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现代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现代教改流行导学法、导学案,现代教学方法是层出不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老师要收得住自己的跑惯马的嘴,学会将教学的舞台让位于学生,现代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观念有小组合作意识,记得自己是小组中的一员也记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如此种种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参与。现代课堂顺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想心思穷智慧,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起来,也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细胞,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用智慧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把。老师省力又省心,学生得力又得心,师生同乐,皆大欢喜的教育局面是大家久已期待的。
关键词:教学案例 生活教育 活的历史 参与意识 兴奋点 兴趣导入 问题情境
【背景说明】
有这样一则经典笑话:
历史老师正兴致勃勃地在台上描述元谋猿人的长相,偶尔眼光一扫台下,竟发现多数学生在打瞌睡,于是大为光火,喊道:“你们要看着我呵!不看我,你们怎么知道元谋猿人长的是什么样子?”
这是中国的应试课堂上比比皆是的一类现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希望学生看着黑板和自己来“听”到许多的知识,而多数同学对老师嘴里的所说的什么样子毫无感觉。不过我想他们对老师和元谋猿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是有兴趣的,可以说这是学生的兴奋点。
中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历史老师应该有历史的责任避免当个笑话中的猿人,理当放弃填鸭式的强迫性教学。为此,我特别注重投身生活的教育,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在活的历史中兴奋起来。
【过程剪辑】
教育应该是活的,历史教育更应该是活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人说:“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但是,当你烹饪完了,端上桌的是什么,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关键就在于你的烹饪技术和理念。”这也是在强调活的历史观。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要有好的历史烹饪技术和理念,给学生端上几盘美味的历史大餐。
一、 从有效预习促进学生乐学境界。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的预习存在诸多问题,但为了让学生愿意预习,乐于挤出课外时间来加强预习,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设计一些能够切合学生兴奋点的作业形式。
案例一、
在讲《明朝君权的加强》(七下)这节公开课前,我给年级的7班的学生安排这样的预习项目:
1、 推荐学生阅读网络走红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2、 各学习小组将课本89页的关于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的两则故事改编为小品并作好表演准备。
3、 明朝开始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如何看待今天的考试制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条都在学生兴趣能力范围内。课堂上有学生带来了《明朝那些事儿》并给同学讲述了其中的精彩故事如“胡惟庸案”;有学生说,通过史实得出个人的结论,就像完成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一样开心;通过小品表演,学生对明朝的特务机构这一小节内容兴趣大增;有学生站到讲台上从明朝的科举制讲到当今的高考制。课堂上同学们参与意识很浓,得到听课老师的肯定。这些都源于充分的预习,预习的项目恰好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其他如历史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演讲辩论素材准备、课本剧角色表演筹划、自我备课准备当个课堂小老师、历史的假设穿越等等,都是很好的预习切入点,能使学生保持完成的兴奋过程,并能从中领会多种预习方法。教师趁热打铁,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自主交流预习体验,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预习效果,从而达成课堂上活跃气氛。
二、从兴趣导入引发学生兴奋感觉。
课堂导入的艺术是老师们备课的一个着力点,方法千差万别,目的只有一个: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案例二、
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从一份档案开始,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学生带着这本小说,我就让她向大家宣读《一份档案》:
姓名: 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当年明月有铁杆网友概括《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的长处在于:"俗,俗的彻底;真,真的感人;趣,趣的好玩。"开头这份档案的俗、真、趣的高度的生活概括,足以迎合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的眼球,学生想不兴奋都难。
这个导入可能长了点,但于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读完档案后我作提示:刚才的档案里说朱元璋最后的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皇帝这份工作的,从而引入课堂内容,学生自然而然的对要学的内容有了兴奋感觉。
三、 从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老师们课堂教学的主方向,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用来调动学生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主动地说,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案例三、
