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探究。
关键词:朗读 兴趣 语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探究。但是,农村多数小学重视的焦点依旧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处于次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读轻写,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重课内写作轻课外练笔,重教师单向评价轻学生评价,教师主宰语文课堂,学生为接知识的“容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学生应有权利,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能力,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我们寻求理论支撑。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爱上“读”。
在文章中,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忽视朗读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感受不到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恰当的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和篇章情感。
第一,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三,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 ”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例如,一个演讲者只要善于把握正确的语音,掌握好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四个基本语调,处理好速度快慢、停顿、节拍、轻重音力度,就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第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朗读的好处很多。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还是先由学生试读,哪里先读后议,哪里先议后读,讲了再读,哪里可以“以读代讲”,哪里需要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反复读……都应事先加以研究,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在这方面不要单纯追求“花样翻新”,而要讲求实效。其次,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再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
更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说书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对提高自己的語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都有不错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周盛富 开江县西城小学
关键词:朗读 兴趣 语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语文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探究。但是,农村多数小学重视的焦点依旧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处于次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读轻写,重课内阅读轻课外阅读,重课内写作轻课外练笔,重教师单向评价轻学生评价,教师主宰语文课堂,学生为接知识的“容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还学生应有权利,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高效学习的能力,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我们寻求理论支撑。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朗读热情,爱上“读”。
在文章中,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这在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忽视朗读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感受不到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恰当的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和篇章情感。
第一,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从而把自己当成作者,靠朗读代替作者讲话,代替作者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三,有助于密切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表达能力。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 ”周振甫说:“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用适宜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例如,一个演讲者只要善于把握正确的语音,掌握好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四个基本语调,处理好速度快慢、停顿、节拍、轻重音力度,就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第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朗读的好处很多。俗语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古人修改自己的诗文也从朗读上加以推敲。如杜甫就“新诗改罢自长吟”。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先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还是先由学生试读,哪里先读后议,哪里先议后读,讲了再读,哪里可以“以读代讲”,哪里需要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反复读……都应事先加以研究,再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在这方面不要单纯追求“花样翻新”,而要讲求实效。其次,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再次,对于学生读得好或不好的地方要说明原因,并给以示范。
更养成多听故事的习惯。说书与朗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听说书艺人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各种情感的语句转化为脑海中的人物形象,并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可以博取众家之长,对提高自己的語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都有不错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
周盛富 开江县西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