寞而已。关键是运动牵引着人心起伏不定,让人觉得像是风暴里一只飘摇的小船,不知道前途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時候就会被浪涛打沉。
  那时候,老三的日子好过些,歌舞团改演样板戏,缺一把懂京戏的京胡,老三的京胡派上了用场,重新操练起来,成了团里一把行家里手,谁也离不了。老二却走背字,正作为走资派整天在工厂里挨批斗,本来因为老厂长的关系,已经让他成为和老厂长绑在一起的“黑线”上的人物,又加上老厂长自杀,让他更是罪加一等,在劫难逃。老二的妻子到我们大院找到老三说:就让我家的小军跟你家的小辉一起走吧,两人在一起,彼此有个照应,我和他爸爸也好放心。
  老二的小军跟着老三的小辉,一起去了小辉学校同学去的山西稷山县插队,在同一村里落了户。不管怎么说,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小辉比小军大两个月,自觉担当起哥哥的责任,事事会想着小军。那时候,大家都年轻,谁能想到以后会有什么变化,都以为不能永远这么乱下去吧?没准儿几年就能够平定下来,一切恢复正常,甚至还能重新考大学呢。那时候,小辉和小军心里都少不了有几分这样的幻想。
  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山西,两年多没有回家,再回家的时候,命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幻想,不过如小时候吹的肥皂泡一样破灭。小军的父亲杨家老二,因为实在忍受不了每天戴着高帽子挂着黑牌子站在高凳子上遭批斗的屈辱,走上和老厂长一样的道路。老三给两个孩子拍电报的时候,没敢对孩子说实情,只说是爷爷病重,让两个孩子赶紧请假回北京。
  那时候,老三的孩子小辉,已经不在村里了。因为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也会拉大提琴,而且,已经可以完整地拉全套的巴赫无伴奏的大提琴组曲。在我们大院的时候,我听他拉过这些曲子,尽管不懂,却觉得无比美妙。他从北京刚到村里的第二年,就被县上的剧团调去为演样板戏伴奏,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情。别看只是个县上的剧团,还挺正规的,舞台和乐队,都和正规的剧团差不多。演员和乐手大多数是从知青里挑出来的。小辉从父亲那里学会的大提琴帮助他跳出苦海,临别的时候,小军羡慕死了,连连对小辉说:我爸也会拉胡琴,你说我爸当初怎么不让我也学一个乐器呀!小辉安慰他说:别瞎琢磨了,早知尿炕不就睡筛子了吗?谁也没长着后眼。再说,我这也只是借调,样板戏一演完,我还得回来,和你就伴儿!
  可谁想到呢,还没等到小辉回村和小军就伴儿,先等来了爷爷病重的电报。小军好请假,从村里立刻到县里,找到小辉。小辉拿着电报找剧团请假,剧团死活不放他回家,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乐队里本来大提琴就少,再缺一把,样板戏还怎么演?演出样板戏可是政治任务!