《中华文化的勃兴》中关于老子的以柔克刚的实例说明。课本中有这样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本以为这个举例比较难,没想到学生一会儿说了许多,有些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好例子。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石头风化,钢铁生锈,树根的力量等等,他们的联想让我突然想起一个关于大风与阳光比赛让路人脱掉外套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联想。还有人想到前面课文的一个探究材料--《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大力士乌获将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的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这都是意想不到的课堂收获。
这个内容本不是课文重点,但有很浓的生活趣味,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历史在他们的联想中活起来动起来。
世界上被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所以,许多犹太人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中国课堂上的一般套路是老师提问学生答,其实老师要注意强化问题的环境,提升问题的质量,多让学生提问,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提问,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更意味着历史的活性。
案例四、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六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考虑到这一课标题和内容都有点复杂,所以先让他们带着提问的目的去看课文,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再来提示或明确。关于奴隶的来源是他们问得最多的,学生通过这一个问题连带解决了课文中的许多难题,如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等等。有一个班提问很热闹,各种与课文无关的问题也都提出来了。既然是他们兴趣所在,我也就尽量将课堂让位于他们,他们很兴奋地探求问题,他们在兴奋剂中明白了知识与生活的广博。
为了孩子的智慧不至于扼杀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应该考虑放弃一些眼前的功利。学生的快乐灵动,才是老师最舒畅的感觉。
总之,联想是课堂训练思维的有效方式,兴奋,参与,是长远的教育效果。成功关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就是成功的。假如课堂上我们只顾及课本上的知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让考试让分数捆住我们的手脚,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更达不到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假如我们能顺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开拓教育空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的历史中兴奋起来,正好切合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案例反思】
有人曾戏称我国的教育是一个“板鸭”的制作过程。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陶行知先生先生也说到不要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而要让他们有自主的钥匙。
身为历史老师,我不想当个板鸭店老板,不能把学生当鸭子,他们是有个性有灵性有活力有潜力的精灵。诱导学生的兴奋点,促进他们的参与热情,是诱发他们活力与潜力的有效方式。需要老师当个多才多艺的魔术师,注意让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刻。
当然,让学生在活书中兴奋起来还有许多的路径,比如从小组合作形成探究氛围、从单元活动关注学生参与热情、从风趣语言吸引学生喜爱崇拜、从引入争鸣启迪学生智慧、从联系热点让学生对话历史等等,有待更多的探究与实践。
当然,在很多方面我还需要努力完善。比如课前预习,公开课之外的平时都应该注意抓住兴奋点的项目布置以养成好习惯;比如兴趣导入,每个班每课时都应该坚持执行;比如学生参与热情还有待老师想办法加强等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奇迹的见证需要生活的积累学习的促进。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生活如此,教育亦如此。
关键词:教学案例 生活教育 活的历史 参与意识 兴奋点 兴趣导入 问题情境
【背景说明】
有这样一则经典笑话:
历史老师正兴致勃勃地在台上描述元谋猿人的长相,偶尔眼光一扫台下,竟发现多数学生在打瞌睡,于是大为光火,喊道:“你们要看着我呵!不看我,你们怎么知道元谋猿人长的是什么样子?”
这是中国的应试课堂上比比皆是的一类现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希望学生看着黑板和自己来“听”到许多的知识,而多数同学对老师嘴里的所说的什么样子毫无感觉。不过我想他们对老师和元谋猿人之间的联系应该是有兴趣的,可以说这是学生的兴奋点。
中国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历史老师应该有历史的责任避免当个笑话中的猿人,理当放弃填鸭式的强迫性教学。为此,我特别注重投身生活的教育,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在活的历史中兴奋起来。
【过程剪辑】
教育应该是活的,历史教育更应该是活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人说:“历史不应该只是古董和摆设,它应该是菜场里的真实的菜。每个人都可以买回家,自己加以烹饪。但是,当你烹饪完了,端上桌的是什么,却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关键就在于你的烹饪技术和理念。”这也是在强调活的历史观。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要有好的历史烹饪技术和理念,给学生端上几盘美味的历史大餐。
一、 从有效预习促进学生乐学境界。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的预习存在诸多问题,但为了让学生愿意预习,乐于挤出课外时间来加强预习,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设计一些能够切合学生兴奋点的作业形式。
案例一、
在讲《明朝君权的加强》(七下)这节公开课前,我给年级的7班的学生安排这样的预习项目:
1、 推荐学生阅读网络走红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2、 各学习小组将课本89页的关于明太祖利用特务机构监视官吏的两则故事改编为小品并作好表演准备。