  小辉只好把小军送到火车站,眼瞅着小军孤零零地挤上了火车,独自一个人踏上返京之路。小辉哪里想到,小军更是哪里想到,迎接他的会是这样的打击。
  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小军不想再在村里待下去了。梦想回北京,回不了北京,起码能像小辉一样,调到县里也好。却不想处处碰壁,一烧香,佛爷都掉屁股。而小辉却已经正式调到了县剧团,成为了每月拿工资的国家干部。这越发对他刺激,让他无法接受。心灰意冷后,小军和当地农民的闺女结了婚。山西晋南的女子长得水灵,又懂得风情,那个女子一门心思就想找个北京娃,一直对他不错,知疼知暖的,熟鸡蛋,大红枣,炒花生,压花的鞋垫什么的,没少往他的衣袋里和炕头上塞。她家里的人对他也不错,彼此有个照应,起码每年冬天盘火炕,堆柴火垛,挖菜窖等一堆让他头疼的活儿,不用他操心了。   他们结婚,是在村里摆了几桌酒席,然后回的北京。小辉特地从县里赶回村里,喝了他们的喜酒,那天,他看见小军挺高兴,搂着俊俏的媳妇,喝得醉眼朦胧的。小辉只是没有想到,小军这么快就结了婚。搞的这个对象,连带到县里让自己参谋参谋都没有一次,说办事就办事了。小辉喝完喜酒,当天晚上没有返回县城,小军的媳妇家让他住下,说家里有地方住,小辉还是住在了知青点里,躺在烧得滚烫的热炕上,半宿没有睡着。月亮很亮,清水似的,透过窗户,淌进屋来,照在炕上。原来这铺炕上,旁边睡着的就是小军,现在,小军已经离着他很远了似的,小辉第一次感到他们哥俩之间存在着隔膜。他有些伤心。
  小军带着新媳妇回北京,家里冷清清的,他妈并没有一点儿欣喜之情。小军的结婚是先斩后奏,纵使儿媳妇长得再像个天仙,毕竟是农村的婆姨。这样把媳妇一娶,不是在农村扎根彻底回不来了吗?这话,他妈不说,憋在心里,系成了死疙瘩,哪里有什么心气,由他们小两口自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自己没有怎么操持。杨家也只是派来老三,带来当时流行的两床鲜红的线绨被面,到家里看看他们,表示祝贺。小军带着媳妇,提着从稷山带来的小米红枣土特产,到我们大院看了看爷爷奶奶而已。又到颐和园香山和长城转了转,拍了几张照片,买了些北京的点心,就回山西了。
  谁想到第二年就是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如果小军再坚持一年,等到知青大返城的到来,他也许就不会这么匆忙结婚了。当时,小辉这样想。当然,如果他父亲不是自杀,而是熬到落实政策官复原职,应该更会是另一种结局了。好长一段时间,我和我们大院好多街坊都这么说。
  杨家老三的孩子小辉,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凭着那把大提琴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他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让考官眼睛一亮,这个时候,能拉下这样六首全套的巴赫大提琴组曲的人不多。考官问他还会拉谁的大提琴曲?他说还会拉海顿的两首大提琴协奏曲。考官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当场就定下录取他了。说心里话,那时候,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感慨遗传的力量,平常的日子看不出来,但在关键时刻,点石成金一样,立刻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时候,我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艺术院校的学生彼此走动得挺多的,特别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有找音乐学院的学生谈恋爱的,彼此消息相通很频繁,很及时。在我们戏剧学院的校园里,或者在音乐学院的校园里,我和小辉相见好几次,最初让我感喟命运,小辉比我要小七八岁,却是同一届大学生。那时候,学校里的学生,真的是爷爷辈孙子辈都有,混杂一起,让人啼笑皆非。
  我向他打听他家和小军的情况。他告诉我,小军还在村里。脸上现出的表情很复杂,有遗憾,有伤心,也有无奈。望望小辉身边的那把大提琴,我心里有些感慨,只是缺少了这样一把大提琴,小军还留在山西稷山县一个无名的小村里,让他们哥俩的命运竟然有了这样大的差别。
  我和小辉是同一年大学毕业的。毕业后,我留在学院里当老师,小辉分配到北京一家乐团拉大提琴。以后,各忙各的,我们没有再联系。
  前几年,我偶然路过我们大院。大院正面临拆迁,大多人家已经搬走,好不容易碰到位老街坊,向他打听,还有谁住在大院里。他告诉我杨家老三的小辉还在。我叩响杨家的大门,走出的小辉,让我认不得了,一脸病怏怏的樣子。细问才知道,他得糖尿病好多年了。从音乐学院毕业到乐团,开始的日子还不错,经常有演出,后来乐团被推向市场,他自己又得了病,日子每况愈下。乐团当年分配给他的房子,给了孩子结婚住,自己和老婆只好又搬回我们大院,就等着和拆迁公司最后的谈判,争取多要点儿房子,或者多要点儿拆迁补助款。
  我问他小军的情况。他告诉我:小军前些年带着媳妇孩子,调回北京了。那时,街道办事处还有知青办,按照知青返城政策办回北京的,他家就剩下老母亲一个人了,完全符合政策,但办得也挺不容易的,因为他老婆不属于知青,为了他老婆也能调回北京,来回拉抽屉,扯了好多的皮,送了好多的礼,跑了好多的门路。回到北京之后,幸亏他爸爸的那些官复原职的老战友帮忙,解决了他和媳妇的工作问题。他家里有他爸爸留下来的那套三居室的楼房,一家子一直就和他妈妈住在那里。
  我对他说:甭管怎么说,日子总算安定了下来。
  他点点头说:是啊,是安定下来了,你看,我们也都老了!
  我说他:你还老,那我怎么办!
  他又点点头,苦笑说:是啊,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小军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也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正跟他闹房子的事情呢!你说,他一家子住在老妈那里,就那三间房子,怎么再给他孩子腾出一间房子结婚吧!他也正挠头呢!
  我知道,以前他们哥儿俩一直有隔膜,便问他现在怎么样了。最初,那把大提琴让他们哥儿俩拉开了距离,现在,大提琴的作用消失了,两人又都回到了原点,是不是好点儿了。
  他说:好多了!我现在糖尿病整天趴窝趴在家里,比小军还惨呢!小军倒是常来看看我!我们有时会扯起以前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是呵呵一笑。笑完过后,我就对他说:你还记得样板戏《红灯记》里鸠山说过的一句台词吗?真的是人生如梦啊!我给《红灯记》伴奏,那里面的唱段和台词,我到现在还能一句不差地背诵,最难忘的就是鸠山对李玉和说的这句——真的是人生如梦啊!
  说着,他笑了,我也笑了。
  他叹了口气说:现在,都扯平了!命运阴差阳错,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哪块云彩没雨。
  临走的时候,我问他:还拉大提琴吗?
  他苦瓜一样咧嘴苦笑道:还拉呢!琴早都卖了。
  卖了?我分外惊讶,那是跟着他从北京到山西,又从山西回到北京转战南北的大提琴,那是他能拉六首全套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两首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的大提琴呀!
  他一直把我送出大院,站在我们都曾经那样熟悉的大院的大门口,破旧不堪的大门显得那样的颓败。而我们曾经是那样的年轻,甚至是那样的童稚,沉醉于我们的梦想之中。大院成为了我们生命的参照物,残酷无比,映照着生命的流失。真的是人生如梦啊!
  很久,很久,我总想起在大院门口和小辉分手的情景,怎么也难以想象,当年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才华的他,竟然一下子苍老得这样厉害。我也想起小军,想起他的父亲他的爷爷,当年在他家门前琴声悠扬伴奏的热闹场景,竟然云飞烟散那么快成为了遥远的历史。
  不知怎么搞的,想起穆旦曾经写下过的诗句:
  多少人的青春在这里迷醉,
  然后走上熙攘的路程,
  朦胧的是你的倦怠,云光和水,
  他们的自己失去了随着就遗忘。
  但愿,我们不会随着就遗忘。
   编辑:耿凤
其他文献
如一棵卑微行走的高粱,我从偏僻的乡村漂泊到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但怎么我也不曾想到,小小的蚂蚁家族竟然也登堂入室侵扰到我在城市六楼顶层鸟巢一样高高的居室里,它们像网络般快速蔓延、扩张,又像细胞分裂一样组建了一个个家庭、部落,旁若无人地进行着蚁族们的婚丧嫁娶繁衍生息。那细小的、肉眼不易觉察而又令你毛骨悚然的暗黄色队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占领了我含辛茹苦挣来的那一爿“空中版图”——九十平米家的生存空间