3、 明朝开始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如何看待今天的考试制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三条都在学生兴趣能力范围内。课堂上有学生带来了《明朝那些事儿》并给同学讲述了其中的精彩故事如“胡惟庸案”;有学生说,通过史实得出个人的结论,就像完成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一样开心;通过小品表演,学生对明朝的特务机构这一小节内容兴趣大增;有学生站到讲台上从明朝的科举制讲到当今的高考制。课堂上同学们参与意识很浓,得到听课老师的肯定。这些都源于充分的预习,预习的项目恰好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其他如历史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演讲辩论素材准备、课本剧角色表演筹划、自我备课准备当个课堂小老师、历史的假设穿越等等,都是很好的预习切入点,能使学生保持完成的兴奋过程,并能从中领会多种预习方法。教师趁热打铁,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自主交流预习体验,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预习效果,从而达成课堂上活跃气氛。
二、从兴趣导入引发学生兴奋感觉。
课堂导入的艺术是老师们备课的一个着力点,方法千差万别,目的只有一个:从学生兴趣出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案例二、
还是《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从一份档案开始,选自《明朝那些事儿》。有学生带着这本小说,我就让她向大家宣读《一份档案》:
姓名: 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当年明月有铁杆网友概括《明朝那些事儿》一书的长处在于:"俗,俗的彻底;真,真的感人;趣,趣的好玩。"开头这份档案的俗、真、趣的高度的生活概括,足以迎合广大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的眼球,学生想不兴奋都难。
这个导入可能长了点,但于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读完档案后我作提示:刚才的档案里说朱元璋最后的主要工作是做皇帝,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皇帝这份工作的,从而引入课堂内容,学生自然而然的对要学的内容有了兴奋感觉。
三、 从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老师们课堂教学的主方向,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用来调动学生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有话想说,主动地说,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案例三、
《中华文化的勃兴》中关于老子的以柔克刚的实例说明。课本中有这样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本以为这个举例比较难,没想到学生一会儿说了许多,有些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好例子。比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石头风化,钢铁生锈,树根的力量等等,他们的联想让我突然想起一个关于大风与阳光比赛让路人脱掉外套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联想。还有人想到前面课文的一个探究材料--《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大力士乌获将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的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这都是意想不到的课堂收获。
这个内容本不是课文重点,但有很浓的生活趣味,还可以让学生生发联想,历史在他们的联想中活起来动起来。
世界上被公认为最聪明的民族犹太人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所以,许多犹太人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中国课堂上的一般套路是老师提问学生答,其实老师要注意强化问题的环境,提升问题的质量,多让学生提问,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提问,意味着思考、发现和探索,更意味着历史的活性。
案例四、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六课《灿烂的青铜文明》。考虑到这一课标题和内容都有点复杂,所以先让他们带着提问的目的去看课文,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再来提示或明确。关于奴隶的来源是他们问得最多的,学生通过这一个问题连带解决了课文中的许多难题,如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等等。有一个班提问很热闹,各种与课文无关的问题也都提出来了。既然是他们兴趣所在,我也就尽量将课堂让位于他们,他们很兴奋地探求问题,他们在兴奋剂中明白了知识与生活的广博。
为了孩子的智慧不至于扼杀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应该考虑放弃一些眼前的功利。学生的快乐灵动,才是老师最舒畅的感觉。
总之,联想是课堂训练思维的有效方式,兴奋,参与,是长远的教育效果。成功关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就是成功的。假如课堂上我们只顾及课本上的知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让考试让分数捆住我们的手脚,不仅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更达不到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假如我们能顺着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开拓教育空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活的历史中兴奋起来,正好切合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案例反思】
有人曾戏称我国的教育是一个“板鸭”的制作过程。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陶行知先生先生也说到不要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而要让他们有自主的钥匙。
身为历史老师,我不想当个板鸭店老板,不能把学生当鸭子,他们是有个性有灵性有活力有潜力的精灵。诱导学生的兴奋点,促进他们的参与热情,是诱发他们活力与潜力的有效方式。需要老师当个多才多艺的魔术师,注意让学生见证奇迹的时刻。
当然,让学生在活书中兴奋起来还有许多的路径,比如从小组合作形成探究氛围、从单元活动关注学生参与热情、从风趣语言吸引学生喜爱崇拜、从引入争鸣启迪学生智慧、从联系热点让学生对话历史等等,有待更多的探究与实践。
当然,在很多方面我还需要努力完善。比如课前预习,公开课之外的平时都应该注意抓住兴奋点的项目布置以养成好习惯;比如兴趣导入,每个班每课时都应该坚持执行;比如学生参与热情还有待老师想办法加强等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奇迹的见证需要生活的积累学习的促进。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生活如此,教育亦如此。