期刊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大家往往认为写文章是学生的事,改文章则是老师的事。在老师心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不肯也不敢放手让学生改。作为长期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我就更不敢放手,我一直認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接触外界较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同时多数家长的思想还未发展到为孩子开阔视野而买书的地步。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
从天而降的事物  从天而降的事物  我最喜欢的是雪  有较高于尘世的清凉  可以清醒發昏的目光  有温度,会融化  遇冰冷,会更坚硬  更重要的是  它们虽然形状不同  但质地一样  可以团结起来  砸向一个方向  或被堆在一起  成就童话,或为谎言撑开梦想  标本  左脸胎记,手术,留下了疤痕  好心人第一次见面,找不到  她想象中的酒窝  哪来的酒窝?  你看,你每天笑得那么开心  是品着佳酿
期刊
文献[1]中,许晓天老师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之上对数学归纳法进行了理性思考。笔者欣赏之余亦发现文献[1]中存在着三个“忽视”,而这三个“忽视”的内容
无题,或静物素描  听觉一度变成悬垂在树叶上的露珠,  很快,嗅觉像一条蛇溜出,团成一缕风,  悄悄地,潜伏在距它不远的另外  一簇树叶上。——  视觉总是像一个从身体中弹出的网页,  挂在湖面上,切换着波浪,  现在它退回到荨麻林,来回踱步,  既不敢惊扰听觉,也不敢吵醒嗅觉。  它是一个意念?——不,在意念之外,  它是一个比颜料更  寂静的攫取者。  唯有触觉静伏在皮肤上,像一个扑蝶网。  
期刊
老杨树  这是棵笔直的老杨树  水桶一样的腰身,扎根在  庭院的中间。雨雪风霜  沒有让它变弯  十年久旱,没有让它绝望  从小到大,经历了那么多贫寒的岁月  按着自己的节奏一寸一寸长大  多么不易。记得那年的一个秋夜  锯子的声音惊动了深夜的寂静  父亲披衣,惊走了两只奔跑的黑影  使老杨树差点倒在那个秋天  隔壁能识文断字、种植杨树的老杨也老了  满头霜白  背驼了,说出的话也结结巴巴  他的
期刊
剪指甲  不用剪得那么仔细  日常生活会把它的棱角磨去  女儿还不懂这个道理  每次都一定要扳着手脚  剪到完美主义  成都夜宴  火锅的热气氤氲了灯火  肉色的脸上蒸腾起红光  席间高潮迭起  我却尿意频频  觥筹交错间  有什么东西  遗落红尘  一座城池  满地芬芳  遍寻不见  杜甫的哀伤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  当世界还很小的时候  人类却长大了  他欺負世界  以为自己不会变老  小丽
期刊
给秋天  我要把终年未洗的头发点燃  在荒野,在落叶的金黄的内核  用听诊器敲敲它的肚子  流浪汉,异乡人,跳蚤遥相呼应  黑夜有时瑟缩成一粒硬核桃  它嘲讽饥饿如同嘲讽生存  把一个标点在粗盐粒中搓洗  尖锐的冷光劈向它声名狼藉的自身  雨水来临的前夜  秋天是一个穷凶极恶的赌鬼丈夫  我翘首望去,看核桃在门缝中砰地炸裂  以及西比尔的瘦小的光的来临  向日葵  以说书人的方式  构造翘首以盼的
期刊
有些人不承认UFO现象的存在,甚至武断地说"UFO是伪科学",这种态度并不可取.
诗人艾青,是太阳的儿子。他的生命充满了光与火,他把毕生的热情和智慧贡献给了光明的歌唱。  诗人艾青,是一个对语言有梦想并梦想成真的诗人。他所追求的东西,是通过诗歌的书写,让现代汉语具有一种像是经过烈火淬炼过的品质。他所达到的境界是,有时候看似无一句像诗,放在一起又无一句不是诗。  艾青的诗,肯定是写出来的,但又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他从不去刻意营造,而让土地以及这土地里生长出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